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原创】李自成的淝水之战与张献忠屠川 -- 任爱杰

共:💬23 🌺2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整理】【原创】李自成的淝水之战与张献忠屠川

说明:前一阵子我写的张献忠屠川一文的最后一段说了一下我对应当如何治史的个人看法。有人喜欢对号入座,我爱莫能助。这篇文章已经转到争议版。

为响应春秋版不谈时政的号召,故将评张献忠屠川一文删去结尾一段,和评李自成的那个回帖合并成一个帖子发在这里。

原来的那篇仍留争议版。有兴趣辩论时政的可以继续去那里发挥。

===========================================

李自成的淝水之战与张献忠屠川

任爱杰 著

明末历史,最让人迷惑不解的大概就是李自成的败亡。李自成进军北京,势如破竹,各地望风披靡。除在宁武关略受阻碍之外,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克了北京。

然而进京不过数十天,大顺军就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满清的联军打得大败,最终不得不退出北京。

按道理说,在山海关的战斗其实只是一次战斗失利而已。大顺当时已经占领明朝的北部版图。在山海关所损失的兵力,根据某些说法,也不过五六万人而已,和大顺的总兵力相比,并非很多。

然而,从退出北京之后,李自成就一败再败,直到最后灭亡,全无反抗之力。这让人无法想象这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李自成。

于是后世的史家当然要探讨这个问题。近代有代表性的史论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提出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进入北京之后迅速腐化,以至一触即溃。毛泽东用这篇文章告诫中国共产党人要小心糖衣炮弹,不要走上李自成的老路。

问题是,李自成的灭亡真是由于这个原因吗?

明末给崇祯搞了十几年之后,基本上已经烂透了。到了李自成入北京的时候,天下已经不是能不能够留在朱家手中,而是由谁来取代朱家的问题了。这就叫做“气数已尽”。

本来,从万历开始的胡搞,到了崇祯刚继位的时候还是可以有转机的。如果崇祯是个稍微“无能”一点的君主,放手让大臣去干活,倒也可能继续苟延残喘。就可惜他实在太“勤政”了。

李自成是流寇,进了城流寇习气仍然不改。这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大顺朝的失败,与其说是败在了一片石,倒不如说是膨胀太快又忽视了根据地的建设所致。

李自成自崇祯十三年进军河南到十七年攻克北京,不过短短四年时间,军队从历次围剿残存的一千多人膨胀到百万之众,地盘从无立椎之地到尽有西北、华北和山东,湖广的一部分。这个扩张的大部分事实上还是在最后的一年多完成的。

如此急剧扩张的结果就是干部不敷使用。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如果要进行扩张而又不降低组织的水平的话,就必须解决同化和训练新成员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必须由组织中已经习惯了组织的宗旨和行动方式的人员来完成。

然而,李自成的胜利实在来的太快,扩张实在太迅速。因此他那一千多人固然是骨干,但是这点骨干如果分配到全军就不够了。因此,大顺不得不使用大量的明朝降人。只要投降,有些甚至连建制都不打破。

在这种情况下,大顺派到各地的官员只能是无根的浮萍。大顺的事业如果一切顺利,底下自然没有问题。一旦出现象山海关那样的反复,本来就是投机的各地降人自然会投向别人。

军队的战斗力也是这样。并不是大顺军的战斗力从来就不如官军。李自成刚刚挺进河南的时候,部下是百战精兵。但是随着高速扩张,部下的成分越来越复杂。有各地的明朝降兵,有收编的土匪,有被吞并的其他义军。这些人如果假以时日,给与整编,自然也会成为劲旅。但是李自成在山海关的失败,是这成为不可能。

李自成带入北京又带去山海关的部队,应当是以其同生共死的老兄弟为班底的精兵。一旦丧失了这支部队,想要依靠本来就看见女真兵撒腿就跑的明朝旧军队作战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对比历史上其他成功的草莽英雄。“高筑墙,缓称王”的确是至理名言。这并不光指积累物质财富,还包括了吸收消化新成员的任务。

