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那座滥尾坝的一些常识 -- 西安笨老虎

共:💬65 🌺9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改来改去到连书记连连叫苦

---------------------------------

1.资料收集不齐,欢迎补充

2.谬误难免,几个时间点我自己也掐不准,比较模糊,欢迎指正

3. 我认为很多人等参观访问大坝没必要列出,感兴趣的可自行摆渡领导人与三门峡

4."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 被人引来引去,但是没有确定的地址、时间

本贴不敢引用。

-----------------------------------

1959年10月12日至13日,周总理第二次视察三门峡工地并主持现场会。12日下午,周恩来到三门峡,晚上与吴芝圃、卫恒等研究河南、陕西、山西三省水利与运输问题。

1960年6月,坝筑到了340米, 已能够拦洪!

1960年9月15日,三门峡工程关闸蓄水拦沙,并堵塞12个导流底孔( 让黄教授成名的。。。。。)

1960年10月,黄河下游研究组完成了研究报告“三门峡水库修建以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水文,泥沙及河床演变资料,初步总结了黄河下游河床演变规律,为黄河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1958年,国家将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和河道整治研究纳入中苏122项技术合作项目。中国水科院河渠所和黄委会水科所联合成立黄河下游研究组]

1960年11月成立三门峡水库管理局,1962年6月撤销。

1961年2月9日蓄至最高水位332.58m

1961年4月,大坝筑到了计划高程353米。

1961年汛后,人们察觉到滩地大片坍塌,有些险工吃紧(网站得到的)

1961年10月11日胜利地完成了水轮机转子焊接.(第一台15万千瓦发电机组由苏联供货,水轮机转子根据运输条件由两半铸成,在安装前焊成整体,但苏方把原答应提供的大型水轮机的全部焊接技术资料卡住不给。周总理于1961年7月7日,7月12日,两次同沈鸿、李强、冯仲云等研究具体办法。在沈鸿主持下,在短时间内总结出了一整套我们自己的水涡轮焊接及热处理工艺。1961年10月3日开始焊接。)。

1961年10月下旬,当三门峡坝址处的水位为332.5米时,黄河流量为2000立方米/秒,造成回水顶托,渭河口形成拦门沙,华县水位达337.84米,渭河下游两岸以及黄河朝邑滩区5000人受洪水包围,淹没耕地25万亩。(曾庆华,泥沙研究,2002年第三期)

1961年底(找不到具体日期),在北京召开了“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后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及治理”研讨会。水利部及黄委会的专家,治河工程师,以及有关专家都参加了会议。会议进行的紧张,热烈,发言极其踊跃,争辩不断。与会者基本形成了对立的两派:钱宁(师从Einstein)为首的下切派,以方宗岱为首的展宽派。由于当时黄河下游经历清水时间尚短,资料有限,双方均无法说服对方。在激烈的争辩过程中,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张瑞瑾教授作了发言,中心观点是黄河下游河道出现了“明显下切,严重展宽”。双方似乎都没有接受这一说法。到会议结束时并没有得出统一的认识。

1962年2月第一台发电机组(15万千瓦机组)安装完毕,并进行了试运转。(后在三门峡改建中,将其拆除,把它重新安装到了丹江口水电站。)

1962年3月入库水量为717亿m3,沙量17.36亿t,有13%的泥沙以异重流形式排出库外。

1962年2月,水库就淤了15亿吨。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里淤了,而且在潼关以上,渭河和北洛河的入黄口门处,也淤了“拦门沙”。淤积速度和部位都超出了预计。渭河口段长达十余公里普遍淤积,渭河回水溯源至赤水附近,距坝址l87公里。

1962年3月,水电部在郑州召开会议,(“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建议就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但是怎么都找不着会议时间,主持人)

1962年3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三门峡的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即汛期闸门全开敞泄,让洪水穿堂而过,在下游发生特大洪水仍需运用,凌汛期承担下游防凌任务;

1962年4月,在全国第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陕西代表组提出第148号提案:

拟请国务院从速制定黄河三门峡水库近期运用原则及管理运用具体方案,以减少淹没、淤积、浸没损失,建议当前水库的运用应以滞洪排沙为主;控制1962年拦洪水位在库区不超过335m移民线,确保335m线以上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命安全,同时减轻移民和库区防护任务。

1962年8月20日~9月1日水电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三门峡水利枢纽问题座谈会,副部长张含英主持会议。参加的有:国家计委、国家经委、黄委会和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水利厅,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三门峡工程局及水电部的有关司局与科研单位共80多人。会议着重座谈三门峡水利枢纽的运用方式、库区治理及是否增建泄流排沙设施问题。

1963年7月16日到31日,水利部在北京北京民族文化宫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问题第二次技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各有关部门领导、专家、教授共120人。会上提出报告、论文28篇,对于是否需要增建泄流排沙设施,是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不同意增建或主张最好不增建;另一种是主张立即增建泄流排沙设施。对于泄洪规模和泄流措施仍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麦乔威做了《三门峡水库低水头运用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预报》报告,并发表了支持小改建方案

1963年12月10日,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350吨门式起重机诞生.

