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关于那座滥尾坝的一些常识 -- 西安笨老虎
1946年初,国民党当局突然提出要堵复1938年炸开的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口门,使黄河回归故道(抗战胜利后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黄泛区人民,堵复花园口、复兴黄泛区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黄泛区的人民更是渴望早日跳出火坑;花园口以下的黄河河床已经断流8年,到抗战胜利之初,已建成1700多个村庄,大约40万人在此 垦耕;同时中 共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在这片黄泛区上建立起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哥萨克骑兵,heihei]。抗战胜利之初,又建起冀鲁豫、渤海两个解放区)。国民党当局在1946年2月特设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由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负责堵口工程;1946年3月1日,花园口堵口工程正式开工,国共双方关于此事的谈判也随之开始。
1946年6月,由于汛期大水,花园口所成的部分工程被洪水冲毁,国民党政府原汛前的堵口计划失败[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1946年10月,花园口堵口工程在国民党政府的坚持下再度复工。12月27日,黄河引河挖成并开始抛石;1947年1月8日,周恩来在延安发表严正声明;1947年2月7日,中共代表董必武又与行政院善 后救济总署新任署长霍宝树和联总官员在上海会谈。由于中共方面的坚决斗争,国民党方面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花园口合龙日期视下游复堤情形而定。1947年3月15但国民党当 局日将堵口大坝合龙,黄河水回归故道(下游复堤工程还没有完成的情况)。
黄河回归故道之后,防洪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黄河的丰水期,1947年至1949年,刚刚回归故道的黄河几乎年年大水
1947年8月,黄河归故后的第一个汛期。黄河多次涨水,渤海区43处险工相继出险
1948年 7月6日 东明高村险工河势发生剧变,接连出现重大险情,经1个多月采取多种措施紧急抢护,控制了险情
1949年,7月6日~10月 黄河下游先后出现5次洪峰,期间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持续49小时,9月14日出现123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 (中央人民政府批给黄河修防1.79亿斤小米的工程费,几乎占全国水利建设费用的 )
1951年2月2日,山东利津王庄下首380米处黄河大堤凌汛决口。
1953年8月3日 黄河武陟秦厂出现112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
1954年8月5日 黄河武陟秦厂出现15000立方米每秒洪峰。
1955年1月29日 利津五庄黄河凌汛决口。
这是政治工程吗?
1951年1月7日至10日,按照毛主席的意见,由政务院牵头,水利部具体操办,黄河水利委员会首次会议在河南开封举行。会议讨论和决定了1951年治黄工作的方针、任务,即在下游继续加强堤防,大力组织防汛工作。在中上游大力筹建水库,并着手制订治黄的全面规划,以期逐步达到变“害河”为“利河”的总目标。
毛主席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1951年的工作报告之后,决定亲自去黄河下游考察。
1952年10月初,毛主席向中央政治局提出,自己要利用休假的时间,考察黄河。中央政治局同意了毛主席这一意见(1950年10月,他还提出要亲自到水患严重的黄河下游去考察,但因朝鲜战事紧张,未能成行)。
1952年10月26日毛主席在济南洛口开始了第一次视察黄河之旅。1952年10月28日到徐州登云龙山眺望了明清黄河故道,1952年10月29日由徐州转道陇海线西上,到 了兰封(今兰考)车站。10月30日上午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副主任赵明甫及河南省黄河河务局长袁隆等陪同下,前往今兰考县东坝头察看(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 在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在乘车向黄河边的东坝头行进途中,毛主席仔细听了王化云的汇报后,对在座的人们说:大水库修起来,解决黄河水患,还能灌 溉、发电,是可以研究的 [《水利史志专刊》1992年第5期]。在王化云说到“近几年没有遇到异常洪水,如遇大洪水,还有相当大的危险” 毛主席接着问:黄河涨上天怎么样[《黄河史志资料》1986年第4期]。因在东坝头看不出来说黄河是个“悬河”,毛主席又问王化云:我还想再找个地方看看。王化云建议到开封柳园口视察。中午,毛主席乘专列直驶开封,在专列上听取了王化云的治黄汇报,与他们一起商谈治理黄河的问题。谈话中,毛泽东了解了黄河枯水期的情况,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可以从南方借一点水来,注入黄河。1952年10月30日下午,毛主席察看了柳园口。他站在黄河大堤顶上向北眺望,问到:这里的河面比开封城里高不高?王化云回答说:这里黄河水面比开封城地面高三、四米,洪水时更高。毛泽 东听后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悬河啊!”[《黄河史志资料》1986年第4期]。1952年10月31日早晨6时多,毛主席拟前往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人民胜利渠工程视察。他对送行的王化云及河南省委书记张玺、省政府主席吴芝 圃、省军区司令员陈再道等嘱托说: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太官僚了吧? )。[《水利史志专刊》1992年第5期].