甚至到了近代,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现象。

从表面上看,类似的急剧膨胀现象,在解放战争时期也出现过。其实不然。红军在长征结束后的确所剩无几。但是通过八年抗战,共产党稳固的建立起了一系列根据地。更重要的是,共产党在抗日过程中训练了大量的意志坚定的骨干。正是这些人在日后的急剧扩张中充当了组织的中坚,使组织的意图得以贯彻。

如果李自成没有那么心急去抢北京城,而是慢慢消化他的现有地盘。那么几年之后就不至于因为偶然的一场失败而导致全局崩溃了。

这种由于过度扩张而导致一战崩溃的现象,历史上并非罕见。最有名的例子大概是前秦在淝水之战后崩溃的例子了。

和符坚一样,李自成也是在自己的顶峰时,受到一个在旁观者看来微不足道的战术失利。但是这个小小的失利却导致了全局的崩溃。

如果对比李自成和符坚。可以发现两人的共同点很多:

1。都是在短时间内经过了急剧膨胀。

2。在膨胀前的骨干力量和膨胀后组织内的非骨干力量不成比例。

3。新收服的部下没有经过认真的整编。条条块块,小集团的现象还很严重。

4。在新征服的地区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行政组织。只好依靠武力或是委托地方势力来暂时统治。

5。由于此前相当顺利,君主过于轻敌。

如大顺或是前秦这样的政权。最重要的是巩固内部,然后才谈得上夺取天下。但是人在顺利的时候总是忘乎所以的。

记得有一句台词“人人都有一个顶峰,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顶峰在哪里呢?”

为大顺、前秦感到惋惜。

当然,李自成在北京的失败对其他争夺天下的势力而言是个契机。如果能够利用得当,未始不是龙飞九五的踏脚石。

当时争夺天下之人中除了李自成,最成气候的就是张献忠。

张献忠不象李自成那样急着进军北京。他倒是想稳扎稳打的。就在李自成进军北京前后,张献忠也开始进军四川。

张献忠入川的本意是要夺取四川作为根据地。当时张献忠已得湖广,此地本是产粮区。但是湖广是四战之地,北有李自成的大顺,南有明朝势力完整的江南。放弃易攻难守的湖广,进入群山环绕的四川是个上策。以四川为根据地,攻可北出汉中定西北,东下长江定江南,重演隆中对的策划。退则可割据一方,天下有事则坐山观虎斗,天下无事则举蜀而降,亦不失王侯之封。

不过,这个计划虽好,张献忠却不是执行这个计划的合适人选。

张献忠也好,李自成也好,这些人的致命弱点在于土匪流寇习气太重。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明白占领某个根据地的重要性,却不懂得如何才能够有效的保有这个根据地。

就以张献忠为例。张献忠进入四川之初,军纪甚好。而且明言将以四川为基地,东向以争天下。因此拼命招徕四川的人才。并发布“三年不征钱粮”的命令作为政治号召。

但是,问题也就出在这个“三年不征钱粮”上。

中国的历次改朝换代都伴随着人口锐减。这主要是由于战争破坏了各地的正常生产状况,于是各地的农民若非聚众自卫,便是流离失所。这两种情况都导致田地荒芜,颗粒无收。结果来年饥荒造成恶性循环。所以自古得天下者首治屯田,粮足之后才能兵精,才能逐鹿中原。

但是所谓“屯田”要有可供开发的荒地才行。四川当时基本没有被破坏,自然不会有闲田可供使用。那么既然不征粮,又不屯田,军队还是要养的。在张献忠当流寇时期,解决军队给养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吃大户。将明朝的王侯,官吏,大地主杀了,把官仓和富人仓库里的东西抢来就是了。

但是进了四川,有了固定的根据地之后就不能这么干了。固然,四川也有王侯,官吏,大地主。但是这些人往往和当地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土著地主阶层。这些人往往是一村一堡一族之长。不分青红皂白地去抢东西,往往就把自己和当地人对立起来了。

