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解读IPCC报告关于大气[CO2]加倍对对气候的定量影响 -- hwd99

共:💬13 🌺4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解读IPCC报告6.6 其它问题

6.6 其它问题:

以下两点都使计算温度大于实测温度。

a测量气温与模型计算气温的区别

气温:指近地表面大气温度,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气象学概念。气温是地面气象观测规定高度(即1.25~2.00米,国内为1.5米)上的空气温度。空气温度记录可以表征一个地方的热状况特征,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 是在国防、经济建设的应用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气温是地面气象观测中的所要测定的常规要素之一。气温有定时气温(基本站每日观测4次,基准站每日观测 24次),日最高、日最低气温。配有温度计的台站还有气温的连续记录。是由安装在百叶箱中的温度表或温度计所测定的,这些温度表或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 或双金属片作为感应器的热胀冷缩特性制成的。气温的单位用摄氏度(℃)表示,有的以华氏度(F)表示,均取小数一位,负值表示零度以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气温与温室效应研究中的模型计算得到的近地大气温度不是一个概念。温室效应研究中,主要通过模型计算。气象学上气温是百叶窗中测量得到的大气温度,而模型计算得到的是没有遮盖物阻挡太阳辐射的大气温度。不加遮盖物来测量近地大气温度,由于温度计会吸收太阳和地面辐射,得到的不是所需要的气温。必须封闭温度计进行测量,才能减少太阳和地面辐射影响。因而模型计算和实测结果之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与很多因素相关, 主要包括是否是晴天,风速,风向,湿度,百叶窗材料,地表状况等等。

B温度平均值问题

报告中给出的温度变化是平均温度变化。所谓平均一般指加权平均值。所谓加权,是因为在地表不同位置取样,涉及到每个取样点所代表的面积不同,需要考虑取样点所代表的面积因素,因此,加权是按面积来加权。这里,不管是实测,还是数值计算,都需要进行加权。

平均值则有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平方平均值等

其中以算术平均值最为常见,计算方法为: (A1*S1+A2*S2+……+An*Sn)/(S1+S2+…….+Sn)

  平方平均值计算方法为:[(S1*A12+S2*A22+……+Sn*An2)/ (S1+S2+…….+Sn)]0.5

在温室效应领域,关于温度的平均值,常根据总辐射来计算,这时得到的温度平均值,应趋近四方平均值。其理由如下:假设每个测点代表的面积相等(简化加权因子,让它们都相等,都等于1,从而忽略加权因子),按照平均温度计算红外总辐射 F=nS εσT4 ,按照每个测点来计算,

假设各处发射率相等(地球表面发射率变化不大),则有

T=[(T14+T24+…+Tn4)/4]1/4

(T14代表T1的四次方,依次类推)该值是四方平均值,由于温度分布不均匀,它大于通常所说的算术平均。

我的解读到此为止,本应写个总结,但我希望能够听听专业人士意见。最近国内访问此网有问题,大家可以访问我的新浪博克: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04575200_5_1.html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