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那年庐山 (三十二)李锐的庐山会议 (中) -- 史文恭
这个“巧合”表明毛的倾向
通过以上对“秀才”们和地方负责人纷争现象作的分析,可以看到,毛泽东居于纷争最终裁决者的地位。对毛泽东来说,一方是他身边的人,一方是“大跃进”的倚重力量,在纷争的前期,他没有轻易表态。
但是,在庐山这场大的斗争中,随着毛泽东转向批判彭德怀、“反右倾”,也就自然宣判了“秀才”一方的落败。李锐在会上即被淘汰出“秀才”行列,定为“反党集团成员”。其余四人也被中央立案审查。毛泽东几次当面批评他们表现不好,方向不对头。在涉及“秀才”与地方负责人的“官司”时,毛泽东明显地偏向后者:“你说人家一些坏话,人家反过来批评你,这是常情。紧张一下有好处,可以反过来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妥之处。”
裁决“秀才”落败的结果,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在对待“大跃进”的态度上,和一些地方负责人的共同点更多,“左”的指导思想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常规机构中的干部还是他倚重和依靠的力量。左右亲近之人在政治活动中释放的能量、发挥的作用,还远不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特别是他晚年身边的人相比。
这段蓝字是作者对“秀才”落败这段历史的解读,而不是历史本身。
我觉得可以修改如下:
裁决“秀才”落败的结果,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在对待“大跃进”的态度上,和一些地方负责人的共同点是有的,虽然要改变“左”的指导思想,但是三面红旗的总体方向不容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纠左的人往往流于形而上学的绝对化,将方法上的纠正引申至立场路线的改变。左右亲近之人在政治活动中释放的能量、发挥的作用,往往会给人以为是代表自己的,正因为如此,如果这些人的立场路线改变了,就会改变整个大局的形势,改变国家的性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特别是他晚年身边的人相比,这些人是立场路线的质的错误,后者保持了立场路线的坚定性,至多是操作层面上的缺陷。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那年庐山 (三十二)李锐的庐山会议 (中) 109 史文恭 字6788 2009-01-11 11:05:32
🙂这段评论主观意识太强烈 1 燕人狂徒 字1373 2017-06-07 01:00:59
🙂《党史博览》:毛泽东的秘书们与地方负责人的激烈争辩 2 大黄 字1149 2010-06-12 08:42:53
🙂似乎说明不少重要问题:
🙂同意:价值在资料本身而不在作者的解读 大黄 字80 2010-06-14 08:22:21
🙂在一些出题问题上,大部分秀才们的意见事后看是正确的 1 我是那个小谁 字116 2010-06-12 17: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