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也说“日暮乡关何处是”。与九霄环佩老师商榷。 -- 切地雷

共:💬15 🌺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好的,我们就讨论讨论吧

我替你梳理了一下,你这个贴子大致讲了以下几点,我下面分别做一些讨论:

1 说我的那两篇小文不太一致,是这个意思吗?其实我写的东西,顺手写来,并不特别考究,缺点肯定是多多的。但是大体上似乎还不算前后不一吧。前一篇是讲结构,后一篇讲情怀。结构上,前四句是讲黄鹤楼不见昔人,白云深处也不见黄鹤,楼是空的,白云也是空的,所以前四句讲的是一种“空不可见”之感,联系最后两句,我们也能看出潜在的眉目,这个崔诗人虽然很早就考中进士,但是做官的路一直不顺,郁郁不得志,所以呢,在他眼里,这个做官的理想越来越遥远,越来越不真实,犹如黄鹤音迹全无,官梦对他来说也有点“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杳无音迹”,所以他一上黄鹤楼,某个神经一下子就被触动了。但是如果我们不看最后两句,这样的联想光凭前四句是很难看出来的。我讲过最后两句有“故乡不可见”之感,这个不可见,也就是“不可及”,实际上是一种想念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选择回乡的心理感受。所以诗人实际上处于一种进也没法进、退也不能退的尴尬境地,这正是他惆怅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诗人认为不能归隐呢?这就是我第二篇说的东西了。

2 你认为我把崔颢的境界说小了,对吧。特别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一句,你认为很大气,与陈子昂幽州台歌可比。我认为,“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虽好,可是和陈子昂还是不能并肩。实际上崔颢讲的是白云悠悠,陈子昂讲的是天地悠悠,但这还不是本质区别,我的理解,崔颢这句诗的“眼”不在“悠悠”,也不在“千载”,而在于“空”!我们知道白云质虚,所以和“空”连用非常恰当,象征和描述的是一种“空幻”之感,而“千载”和“悠悠”只是加强了这种“空幻”性。为什么说空幻?因为作者心理感到空幻,他这么多年浪迹不得志,能不产生空幻心理吗。其实崔颢此诗的特点并不在于多么大气,当然也不是小气。

陈子昂的诗是真的有时空的尺度,而并非突出“空幻”。其实你把崔颢和陈子昂做类比,不但诗不同,人也不同,这个我不多讲了,我不想对诗人做刻薄语。

3 你认为许棠太“小气”,不合适用来诠释崔颢。许棠的诗里固然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样高度文学化的句子,但是许棠和崔颢的境遇心理都是非常类似的,我觉得用来诠释黄鹤楼的最后两句并非不当,也和前四句并不矛盾。其实许棠的诗并非小气,而是质朴真切,实际上非常感人,这个古今诗家都评价很高的。

4 认为把“衣锦还乡”和“日暮乡关何处是”联系在一起太俗气了。“衣锦还乡”这个词确实不够风雅,但是很可能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或者说“荣归故里”,意思都差不多。其实没有什么俗气不俗气的。中国古代的诗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很想当官的,这你不能从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代人,古代读书人的正路只有读书、做官、直到告老还乡。所以杜甫有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例外也有,陶渊明就是这样,但他这样的太少,所以陶其实看似澹泊,实际是一号猛人,和时代彻底决绝。

5 认为“乡关”另有深意。但是我看你提出来的“心灵的安乐处,生命的归所”大体上还是“故乡”的题中应有之意,似乎并没有提出真正的新解。其实乡关就是故乡,当然故乡这个词有许多感情上的承载,但我想每个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人应该都有所共识,并不需要多做讲解。至于你要是要往深远甚至玄虚处追究,特别是按照现代人的思想意识来理解古人,不是绝对不可以,但恐怕还是要多找一些证据。你如果能发前人之未发并有力证实,我也会钦佩你的。

通宝推:山有木兮,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