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拿起狗来打砖头 -- 德语自学半年手记 -- 藏猫猫

共:💬56 🌺17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拿起狗来打砖头 -- 德语自学半年手记

首先声明,基本没啥经验全是教训。而且还没走出教训。请猛拍~~

先解释下标题。以汉语和英语的经验第一次接触德语的时候,一定会为四个格大伤脑筋。德语语序比较灵活,决定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等等身份的,不是我们习惯的句中位置,而是格的应用。俺仍然比较混乱,所以经常出现“拿起狗来打砖头,反被砖头咬一口”的情况

从春节开始认真的自学德语,已经有了半年的时间了。之前也断断续续地看过一点,大概就到发音规律和知道阴阳中性、四个格的存在而已。

用的第一本教材是《德语300小时》,在书店里翻了翻,因为它的生命力长--82年首版,马上就30岁了,经得住岁月的肯定是好东西。用起来感觉也挺顺手的,有些明显带有时代印迹的例句,比如Wir arbeiten für das Volke(我们为人民而工作)。有种很深的亲切。

我自学的特点就是特别得急功近利:我需要阅读能力,听说读写中,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阅读能力。我可以当哑巴,但我需要看文献。

最开始为了品尝德语的感觉爱上了音乐剧Elisabeth,甚至打算直接抱着字典啃剧本来学语言的,很快就发现即使把所有的词查出来,不懂语法完全一团糊涂,此路不通,才开始找系统的教材。

跑题到了Elisabeth,就多说两句德语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吭呛有力,而且低沉。语言的感觉就配得上“铁血”这种民族性。

我有一个德国师姐,在中国留学,她讲汉语的时候,噪音又高又细;讲英语的时候,嗓音适中;讲母语德语的时候,嗓音很低沉。德国人类学家对比德法婴儿的啼哭,发现德国婴儿天生即比法国婴儿哭得低沉。外链出处

而看Elisabeth时候的另一感受,德语歌词诗歌肯定特别好写:动词经常在最后,动词词尾又无怪乎 –en,-e,-t,在押韵上简直不需要动脑筋。哪像汉语,攒首古读还得翻韵表。

跑题归来。因为这个为阅读服务的急功近利,我看语法的时候只求大概,不求甚解。当初就是想,看的时候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完了,又不打算写作。所以习题也不怎么做。把重要的语法规律在认认真真地在笔记本上抄下来,而且尽量整理成表格,方便随时用的时候随时查。但是来不及用脑子记住,就风风火火地赶往下一章。

我的这种重视快速抓语法的思路,和《德语300小时》的方针倒也一致:这个书前言里面说,“其特点是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词汇学会德语的全部语法”,深得我心啊!书分前后两部分,前面是按章节循序渐进的讲解,配课文和习题,每节里讲解的语法现象也是荤素搭配,干活不累。后半部是对语法的系统介绍整理,可以当作语法百科。

我草草地将此书半部扫了一遍。其间又曾换换口味改看同济出的培训教材上,集中教学一年的学习量,我仨月就“看”完了。自认为对主要的语法现象囫囵知道个大概,决定立刻摆脱这种“除了学语言以外没有阅读意义”的教材,开始读德语书。

先回到Elisabeth上找了找自信,嗯,发现当初的一团糊涂,现在已经可以看懂句子含义了。现在yy一下,如果真的把剧本至少是重要段落背一背,可能语言长劲会很大。不过我的急功近利的毛病上来了:我不要看我已经知道的东西,不要把时间花在背课文上,我要不断地去读能丰富自己的东西。

(小解释一下,我背书的功力真的很差,所以会很抵触。从小学时候就特别羡慕那些背课文不打嗑巴的同学。即使是背歌词也一样,中学时候曾经想背音乐剧Evita学英语的,结果就背下来一个词:naive。后来围观江core发飚的时候,作为不查字典就知道naive是啥意思的少数之一,还小得意了一下。Elisabeth里面又见到了它,查了下来自法语。)

找的第一个读物是格林故事集。想着童话可能在语言上简单一下,而且抱着字典看童话,也容易产生兴趣。我电子版不是按原书的顺序,而是按字母顺序排序。第一个故事Allerleirauh,咣当,虽然以前就知道有“血淋淋的格林童话”一说,再虽然看的已经是被“清洁”过的第3版,还是被这太...奇怪的人性震撼了。八卦的陋性被激发了,倒想看看中世纪的黑森林人民到底还能有多bt,于是有一小段时间每天读一两个故事。读了大概30来篇之后,又不耐烦了。民间故事集基本可以看作人民的yy集,格林故事集里其实有几个基本的模式框架:女孩的yy、农民的yy(有的故事跟老光叔讲的故事很有可比性)、小商人的yy,再加一点后期基督教传入后的嫁接的宗教故事,嗯,差不多全了。所以读了30来篇,已经饱了。

先写到这儿,读会儿书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