更要命的是张献忠所部不但把大地主阶层当作打击对象,连同旧政权的基层也不放过。明朝实行卫所制度。明朝的兵是世袭的。平时耕田,战时打仗。这些军户在虽然当地生根发芽,开支散叶,但是从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持有量来说并不比一般老百姓更高。有时候甚至还低于一般百姓。张献忠进入四川后认为这些人都是明朝余孽,于是下令“搜求仕官及起送卫所世职,皆杀之。”(《蜀难述略》)。

这么做的结果是毫无必要的给自己树立了一批本该成为自己同盟军的敌人。

明朝这时候虽然已经丧失了半壁江山。但是还在南方苟延残喘。人对于目前生活的痛苦总是感受比较深刻。虽然明朝统治下的四川的日子其实也不怎样,但是对比大西,人们可能更加愿意接受明朝的统治。

张献忠所部本就是客军。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不能取得当地人的合作,又开始对立的话,嫌隙只会越来越大。而当地人的不满自然会透过在大西政权内当官的人流露出来。这时候,张献忠又会面临调和新老部下矛盾的局面。

张献忠这个人的性格是相当粗疏的,迷信武力,见识也不高明。例如这家伙叫人评论历代帝王,居然评出西楚霸王项羽为第一(大西这个国号大概也是这么来的。有意思的是,张献忠和李自成作对,却把对方的国号大顺作为自己的年号。)。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张献忠本人的政治能力来调和矛盾是不可能的。而张献忠的手下也没有什么人有真正建立根据地的措施。

其实,当时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没收明朝在蜀王族的田产作为军田耕种过渡,然后逐步向各地征收。可惜献忠手下要么没有这种人才。要么就算有这种人才,提出的意见也没有被采纳。当然,就更别指望张献忠会有搞“减租减息”之类的智慧了。

在矛盾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四川各地反抗大西政权的行动越来越多。张献忠自然对四川本地人越来越怀疑以致怨恨。而以张献忠的性格来说,他大概想不到除了大开杀戒外还有其他什么办法来应付目前的危机。

于是张献忠大开杀戒了。屠成都,诱杀应考士子等等应该都离事实不远。而大西军的抢劫政策,最终造成各地良田抛荒,陷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而一旦出现粮荒,在古代情况下要再恢复是相当困难的。人口锐减自然不可避免了。

应当说,张献忠的入川是上天给了他一个成功的机会,他却不懂得如何好好利用。和他所崇拜的项羽一样,“沐猴而冠”说的就是这种人。

但是把四川人口锐减的情况完全归到张献忠头上也是不公平的。张献忠是导致人口锐减的始作俑者。但是像清朝毛奇龄说的六亿九千九百万人就根本是不顾常识的胡说八道了。

象毛奇龄的这种信口雌黄后来被写入《明史》。编撰《明史》的张廷玉等人并非没有常识。但是为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也就跟着胡说。

争夺天下,本就是一种赌博。在这个赌博中,稍有不慎就会全盘皆输。偶然性还是很大的。

通观李张二人的失败,运气的成分也是要提一笔的。

张献忠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入川后没有及时因地制宜地调整他的政策。没有有力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根据地。没有处理好新招收的四川干部和跟随他的老部下之间的关系。这里,人谋的因素是主要的。

但是,张献忠却不是死于战败。他听说清军已到,于是只带了几个侍从,轻装出去侦查,结果被清军一箭射死。

李自成则略微不同。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虽然也是人谋不足。但是他的失败还是有运气的成分在内。我们在事后固然可以找出他种种必败的原因。但是却找不出吴清联军在山海关必胜的原因。就好像我们也找不出东晋有什么理由在淝水必胜的原因。而此后李自成在九宫山被杀的过程也和前秦的符坚被俘类似。都是莫名其妙的放弃自己主力的保护,轻骑出动,结果被敌人突袭。

历史上喜欢这样冒险的领袖人物并非少数。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喜欢和张献忠一样只带少数几个人出去侦查。结果有好几次都差点把命丢了。但是李世民这么干,史书认为是他真命天子的象征。而张献忠、李自成、符坚同样这么干,却成了愚蠢。

也许,老天爷的确比较垂青满清吧。

通宝推:松阿察,赵沐浴,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