1952年10月31日专列抵达郑州,他下车登上邙山顶,眺望黄河水势,并看到新建成的引黄灌溉大闸。他乘专列通过黄河铁桥到北岸,换车到新乡,毛主席徒步考察了引黄渠。走进引黄灌溉大闸管理处,管理人员向毛主席介绍了大闸的功能。他提出要打开大闸,实际看一看。乔登云说:现在没有电,打开大闸要人用手摇。毛主席听后,脱去大衣,说:我们一起把大闸摇开。毛主席和大闸管理人员、随行人员一起,摇开了引黄灌溉大闸。
1953年2月16日毛主席乘火车路过郑州(去南方巡视),要听取治黄工作汇报。毛主席下车一见王化云就问邙山水库为何不修了?!当即王化云向毛主席汇报了由邙山水库转 到三门峡水库的理由和情况,毛主席还很详细地询问了三门峡水库的蓄水位以多高为宜,以及水土保持和水库寿命问题。汇报时王化云总想让毛主席表个态,尽快把三门峡工程定下来。毛主席虽然对他的汇报比较满意,但仍然慎重地表示要再研究。王化云谈到水土保持问题时说:西北沟壑很多,黄河由托克托至龙门差不多一公里多即有一条,这样就要修几千 个小水库,几千个坝,才能解决。毛主席听后当即指出:不是几千个,要修几万个、几十万个才能解决。并指着地图上的位置说:这都是泥库。提示要注意水库的 泥沙淤积问题。
1954年冬,毛主席于回京途中,在郑州邀赵明甫上火车,听取了水土保持和黄河规划情况的汇报。
1955年6月22日,毛主席途经郑州,在河南省委北院二楼会议室,听取王化云的汇报,询问了引黄灌溉及如何解决盐碱化的问题。
毛主席1959年又一次视察黄河时说的一句话: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1963年的秋 毛主席要汪东兴安排他的骑马考察黄河之旅。
&&&&&&&&&&&&&&&&&&&&&&&&&&&&&&&&&&&&&&&&&&&&&&&&&&&&&&&&&&&&&
李鹗鼎(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曾任清华大学昆明水工试验室助理研究员。1943年赴英国伦敦威廉哈诺工程顾问公司(没有找到这家公司)进修。1946 年回国。曾任资源委员会四川长寿龙溪河上清渊水电工程处工程师、工务课长。狮子滩水电工程局总工程师(水电站于l957年3月全部建成。总库容9.5亿立 米,设计灌溉面积0.5万亩,装机容量4.8 万千瓦).
