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6) -- 江南水

共:💬91 🌺101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0)

在那个没有一天不进行军事斗争的战国时代,七个超级大国挤在中原这么一个小旮旯里,你争我抢,有赚便宜的,就会有吃亏的,物质守恒嘛。

在中原地区吃了亏的诸侯,只好堤内损失堤外补,冲周边地区下手,有的冲北方的游牧地区下手,有的冲南方的百越下手。地处中原中央的韩国和魏国,没法搞这种堤内损失堤外补,只好就过那种王小二过年的日子喽。

事实求是的说,只要农耕民族稍微一认真,游牧民族就会吃不消。没法子,中原地区高强度、大运动量的军事活动,太锻炼队伍了。用这种从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出来的队伍,去对付一盘散沙的游牧民族,约等于用精确制导炸弹去炸帐篷。

燕国的军队,在战国七雄中的战斗力怎么样,不用多说吧。

秦舞阳的爷爷秦开,在游牧的东胡人那里做人质的时候,忽悠得东胡人分不清东西南北中。那年头要是有银行的话,东胡人都能把存折密码告诉他。

回到燕国后,秦开扭脸就摆了东胡人一道,拿下了一千多里的土地。

赵国实行胡服骑射后,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也从北方的游牧民族,林胡、楼烦,那里捞了不少,阴山以南,划到了赵国的账户上。

后来,赵国的李牧又狠狠的教训了匈奴人一通,让匈奴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自觉的不来找赵国的麻烦。

堤内损失堤外补,补,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还是把从堤外捞的外快,转化成堤内的竞争力。

当时最能体现中原诸侯竞争力的,还是逐鹿中原,也就是说,中原地区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至于游牧民族嘛,能不让胡马到自己家串门儿就行啦。

在这个光辉思想的指导下,秦国、赵国、燕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个办法,砌墙,学名“修筑长城”。

日常生活中以肉类做主食的游牧民族,做起事儿来,那也不是吃素的,看到中原诸侯选择了消极防御,他们也就不客气了。

趁着中原地区打得热闹,匈奴人南下渡过了黄河,收获了一个辽阔的鄂尔多斯大草原,这一片儿,在《史记》上有一个专门的名称,河南地。

看一下中国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匈奴人的收获,远远不是一个鄂尔多斯草原,那么不上档次。

黄河那个“几”字的上部及其周边流域,在中国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河套地区。匈奴人在河南地站住了脚,那就说明他们已经控制了河套地区,最起码也是控制了河套地区的大部分。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匈奴人控制了河套地区,不仅大大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且还建立了一个驰骋北方草原的稳固的战略支撑点。

还记得当年赵武灵王有个宏伟的计划吗,从云中郡、九原郡(都在河套地区)南下突袭咸阳,匈奴人有没有这个想法呢?

可以这么说,大秦帝国在诞生的那一刻,就收到了匈奴人送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把剑还恰好悬在自己的心脏正上方。

农牧之间一场生存之战,隐然已成箭在弦上之势。

故用兵之法,勿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勿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兵法九变篇》。

不管匈奴人有没有赵武灵王那样的雄心壮志,哪怕是他们只在河套地区做俯卧撑,秦始皇的心里也不会感觉很踏实,“勿恃其不来”啊。

秦始皇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心中的不踏实,也表示了对匈奴人的足够重视。

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秦始皇第一次巡狩天下。

领导人的第一次行动,往往具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秦始皇选择的第一个深入基层的目的地,就很说明问题,西北部的陇西郡(治所在今天甘肃临洮)、北地郡(治所在今天甘肃宁县)。

这两个郡是帝国的西大门,出了这两个郡往西,那就是游牧民族的地界儿了。更重要的是,北地郡的北方邻居,九原郡、云中郡,这会儿,是在匈奴人手里,还是在大秦帝国的手里,都不好说呢。

顺便说一下,也就是从秦王朝开始,西北就一直是中华帝国的软肋,据说还有个“天塌西北”的说法。历史证明这个说法是相当靠谱的,纵观中国历史,只要西北地区闹腾大发了,整个王朝差不多也就该准备开追悼会了。最近的例子,可以参考红军长征以后的中国历史。

除了这一次专程去近距离的观察匈奴人,秦始皇还多次顺道去看望他们。

秦始皇这一辈子,搞了五次巡狩天下,只有始皇帝二十八年的第二次巡狩,是从南方的武关回的咸阳,其余的几次,秦始皇都是到北方转一下后,才回咸阳。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次巡狩的时候,匈奴人早就跑得没影儿了,秦始皇还是义无反顾的把九原郡列入了自己的巡狩行程,虽然他并没有活着完成最后这一次巡狩。

