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6) -- 江南水

共:💬91 🌺101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2)

匈奴人多虑了,蒙恬并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打算,追到阴山以后,就很自觉的停下了追击的脚步,一点儿痛打落水狗的意思都没有。

这并不说明蒙恬遵循了穷寇勿追的古训,也不说明蒙恬是一个很有费厄泼赖精神的人,而是再追下去,大秦帝国就赔了。

蒙恬要是一气儿追到西伯利亚,别的不说,光后勤就能累得大秦帝国吐血。

真要是那样的话,陈胜、吴广这两位仁兄,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很可能要比原定的时间,提前好几年,有幸能够跟秦始皇过过招。

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PK第一个皇帝,那将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

我承认这是穿越,不过,要是蒙恬真的追到了西伯利亚,这个穿越很可能就会变成历史事实,举一个例子。

始皇帝三十一年(前216年),在前些年并没有特大天灾的情况下,一石米的价格达到了一千六百个铜钱。《汉书·食货志》中,正常年份,一石米的价格只是三十个铜钱。

有一点还得交代一下,秦代的铜钱号称秦半两,重量大概在八铢到十二铢之间(一两二十四铢)。汉代的铜钱也号称半两,实际上,最重的也不过才是五铢。

始皇帝三十一年的粮食价格,高得这么变态,在我看来,跟当时同时进行的两个军事行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南一北,总计八十万大军的后勤准备,完全有能力让民间所有的人,家里都没有余粮。

蒙恬要是一根筋的跟在匈奴人屁股后面追,那粮价会涨到一个什么价位呢?

在任何一个时代,粮食价格高得太离谱了,后果都将是很恐怖的,一大批吃不饱肚子的人,能不去做陈胜吴广吗?

帝国的经济现状,不允许蒙恬追到西伯利亚,老天爷也不同意蒙恬追到西伯利亚。

阴山山脉是一条神奇的山脉,阴山以南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比较适合农作物生长;阴山以北则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很不适合农作物生长,那些生命力超级顽强的各种草类,倒是在那儿长得挺欢实。

阴山山脉也就成了河套地区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一条天然的分界线。

这是老天爷的安排。

大秦帝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帝国,拿下不长庄稼光长草的阴山以北干吗使?

要是不听老天爷的话,非得从中原移民过去种庄稼,后果是很麻烦的。是不是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沙漠化,这个问题可以不考虑,另一个问题就不能不考虑了,每年从地里收入的粮食,还不如下到地里的种子多。

这种土地,让谁去种,不赔死啊?

也就是说,再追下去,帝国就是捡个大包袱背自己身上,是一个稳赔不赚的买卖。这买卖要是还有人去做,那他得达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啊。

再追下去是赔本儿的买卖,要是就这么着算了呢?

答案是,还是赔本儿。

只要大秦帝国在阴山一线施加的压力稍微减轻那么一点儿,匈奴人早晚还是会渗透进阴山以南。

没法子,谁让阴山南麓降水更丰富,草原的长势更喜人呢,那可是“风吹草低”之后,才能“见牛羊”的哦。

只要胡马度过了阴山,阴山以南固然会再次成为匈奴人的天下,在不远的将来,河南地的上空,怕是也会再次响起匈奴人那嘹亮的歌声。

到那时候,蒙恬算是白忙活了。

是追亦赔,不追亦赔,然则何时而赚耶?

我的答案是,什么时候也赚不着。

再加上一个时代条件,在农耕时代。

在那个靠天吃饭的时代,农耕民族VS游牧民族,无论是战还是和,都是农耕民族赔本儿,无论是战胜还是战败,也都是农耕民族赔本儿,只是赔多赔少的问题。

这是农耕民族的一个困境,或者说是一个死结。

既然赚不着,那就保本儿吧,或者说,提高匈奴人渗透的成本吧。

敌人的成本上去了,也可以算是自己赚了嘛。

只能这么着了。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大秦帝国在刚刚拿下来的阴山以南地区,设置了四十四个县。

没有人,设置八十八个县那也是空壳子,总不能指望匈奴人一听说到了大秦帝国的县了,就自觉的停下向南渗透的脚步吧。

重要的还是人。

这一年,也是一个大搬家的年份,大批中原地区的人离开故土,纷纷来到了这些新设置的县。

这些人的口音不同、高矮胖瘦不同……,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在帝国的眼里,他们都是社会不安定因素,有的干脆就是帝国的劳动改造对象。

这个嘛,也可以理解,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是帝国安定团结的基石,怎么能把他们打发到边疆去呢,也就是俗话说的,谁家有好孩子往庙里舍啊。

来到边疆的普通人,在帝国的眼里不是好孩子,那些管理他们的父母官,在帝国眼里也不是帝国的优秀管理人员。这些到边疆来履新的官员,也都是些因为犯了错误,而被打发到这里的官员。

在边疆地区拿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再不安分的主儿,怎么着也会消停一点儿,有恒产者有恒心嘛。

除了不再给帝国捣乱外,这些不安定分子还增强了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的维护边疆的安定团结,跟那些打算渗透到阴山以南的匈奴人做最坚决的斗争。

不是帝国的思想宣传工作做得有多么到位,让这些人从心灵深处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升华,而是这儿的土地就是他们自己的,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劳动果实,他们也会自觉的组织起民兵联防队之类的组织,抵制匈奴人的渗透活动。

除了自觉的帮助帝国抵制匈奴人的渗透,这些移民还帮了帝国一个大忙。从这里收入的粮食,可以就地转化为驻军的军粮,帮帝国分担了一部分后勤补给的重担。

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社会不安定人员,就没有大秦帝国边疆的稳定繁荣,这份贡献是无论如何也磨灭不了的。

谁说社会不安定因素就不能为国家做贡献啦,当年大英帝国日不落的时候,不也没少了各种不安定人员的大力协助嘛。

大秦帝国的这种做法,有一个专门的名称,移民实边,以后的历朝历代,在边疆地区,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个做法。

边疆移民,说到底还是民,是帝国军队的保护对象,他们自觉的抵制匈奴人的渗透,那是人家觉悟高,帝国的军队并不能因此就放弃了自己的义务不是。

再说了,匈奴人的骑兵来了,光靠民兵联防队,就不靠谱了,关键时刻,还得靠正规军。

但是,帝国的正规军面临着一个很严酷的现实。

三十万大军看上去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沿着漫长的北方边境线一分配,约等于抓一把胡椒面洒向太平洋。

匈奴人的骑兵只要突破一点,就是八十万大军,那也是摆设。

还是上老办法吧,修筑长城。

还是在始皇帝三十三年,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巨大的国防工程,破土动工。

在蒙恬将军的带领下,帝国的建设者们,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大概在第二年,始皇帝三十四年,这个超大规模的军事工程就顺利竣工了。

大秦帝国的效率,真不是吹出来的!

长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竣工,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也离不开老天爷的照顾和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在帝国的北方边境,恰好有一系列的绵延起伏的山脉,只要恰到好处的充分利用这些山脉,大秦帝国就能节省下不少工程量。

当年秦国、赵国、燕国修的那些长城,大体轮廓还都保存着呢,修补改造一下,依旧还能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这又让大秦帝国省了不少事儿。

站在老天爷和老祖宗的肩膀上,大秦帝国给世人献上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