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代理一下政委 -- 达雅

共:💬709 🌺2701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教改纲要绝对会加剧这类现象。

您说的太好了。这种马太效应,现在确实有点儿触目惊心。针对您提出的那个教改方案,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总经理弄的这个教改纲要,他有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我认为相当相当的重要,这也决定了这个中长期教改方案的根本性质。出台这个方案的背景就是“钱学森的临终遗言”。“钱学森之问”,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波,很多媒体都在大幅报道。因此,总经理为何以前不搞,放到现在搞?我想从这点看,就能证明我的推测。

“钱学森之问”,主要是关于中国为何高端人才出的少。那么这个教改方案,既然是有这个背景,我想,它想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和选拔更多尖子人才。

中国过去的教育模式,是比较看重“一考定终身”,这种制度,他的公平性和简易性,都是最好的,但由于过分死板,不大利于素质教育。而这个纲要,是希望能够选拔更多的“素质性人才”。

但我认为,如果真按照纲要的精神去做,我的意思是在实际中执行,那“中国特色”将被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到时候,才真的是普通人家孩子的灾难。为何?

既然更看重素质,那必然要和从小的培养有关,而有钱有权,或者父母亲戚本来就是受过高级教育的孩子,势必在这方面更具优势,尤其是比穷地方的孩子,要占优势的多。

中国这些年在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中国的不少“大师”,都是建国前培养起来的。今天大家都在讲,建国后的教育体制,弊端太多,不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因此,社会上开始刮起一股“复古风”,就是要把教育,重新搞回到北洋军阀和民国时代的那个模子,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多弄出一些“大师”来,也就有机会拿“炸药奖”。

但如果看那个时代的话,“大师”往往出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要不就是权贵家庭,总之一句话,按照阶级观点去看,就是上层阶级的孩子,因为其经济,环境情况良好,所以,更容易出人才,而普通老百姓,下层阶级家庭的孩子,很少有出头的。

今天中国又出现了以上的风潮,我想,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唯效率论”。诚然,如果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当然是把资源集中后,规模优势也就越大。比如,上层阶级的家庭,当然比下层阶级更容易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因此,把选拔的目标向上层倾斜,那么选拔的任务,也更容易完成。第二个,我想应该是精英阶层妄图固化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主要是这帮人,不想让普通民众拥有向上攀登的阶梯,他们希望自己永远占有富贵,尽可能少的面临竞争。

这个纲要,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也写了一些东西。但我认为,这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越来越不公平的局面。比如说,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倾向于自主招生,无论是在本科生阶段,还是在研究生阶段,大学都开始慢慢地脱离“考试分数”这个指标,更看重考生的素质。这对处于相对落后地区或者普通人家的孩子,是不利的。

换句话说,中国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将在未来愈发严重,而不是缓解。

事实上,在中国整个计划体制崩溃的过程中,马太效应,就愈发剧烈。我的经验来看,以前的大省会,其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是和北京上海等地差不多的。但现在,这种差距在拉大。由于一线城市聚集了最好的资源,对于其他地区的人才来说,是极富吸引力的。这也就导致了较为落后地区的人才,全都往一线城市去挤。对于他们曾经的家园来说,这种人才流失,使得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遭受重创。

在计划体制下,人才和资源的流动是相对缓慢的。从一个方面讲,由于人才和资源相对分散,可能不利于这些人才最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对于普通地区的发展,将有极大的帮助。例如,一个学医科的优秀学生,在以前的话,他可能被分配到自己老家去,那么他就可以为当地人看病。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况,他可能就跑到北京去了,而他老家的人想看病,就不得不跑到北京去。

因此,中国现在教育资源的过分集中,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我们也不能单单把教育这个项目拉出来批判一顿,如果我们仔细看看周围,各个方面的“贫富差距”都在显著拉大。

我认为,在未来,太祖的治国方针,是必须要回归的。如果再任由自由派的理念继续搞下去,那中国就该变成印尼了。

通宝推:Javacai,方解石,青衣江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