(1960年大坝拦洪后,急需安装启闭闸门的350吨门式起重机,合同规定由苏联供货,苏方却有意拖延不供;当时我国尚未生产过这种大型设备。对此,周总理果断决定我国自己设法制造,并亲自责成有关部门,为三门峡解决困难。太原重型机器厂的广大职工,克服困难,为国争光,设计、制造了两台350吨门式起重机,解决了三门峡工程的燃眉之急。这两台龙门貌似一直到2005年才更换)

1964年6月,水电部在三门峡现场讨论了工程改建方案问题。曾庆华汇报了人造洪峰期间渭河下游的淤积情况,三门峡水库淤积延伸的部位。

1964年6,7月间,周总理多次检讨检讨自己未能将三门峡工程办好;在主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在认真谋划如何改建

1964年11月,三门峡水库总计淤了50亿吨,渭河的淤积影响已到距西安三十多公里的耿镇附近。

1964年12月5日至1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治黄会议(周总理主持),研究三门峡工程改建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有关部委和有关省的负责人;张含英、汪胡桢、黄万里、张光斗等水利界的知名专家、学者;长期研究黄河及从事治黄工作的干部、科研人员共100多人。会上提出报告、论文共55篇,各家观点鲜明: 汪胡桢为代表的“不动派”;王河官为代表的“拦泥派”,长江王为代表的“放淤派” 杜省吾为代表的“炸坝派”.四派之争,主要是“拦泥”与“放淤”两家之争。王化云和长江王发言时,周总理没有到场。“我们要登报声明,他对了,我们错了!要给他恢复名誉” 是在12月17日长江王汇报后说的。这次会议上,大多数与会的专家(包括钱宁与方宗岱)都同意三门峡工程的改建。崔宗培汇报了改建三门峡工程的“两洞四管”方案(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将原建的5~8号4条发电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此次会议上,杜省吾陈词激烈,言语尖刻。周总理在一旁耐心地听着杜的发言,杜读讲稿时有的字念错了或者看不清,总理还不时提示;“黄河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出自此公]

没有敢问当年的师长,大家一直在流传着他的故事

1960 年当三门峡工程建成开始蓄水后,潼关河段大量淤积,危及渭河和关中东部地区。田鸿宾教授力排众议提出打开已经被堵塞的大坝底部十二条导流底孔排沙。 1965 年 10 月水电部张含英副部长等领导专门把田校长请到北京协商,他大胆地接受了水电部打开三门峡导流底孔的试验研究任务。回校后立即组织了强有力的研究试验队伍,分成三个组,分别研究打开导流底孔的施工方法、导流底孔泄流排沙的水力学、打开导流底孔以后的大坝应力状态等关键问题。此项研究自 1965 年开始,直到文化革命不得已而中断,虽未全部完成,但已获得了大量数据和成果,提交了导流底孔泄洪排沙的水利试验报告,为打开导流底孔提供了数据和方法,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并最终把八个底孔打开了,保障了三门峡工程运行至今,发挥着巨大效益。

1965年1月18日,水电部党组写了《关于黄河治理和三门峡问题的报告》给周总理并报中央和毛主席。《报告》回顾了1954年以来10年治黄的经验教训,介绍了围绕三门峡问题的治黄大论战,特别介绍了“拦泥”与“放淤”之争。

1965年1月, 三门峡“两洞四管”改建工程开工。四管工程于1966年5月竣工,1966年7月29日投入运用。两洞工程于1968年8月先后竣工。1968年8月16日二洞四管全部投入运用。二洞四管工程提高了三门峡枢纽的泄流排沙能力,减缓了库区淤积,但排沙能力仍不足,潼关以上,所谓“翘尾巴”淤积还在继续。

1965年3月 王河官组织调查了渭河下游及陕北、晋西北群众用洪用沙经验,查勘了支流拦泥库坝址,研究了拦泥库开发方案。对巴家嘴拦泥坝成立了实验工程处和实验工程指挥部,到1966年7月拦河土坝坝后加高8米工程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7万立方米。后来因地方政府坚持发电为主,加之“文革”的冲击,致使拦泥坝试验设想未能按计划进行下去。