汪胡桢(复姓汪胡,总工程师),1920年,汪胡桢赴美入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 -研习水力发电工程。1923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并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铁路电力公司实习,曾参加摩尔根瀑布(Morgan Falls)水电站、骚吐斯水电站(Saw-tooth Waterpower Plant)的设计和施工。为了解欧美水道情况,他到过美国不少地方,回国时又去了英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德国等国家,参观了许多水电站。 1927—1929年,他任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和浙江水利局副总工程师; 他领导修复了西起正阳关、东抵五河县长达200公里的淮河大堤及涵闸几十处,疏浚了淮河支流北淝河; 1934年应聘为整理运河讨论会总工程师。1935年任经济委员会水利处设计科科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领导修复了因 抗日战争破坏的钱塘江海塘缺口。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又任治淮委员会委员兼工程部部长,参与制定了“治淮方略”。1951年任佛子岭 水库工程总指挥,极力推荐采用连拱坝(1954年年底建成. 苏联专家建议采用土石坝,汪胡桢据理力争,旁征博引,最后终于获得专家们和领导的赞同,决定采用连拱坝, 这是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也是亚洲第一座连拱坝)
钱正英: 1944年春,淮河泛滥,两岸一片泽国,钱正英所在的新四军第四师师部和淮北行政署组织修复北岸堤防,年仅21岁的钱正英负责技术领导工作,她的指挥才能第一次崭露头角。 1948年春天,当时,正在前线忙于为野战部队架桥铺路的钱正英奉命调任山东解放区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并指挥了一场事关两岸百姓生命财产安危的防凌斗争。问题的出现并且越来越严重是由于山东境内的黄河尚未解冻,而纬度较低的上游河段却已冰雪消融,于是,河水下涌形成冰坝,水位越涌越高,若河水继续下泄,溃 岸就势不可当。在没有大炮的前提下,钱正英决定在冰上凿窟窿埋炸药炸冰。随着一声巨响,被炸裂的冰凌拥挤着推搡着行进,黄河开河了,洪水警报也因此而解 除。1949年11月水利部召开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钱正英起草的会议总结中说:“在治本问题未解决前,黄河的全面兴利是不可能的,但是,利用可能的条 件,试办中型和小型灌溉工程,帮助沿黄群众发展生产,并且通过这种工程,积累经验,培养干部,还是必要的”。会议最后同意兴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经报请水 利部,获得批准。
张含英(1900—2002),1918年,他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次年,由于参加“五四”运动而被校方开除,而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21年,考取山东省官费留学备取生,于当年 夏天赴美国入伊利诺大学土木系,半工半读,3年结业,获荣誉结业证和土木工程学士学位。接着又到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一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5 年学成回国。1933—1936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总工程师。1938—1939年 任湘桂水道工程处处长兼总工程师。1939— 1940年 任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代理委员长。1941—1943年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43—1948年 任中央设计局设计委员兼水利组组长。 1945年率团赴美考察水利。1946年率领黄河治本团一行7人,考察黄河河南孟津至青海贵德河段。1947年,张含英发表了“黄河治理纲要”论文。1950起,张含英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电 力部副部长并兼任部技术委员会主任。
斗爷,1934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1934年秋,张光斗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1935年,张光斗作为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1935 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读水利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5月,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9月到哈佛大学学 习工程力学(导师Westergaard),1937年6月获美国哈佛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获得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张光斗毅然回到 了战火纷飞的祖国) 。1937-1942年,在四川负责自行设计下清渊硐、桃花溪、仙女硐、鲸鱼口等我国首批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很小,只有600千 瓦至3000千瓦)。(其中下清渊硐、桃花溪、仙女硐 是中国人自主设计、施工建成的第一批水电站)。1943年3月-1945年4月,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局和垦务局考察和学习大型水电站的工程技术(资源委员 会派遣)。40年代中后期,负责设计龙溪河上清渊硐、古田溪等中型水电站。1945—1949年 任资源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设计组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20世纪50年代初,负责承担黄河下游人民胜利渠的渠道工程,进行选址、引水 渠和进水闸布置、进水闸结构设计等。
