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们何时才有科学大师 -- 青颍路

共:💬147 🌺32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发现这类话题也有周期性

以前讨论过几次,这次再把老观点贴一遍好了。

妖道觉得,其实就是大浪淘沙,淘到最后剩下的就是大师。除了极个别的特例以外,大师的出产是按照比例来的。所以,要有个投入产出比的概念。比如说千里挑一,你准备好一万个热心事业的学生,然后一路扶持,最后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够得到十个大师级别的。但是你要是说,我火眼金睛,从这一万人里面挑出十个来,专心培养,我估计出大师的概率跟瞎猫撞上死耗子的几率差不多。

国内的问题还是,投入不够。而投入不仅仅是科研经费的问题。美国在过去20年里面,出产的诺贝尔奖不少,但是美国出生美国成长的,相对不多。因为最聪明的人都去搞金融了。多省劲啊,一年就挣你当发考题一辈子挣不到的。然后40岁退休,满世界逍遥去了。美国生物界发考题的起始点,平均年龄就是40岁,然后还有至少十年去奋斗拿个终身职位,50岁才开始,60岁前后算是功成名就,到65,70退休,比起人家已经修养了30多年的人来说,的确有些不值。这还是发考题在美国一贯的属于高尚职业,在国内,那几乎算是穷酸的代名词。除了个别的大老板,北大教授一年30万,在业界已经算很高了,买什么,也就是中关村某个套间的一个卫生间而已。还不如我小师弟跳槽3年后挣得多。这个样子,怎样才能够吸引我们最优秀的人才来静下心来搞科研?大家不是生活在象牙塔,还是要娶妻生子,买菜做饭,附近买不起房子,只好去回龙观。来回上班要一个多钟头。本来我们跟国外就算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各种俗务已经把时间分薄了不少,再考虑一下创收问题,来回路上再花一点,就是拼时间我们都拼不过,还靠什么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