1965年3月,长江王带领“长办”规划组奔赴下游豫、鲁两省,沿着黄河两岸进行调查、研究、宣传、发动和选择试验点,以期从大搞放淤稻改上寻找一条治理黄河的新路子。长江王在山东梁山陈垓引黄闸搞远距离输沙试验,做了渠道衬砌设施。放淤稻改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965年就在黄河两岸种上了水稻

1967年黄河干流洪水较大,渭河出流受到顶托而泥沙排不出去,至汛后发现渭河下段几十公里的河槽全被淤满,如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威胁次年渭河两岸的防洪安全。经过查勘研究,由陕西省 动员人力,于当年冬季在新淤积的河槽内开挖小断面的引河,春汛时把河道冲开了。

1967、1969、1970年三次严重凌情,三年冰量为0.9—1.4亿m3,最严重的封河上界达河南省开封市以上,特别是1969年气温忽高忽低,造成三封三开的局面,通过三门峡水库的调蓄,均安渡凌汛。(1969年 2月10日黄河下游出现严重凌汛,全和两次封冻总冰量10327万立方米,封冻长703公里,封河期73天,三门峡水库起到量要调节作用。)

1969年6月14日,刘建勋(时任河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兼黄河防汛总指挥)与纪登奎(时任副总理)在三门峡主持召开“四省(晋、陕、鲁、豫)及水电部参加的会议”。会议确定,改建的原则是在“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前提下,“合理防洪,排沙放淤,径流发电”。决定实施第二次改建,挖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1-5号机组进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变成“低水头发电”。

1969年年12月17日,水电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下发了《转告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工程改建方案的意见》。

1969年12月 三门峡水库第二次改建开始,至1973年全部完成后,使库水位在315m的泄流能力由6102m3/s增加到9 059m3/s,水库发生了更大范围的冲刷,潼关高程也下降到326.6m

为加强三门峡第二次改建的技术力量,周总理提议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到三门峡去,参加研究怎样解决三门峡工程改造的部分。1970年1月,周恩来对他们说,黄河的泥沙问题研究得怎么样了?要把黄河泥沙整个的情况摸清楚,沙从什么地方来的,淤在哪里,怎样处理,这是你们去要解决的问题。

1973年10(11??) 月开始采用“蓄清排浑”控制运用,即在来沙少的非汛期蓄水防凌、春灌、发电,汛期降低水位防洪排沙,把非汛期淤积在库内的泥沙调节到汛期,特别是洪水期排出库

1973年,12月20日,第一台国产单机容量5万千瓦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完毕,12月26日并网发电。1979年1月,其他四台机组先后并网发电(1975.12.29; 1976.11.14; 1977.10.30; 1979.01.11 .机组额定转数100r/min,转轮直径6m,发电机为悬式空冷型)

1974年12月20日,新华社报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改建获得初步成功》, 周总理在重病中看到了这一报道

1980年8月3日,联合国防洪考察团考察三门峡水利枢纽

1980年停止汛期发电(黄河是高含沙河流,尤其是汛期被视为发电禁区,1973—1979年水轮机主要部件磨蚀破坏十分严重)

1981年3月21日,水利部[81]水管字第24号文《关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当前存在问题的报告》,呈报国务院.

1981年5月24日,时任电力工业部部长的李鹏视察三门峡水力发电厂

1984年至1989年对底孔进行了改建大修(底孔及其门槽部件等气蚀磨损)。

1985年8月1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三门峡市为 黄河的重要水利枢纽,豫西经济中心之一,以能源、冶金、轻纺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

1989年开始了浑水发电试验

1989年汛期开展日调峰运行试验,为小浪底水库提供设计依据

1992年2月18日 王化云同志在京逝世,享年84岁。

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黄河不畅,漫堤决口,淹没了农田60多万亩,约5万返库移民受灾,近3万人无家可归。

1994~1997年,三门峡水电站又扩装了6号、7号两台单机容量为7.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6号机组扩建工程于1991年4月3日开工,1994年3月22日并网发电。7号机组扩建工程于1995年5月18日开工,1997年3月23日并网发电。万里黄河第一坝装机总容量达到40万千瓦。跨入国家大型水电企业行列.( 机组为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额定水头36m,最大水头47.7m,最小水头27.4m,转轮直径5.5m,额定转速88.2r/min。发电机为悬式空 冷型)

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三门峡水库预蓄水量后按照要求增大泄流填充其泄流孔下的死库容,缩短了下游断流时间

1999年11月,中德合作对1号发电机组进行了针对三门峡特殊水沙条件的技术改造,改造后的1号发电机组运行安全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水轮机抗磨蚀性能及机组效率大大提高,单机负荷由原来的5万千瓦提高到6万千瓦。

2002年11月,水利部、黄委会在郑州召开协调会,决定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318米、汛期敞泄的原型运行试验,非汛期水位比以前降低了两米,试验期限为一年。一年后得出试验结果表明,三门峡水库对潼关高程没有影响。此后原型试验没有停止,三门峡水库2004年仍实行了汛期敞泄的运行方式。

2003年8月24日至10月5日,渭河流域发生了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灾。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农作物绝收。这次洪水造成了多处决口,数十人死亡,515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

2003年10月份,水利部组织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

2004年2月4日,陕西省15名人大代表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3月5日,在陕西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立即停止蓄水发电,以彻底解决渭河水患。

2004年9月17日,三门峡市也打破常规向水利部直接发去了长达5000多字的紧急请示,请示的中心内容是:“三门峡市离不开三门峡水库!三门峡人民离不开三门峡水库!”