生命不息,对匈奴人的惦记,也不止,我只能说,秦始皇真的很对得起匈奴人。

正常说来,领导很重视的工作,大都会完成得比较好,领导时不常亲临一线进行指导的工作,也很容易达到完美的效果。

秦始皇隔三差五的就去北方边疆转悠一下,对那里的防务工作,到底有多少正面作用,我不知道,不过我觉得,往小里说,也能鼓舞一下前线将士保家卫国的士气吧。

除了在表示自己对边疆防务很重视外,秦始皇这么转来转去,在我看来,有一半儿也是在转悠给匈奴人看,用实际行动告诉匈奴人,我在这儿等着你过来,“恃吾有以待”啊。

大秦帝国的将士在前线等待着匈奴人打进来,一等就是六七年,不知道有没有头发等白了的。

等待梦中情人,那是甜蜜的等待,等待对手打过来,那就不好说是什么滋味儿的等待了,怕是不是什么好滋味儿吧。

作为一个急脾气的人,秦始皇能一等匈奴人就是六七年,也够难为他的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秦始皇是不是改掉了急脾气的坏毛病,不好说,但是我知道,看看他守的那个摊儿,他就是着急那也是干着急。

自从立国以来,秦国人就没少了跟西部的游牧民族打交道,总体来说,吃亏的时候少,赚便宜的时候多,秦穆公的时候,还从游牧民族那里大捞了一笔。

但是,西部游牧民族的生命力,太有韧性了,都快赶上小强了,无论秦国人怎么拍,他们就是死而不僵,还抽空儿就恶心秦国人一下。

就拿义渠的戎人来说吧,从秦惠王开始,他们就跟秦国人打了又和,和了又打,打打和和,闹腾了不少年。

要不是宣太后特别富有奉献精神,把自己豁了出去,然后,弄了一个斩首行动,鬼知道秦国人能不能摆平义渠的西戎啊。

当年,秦国人对戎人又是挖墙脚(由余),又是掺沙子(在义渠设置县),费了无数的劲,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眼下呢,秦始皇既没有从匈奴人那里挖来墙脚,又没有向匈奴人那里掺进沙子,匈奴人的情况,对他来说,基本上就是白纸一张。

瞅瞅这个情况,秦始皇没有跟匈奴人死磕的底气,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啊。

对秦始皇来说,破山中贼也不易。

游牧民族打起仗来,从来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跑了,过两天再回来,用太史公的话说就是,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典型的游击战。

要是跟着匈奴人的节奏起舞,小打小闹,后果很危险,弄不好会把整个帝国都拖进无休止的低烈度游击战的泥潭,看看美军在阿富汗的处境,就什么都清楚啦。

对付精于游击战的匈奴人,不打就不打,打起来,那就得毕其功于一役,打得匈奴人做梦都不敢梦到过黄河。

这需要整个帝国方方面面的配合。

大秦帝国虽然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帝国,但是再有效率,也得需要时间来配合不是,说有光,世界上就有了光,那是只有上帝他老人家才能做到的事儿啊。

从始皇帝二十六年开始,秦始皇搞郡县,搞基础设施建设……,拼了命的搞帝国一体化,不能说全是为了对付匈奴人,最起码为对付匈奴人做好了硬件上的准备。

到了始皇帝三十二年前后,整个帝国内部整合得七七八八了,最重要的道路建设,也基本上竣工了,破山中贼的准备工作,算是差不多了,是破心中贼的时候了。

秦始皇是在什么时候起了杀心,决定摆平匈奴,拔掉河套地区那颗钉子,说不上来。不过,我觉得,卢生带来的这个预言,应该起了一个很好的临门一脚的作用,帮着秦始皇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除了帮助秦始皇下定了最后的决心,这个预言还起了一个不可估量的作用,或者说,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那个笃信各种预言的年代,卢生的这个预言一出来,甭管有多大的困难,都不可能再有人跳出来反对跟匈奴人摊牌,谁反对谁就是帝国的公敌,这个罪名谁敢要啊。

人们不但不会反对跟匈奴死磕,反而还会积极主动的去挑起拯救大秦帝国未来的重担,最起码高层的人士应该有这个认识高度。

这么一来,舆论宣传工作就好开展了。

良好的战前宣传动员,也是战斗力哦。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通宝推:九霄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