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也谈技术圈 〔1〕 -- 南七

共:💬140 🌺137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也谈技术圈 〔2〕

谢各位捧场了。还是那句话,拜一拜,不见外,礼多人不怪。

八十年代,Apple用的还是6502微处理器(谁做的都不记得了)。IBM推出PC, 用了Intel的8086/8088,大卖。几家公司随即跟上。可是大伙儿买Intel微处理器的时候,都有一条件。就是Intel必须把设计和授权给另一家公司,让那家公司也能做同样的CPU。要搁现在,实在匪夷所思。可那时,是业界惯例,Intel也不敢不从。

为什么?芯片可是精细东西,出一个defect就不能用了,没什么修修补补凑或用的可能。就算一个芯片1平方厘米,一个Killer defect是1平方微米。那就是100,000,000个点可能出问题。出一个芯片,要十几道工艺。即使每一道成品率是95%,12道下来成品也就是50% 了。可想而知,整个机器和材料的要求有多高。

所以,那时成品率是很低的。微处理器厂家供不上货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计算机厂商都要求有备份,天经地义。

八十年代计算机厂商那是牛气冲天,利润滚滚。哪跟现在一样,前年不如卖猪肉的,今年不如卖辣椒的。在中关村倒过机器的同志都有印象,不赘述。

另外,八十年代正是日本全面挑战美国的鼎盛时期。日本的DRAM打得Intel丢盔卸甲。那时DRAM是主要利润来源,CPU只能算niche market。而且日本人也有CPU,NEC/东芝/日立都做的不错。

可想而知,Intel基本上只剩下韬光养晦的份了。

好莱坞大片真不是乱拍的。有人挺身而出了。大名鼎鼎的总裁Grove上来就是三枪(据他老人家的回忆,想来是他得意之笔):

第一,放弃DRAM,专做CPU。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深得主席真传。

第二,从386开始(也许是486),老子不授权给别的微处理器厂商了,凭什么我的设计,要分你一半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成品率和产量有保证。老葛在制造上狠下功夫(怎么这么象新闻联播?)。其中一点,要求全公司按时上班,刷卡。跟硅谷的文化背道而驰。老葛自己也说了,自己其实最不愿意早上班,可是---这话是我加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东西做的好就得靠discipline.

这成品率要提高,不是件容易事。一个新pattern,新工艺出来,那defect肯定是成千上万。Yield engineer要找原因,和process engineer,vendor一起改进。最后把defect降为0。不是随便聊聊能解决的。而且这里的设备,材料,药品可以说大多不成熟,边做还得边改。大家CPU用多了,似乎觉得这东西没什么了不起,砸钱就能做出来。其实哪那么容易。别的不说,这几千个defect都要去掉,你从何入手?一批出来24个wafer,每个wafer上几十个die。每个die上的defect都可能不一样,如何归类。随便一个问题,都是几个博士的心血。

古人说的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白菜萝卜,看着没什么技术含量。你真去种就知道了,够自己吃勉强,想多收点卖几个钱,难。

Intel的通常做法是建一个pilot厂,一个产品的设计和流程定了。就原封不动的copy这个pilot厂。布局,设备,药品,工作人数,都是原封不动。不是迷信,稍微改一点,出了问题谁知道怎么回事。现在中国买了英国德国的工厂,原封不动往回搬,那是有道理的。

当年做微处理器的多得很,AMD, Sun, HP, SGI, TI。2000年以前,科技人员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股票还是值钱的。大家见面还都喜欢聊技术,小道消息满天飞。不像现在,见面就聊房子。有个哥们就透漏了,“HP肯定不行了, CPU成品率是个位数。Intel是30%。HP怎么赚钱?”

第三,Intel开始做广告,Intel Inside。有不少人反对,"CPU是卖给计算机厂商的,又不是卖给消费者的。为什么要对消费者做广告?"老葛力排众议。现在,人家掌握定价权了。

当然,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前忘。接着没多久Intel就出事了。

元宝推荐:抱朴仙人, 通宝推:桃子甜,王二狗,乌柏,花开糜荼,李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