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看紫阳 -- 秦三光

共:💬367 🌺3186 🌵9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事实就是和你说的类似,不是大部分人,而是绝大部分

几乎所有人,都在想着,凭啥让我多种,你咋不出力,这样大家都不种,于是粮食产量极其低下,所有人都饿的咕咕叫。

但这不是中国农民的“劣根性”,这是昔日的管理体制造成多干少干一个样,那谁会去干?

“一个人如果种地,可能有人搭便车,但留给自己的,应该也比较多”可是,当一个人拼命干活,几百个人分他的劳动节余,能留给他自己多少?而且,如果累病了,伤了身体,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农民当时没有医保。

在当时,人们的想法很简单,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没有办法”,那个时候,迁移是非常困难的,你可以坐火车去上海,可是你没有粮票,就买不到吃的。我们的小学教师,到上海去买作业本(我们位于郊区,那里离南昌城还有10余里路,偌大的南昌,省会城市,居然缺作业本),丢了粮票(现在想来,应当是被盗了),无法可想,站在上海街上用南昌话商量的时候,被上海的南昌老乡听到,发动周围的同乡捐助粮票,才能有饭吃。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认为简直是天方夜谭,可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是30余年而已。

现在的农民,从我老家来看,经济头脑活络了,干农活早不是经济收的主要来源,但仍然保留了喜欢眼前利益的习惯。因为位于南昌郊区,针织等企业较多,不大需要去外地做民工,但本地的工厂劳动量也挺大,技术工收入不错,我大姨开的针织厂老技术工能拿到2K-3K一个月。但只有老年和壮年农民愿意踏实干活,尤其是干农活,年轻人普遍浮躁,想法多却大体不易实现,在穿着打扮时尚上花不少心思,当然在外面干出名堂的也不少,年节时一个村里停上百辆小车是正常。

我不会分析什么,只是自己所看到的说说罢了,希望能解答一点你的问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