李赋都,1922年毕业于同济工艺专科学校,1928年毕业于今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当时汉诺威工业高等学校)水利系;1932年,李赋都再赴德国,参加由著名河工试验专家恩格斯(H. Engels)教授主持的治理黄河下游的模型试验,其目的是通过对已建的大比尺黄河模型进行水沙定量分析,研究黄河下游河床急剧抬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是我国治理黄河历史上第一次进行河道模型试验;1932年在德国瓦痕湖[Walchensee]水工试验场(同属TUM, Versuchsanstalt für Wasserbau[Obernach]))进行过缩窄堤距能否刷深河槽降低水位的模型试验,提出固定中水位河槽的主张). 1933年,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以《黄河的治理》为选题,对黄河上中下游治理、治本研究及试验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博士论文答辩做了幻灯片,并在44年后的‘国际河流泥沙’会议上放映。慕尼黑 奥伯纳黑 试验室(TUM, Versuchsanstalt für Wasserbau[Obernach])里悬挂着他的大幅照片(待证实)。 1935年李赋都在天津第一水工试验所(也是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1933年10月1日成立,原址在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今254医院内。1937年8月被侵华日军飞机作为目标,炸毁)任所长,主持完成了永定河官厅防洪坝消力试验、彭河堰口公式试验、卢沟桥滚水坝削力试验、黄土河流预备试验等多个项目,进行了黄河下游河道整治模型等试验研究。1938年他任四川都江堰治本工程设计室主任时,主持了该项工程的设计、施工,改善了灌溉条件。
黄河王: 1952年秋天调到北京,分配在当时的燃料工业部主管水电建设。为便于在全国范围内“呼风唤雨”的开发建设水电,坚持让水电成为燃料工业部下属的第四个总局——水力发电建设总局。1952年10月10日,李锐任燃料工业部水电工程局局长,从此他成为我国水电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为发展新中国的水电李锐在全国共组建了8个水电勘测设计院、一个科学研究院和几所水电专业学校。为具体了解前苏联水电开发的经验教训,1954年到1955年间,燃料部派出一个电力代表团去前苏联“取经”,在前苏联访问了四个月。回来后,李锐在《水力发电》月刊上发表了5万字的长文“苏联水力发电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以提出官厅、佛子岭两水库加设电站开始,贯彻了水与电综合开发利用的方针;参与黄河规划委员会的规划工作,以三门峡、刘家峡水电站为第一期工程,确定46个梯级开发水电的方案。1956年,李锐组织了一批老水电专家写文章批驳长江王发表在《中国水利》上的《关于长江流域规划若干问题的商讨>>。1956年9月份《水力发电》出了一期“长江规划专号”,全面地论述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有关经济、淹没损失和地质等种种技术上的问题,共有10来篇文章,其中包括李锐亲自撰写的一篇字数也达两万多字的长文章。
1958年1月南宁会议同长江王辩论中建议:中国完全有条件比较快而省建设大中型水电站,提交<<大力发展水电以保证电力工业十五年赶上英国和修建三峡水电站的问题>>答卷。党中央八大一次会议上,电力部刘澜波部长曾谈到“二五”计划后,力争水电比重达到50%。
施嘉炀,1915年夏,小学毕业后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施嘉炀从清华学校毕业后即赴美留学。1926年夏,获得了电机工程学士(麻省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1927年夏,获康奈尔大学土木系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8年夏,获得了麻省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的硕士学位。(1927年,为了能多了解航空工程,施嘉炀参加了麻省波士顿机场所开设的飞机驾驶员训练班;1928年,专程到南京上访当时新成立的清华董事会) 1931—1934年,负责监修化学馆、生物馆、机械馆以及图书馆的中部和西部的扩建工程。1934年到德国参加治黄模型试验(1933年8月,黄河决口,为此我国委托德国德累斯登大学(TU Dresden)恩格斯教授(H. Engels)进行治理黄河的模型试验。),后到柏林皇家水工试验所(疑为 TU Berlin 土木工程学院,待考)进修,最后到德国南部的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水工实验室考察,1935年,返回清华。为了培养水利工程师,施嘉炀设计并主持修建了水力实验馆,除可进行模型试验外,还设置了水轮机试验台,还在户外另建80米长的试验槽,以供船舶模型试验和流速仪校正之用。 1940~1945任腾冲水电长工程处处长,设计及监修云南下关、喜洲及腾冲叠水河3座小型水电站; 1947年到美国考察新建的大型水电站、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利用规划、哥伦比亚河流上的梯级水电站、密西西比河流的治河经验。1948年冬,回到北平。 1955年,学校派遣施嘉炀等人到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学习苏联的教育制度以及有关的新专业,并到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学习苏联的水能规划与设计,1957年,回到清华大学。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得宝吭声! 1 nbxy 字162 2010-08-18 20:31:32
🙂送花送宝 2 花错 字217 2010-08-14 21:28:13
🙂现在宝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了 3 天涯无 字152 2010-08-11 14:59:05
🙂【原创】如果邱处机不通过牛家村:+“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名词解释】黄河冰坝 3 njyd 字1030 2010-08-18 22:10:22
🙂老虎强帖,不推不行 10 南京老萝卜 字641 2010-08-07 13:16:05
🙂最后就是选边站队 3 马克沁 字534 2010-08-09 07:39:37
🙂不过建议不要用烂尾来形容 3 六月流火 字190 2010-08-07 13: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