2005年6月27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开闸调水调沙

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三门峡市委书记连子恒领衔的32名河南代表日前提议恢复三门峡水库的正常运行《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三门峡水库有关问题做出决议或决定的议案》(3543号 )

三门峡水库降低水位和汛期敞泄运行试验的3年中,河南、山西部分地区经济深受影响,仅三门峡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就损失6亿多元,6万亩灌溉农田遭受旱灾,63万农村人口和30万市区人口饮水困难。如果水库继续降低水位和汛期敞泄,不仅会严重制约河南、山西两省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大批库区移民返迁难以避免,将产生新的矛盾。如果三门峡水库长期进行汛期敞泄,大量泥沙将被冲刷到小浪底水库和下游河道,缩短小浪底水库的拦沙年限;同时加速下游河道淤积抬高,增加河南、山东两省的防洪压力。

2006年6月16 日 全国人大与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日回复连子恒 NO!

2009年11月19日2时15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原主任袁隆同志在郑州逝世,享年92岁

三门峡市旅游局提供的资料表明,1950年代库区有鸭科鸟类9种,现在增加至12种,目前已经查明的有118种,天鹅、鸳鸯、大鸨这些珍贵的鸟,也开始陆续在库区出现。每年冬季至春季蓄水期,数万只白天鹅,就会集聚在库区戏水。库区200平方公里的水域已经成为维持本区域生态平衡的基本要素,并且已经成了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据黄委会有关人士介绍,三门峡水库的防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小浪底水库的设计要求,只有当位于河南境内的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水库“四库联调”时,黄河下游才能达到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二是当黄河下游发生严重凌情时,需要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联合控制,三门峡水库需要滞蓄20亿立方米的水量。

三门峡水力发电厂,厂年发电量约12-14亿千瓦时,是河南电网的主要调峰、调频电厂。截至2008年底,该厂已累计发电362亿千瓦时,其中汛期浑水发电30.3亿千瓦时。实现连续安全生产3853天。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以来,黄河下游的引黄灌溉事业有较大发展,从三门峡至黄河入海口的1000多千米的黄河两岸,截至1990年有72个灌区,虹吸55处,扬水站68座,引黄涵洞72座,使黄河下游沿黄地区70个市、县用上黄河水,平均每年引水100多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为下游春灌保持了14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在黄河下游春旱时一般可使河道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大大提高了下游引水的保证率,是下游沿黄地区可靠的水源,对改变沿黄地区的面貌发挥了显著作用。从1973~1987年的15年春灌蓄水期间,水库春灌蓄水总量206.74亿立方米,向河南、山东两省沿黄灌区补水150亿立方米,其中实际有效补水量98.03亿立方米,增产粮食30.07亿千克。引黄灌区内与灌区外相比较,灌区内粮食平均亩产增加200千克以上,皮棉增加40千克以上。

山东省沿黄两岸引黄灌溉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

河南引黄灌溉农田1000多万亩,粮、棉总产量比开灌前增长4至6倍,沿黄两岸已种植水稻120多万亩,产量连年增长。以前穷得出了名的豫东兰考县,如今稻麦飘香,绿树成行,一派兴旺景象,1983年夏粮总产达1.35亿千克,成为全国5年夏粮增长5000万千克的先进县。沿黄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高兴地说:“致富仰仗责任田,丰收多亏黄河水。”

山西省利用三门峡水库蓄水使潼关河道水位升高的优势,在沿黄库区修建大、中型电灌站和引黄提灌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沿三门峡库区引黄灌溉面积100多万亩。近30年来,黄河下游沿河农村由于引黄灌溉,增产粮食22.8亿千克、棉花1.07亿千克。

黄河下游沿黄地区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据统计,从1973年到1999年的27年,春灌期间水库蓄水总量326.74亿m3,向河南、山东沿黄灌区补水270亿m3。除灌溉外,还为中原、胜利两大油田和沿黄城镇提供了大量工业和生活用水,多次为河北、天津及青岛供水,促进了下游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通宝推:ifuleu,达雅,秋末冬初,老老狐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