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82) -- 江南水

共:💬91 🌺77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92)

多日不见,先闲话一句。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够健壮,但还是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小恙,竟然能够让我这瘦小的身板儿轰然倒塌。有啥别有病,古之人不余欺也!

闲话少叙,书接前文。

《资治通鉴》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儿。

打发周文去了函谷关以后,一看超级豪华的大秦帝国,不过是纸老虎一只,没有招架之功,更没有还手之力,陈胜也就不把他当回事儿了。

陈胜做到了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同时他也做到了在战术上藐视敌人。比如,在关系到陈县生死存亡的防务问题上,他就不怎么上心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凑合就尽量的凑合。(陈王既遣周章,以秦政之乱,有轻秦之意,不复设备。

孔子的后世子孙、陈胜的博士孔鲋,颇有有见地,觉得这么瞎凑合是不成的,就提醒陈胜:兵法上说‘不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你现在倒好,自己这边儿啥准备没有,完全指望敌人不会打过来,一旦出现什么闪失,到时候,都没地儿买后悔药去。(博士孔鲋谏曰:“臣闻兵法:‘不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今王恃敌而不自恃,若跌而不振,悔之无及也。”

陈胜大大咧咧的回应道:这个?……,军事上到底怎么安排,就不劳先生费心了吧。(寡人之军,先生无累焉。

这事儿,也不知道司马温公是从哪里淘换出来的。说句掏心掏肺的话吧,对这一段我是存疑的,没有特别的缘故,只是因为太史公连提都没有提。呵呵,个人崇拜的情结又来作祟了。我毫不脸红的承认,这就是我的劣根性。(旁白提醒:还是加个“之一”比较实事求是

太史公也是人,在写陈胜的时候,偶尔漏掉一两件事儿,那也是非常正常的,遗珠之憾,在所难免嘛。

哪怕是当时真的发生过这么一段对话,不幸成为了太史公的遗珠,后来被他的本家司马温公有幸捡到了,在我看来,孔博士也不过是说了一通很正确的废话。

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阶级敌人身上,自己要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花大力气搞好陈县的防务工作,这话说到天边,都是绝对正确的绝对真理。

问题是,加强陈县防务的人力、物力,在哪儿呢?

这会儿陈胜的处境,正应了那句老话,没有米下锅,多么巧手的媳妇儿,也整不出一桌可口的饭菜,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也。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还得往前面追溯一下下。

话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这哥儿俩从蕲县一路打到陈县,建立了一块由自己绝对控制的以陈县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这个原因嘛,也没什么特别的,他们那支队伍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这一片儿走出去的。这些人一见当地人,开口不是三叔就是四大爷,有这么一层关系,以后无论是要人还是要粮,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方便得很哪。

还有就是,这些人对当地的地形门儿清。在自己熟悉的地面儿上战斗,总不是一件坏事儿吧。顶不济了,战死疆场后还能混个忠骨埋桑梓,不至于客死他乡。农耕时代,很多人的想法就是叶落归根,这不是今天的价值观所能评判的,我也就不说什么是非啦。

以陈县为中心的这块根据地,对这些人来说,人头熟、地面熟,端的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不过(可恶的不过啊),这块根据地也有点儿问题,地处中原一带,四周全是大秦帝国的其他郡县。可以这么说,这是一块成长于四围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这一句是从毛选抄来的)。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块根据地的周围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典型的易攻难守。

大秦帝国是一个政令、军令统一的帝国,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周围的郡县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那这块红色根据地随时都可以再变成白色恐怖区,最起码看上去是样的。

我大体估计了一下双方的物质力量对比,在大秦帝国,陈胜这块根据地的范围,也就是一个陈郡、一个颍川郡再加上半个泗水郡那么大。在立国之初,大秦帝国就设置了三十六个郡,这会儿,多了不敢说,四十个郡还是能凑出来的。(注:闽中郡加岭南三郡)

瞅瞅这个架势,你让陈胜静下心来,搞一个根据地的五年规划,那就是不讲理了。怎么说,陈胜也不知道秦二世会当鸵鸟不是。

这会儿,至少在陈胜看来,最紧迫的任务是,怎么让根据地活下去。

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其他的,那不是扯淡吗?!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个说法,对当时的陈胜来说,还是蛮正确的。

派小股部队前往根据地周边的郡县,做宣传队、播种机,宣传反抗暴秦的革命道理,播撒反秦的火种,让周边的郡县没工夫来找根据地的麻烦,大力改善根据地的外部生存环境,这是陈胜唯一所能做的。这种做法还有一个学名,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

手下就是有八个萧何,这会儿陈胜也得先安排这些萧何们出去打仗,这就是所谓的“形势比人强”,跟会不会用人没有半点儿的关系。

在安排人去给周围郡县捣乱的时候,陈胜也留了一个心眼儿,每支队伍的人数都很有限,也就是几千人的样子。

陈胜也是尽一切可能给根据地留下足够的人员,避免整个根据地走向空心化啊。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为了阻止黄河以北的郡县驰援荥阳,陈胜让自己的老朋友武臣带人北上渡过黄河,到原来的赵国去搞搞事儿。

陈胜给了武臣多少人呢?

三千!!(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

还有一个不太典型的例子,周文。

周文领命出征咸阳,去给大秦帝国送终。这活儿,用句文言文说,那就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用今天的话来说,那也是斩首行动。

无论在什么时代,这活儿都不会是“如探囊取物耳”(特别注明:罗贯中笔下的张翼德除外)。其中的危险性有多高、难度有多大,可以参考一下孟良崮战役。

就这样,陈胜都没有孤注一掷,给周文安排的人马还是很不够用。可怜的周文还得自力更生,边行军边解决兵员问题。

前文书说过,等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周文愣是带出了一支数十万人的大军。

这个……?很难说是不是因为周文有多能干。

说一句我对谁都没说过的实话吧,要是让我生在那个年代,恰好还生活在陈胜的根据地的周围,那我也会选择跟着周文将军前往咸阳。一想到,进了咸阳城就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我的俩眼就冒绿光,再一想到咸阳城里的花花世界,我更是成宿成宿的睡不着觉,再看看呆在老家这个穷山沟里,整天只能面对着黄脸婆吃糠咽菜,我不豁出去才怪呢。

有贼吃肉,就得有贼挨揍,你就不怕死在咸阳城下吗?

靠,我管那些呢,在那么个乱世,呆在老家就能保证长命百岁吗?反正怎么着都是死,死在做美梦的路上,也算是对得起自己啦,你说呢。

唉,可见我这个人是多么的没出息,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样子都做不出来,实在是愧对老家圣贤的谆谆教诲啊。

带着数十万人叩关攻秦,要多威武有多威武,周文是威武了,留在陈县的陈胜呢?

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人口也是守恒的,这儿的人多了,那儿的就得少一些。周文的行军区域,不是在陈县根据地,就是在陈县根据地的周围,他这一威武不要紧,总算是把陈胜的家底儿给全部掏空了。

这又能怨谁呢?!

据本人的初步估计,当时留守在陈县根据地的,应该都是些老弱病残孕。这些人,在公交车上都是被让座的对象,还能指望他们扛起刀枪,参加陈县的防务工作吗?

学术一点儿说,周文走后,陈县根据地已经不可避免的完成了空心化啦。

你让陈胜从哪儿再鼓捣出足够的兵力,来加强陈县的防守?

回到前文,孔博士那一番很正确的废话,我送他八个大字儿,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通宝推:履虎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