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所谓冉闵《杀胡令》 -- 应侯范雎
老兄好
先说一下个人读后感,窃以为,老兄的文章不严谨。
老兄根本没有辩析“汉朝”、“汉人”、“汉族”三个概念的同异。
先说“汉朝”
1、“汉朝”的“汉”是怎么来的?——是因为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建国称帝之后,就为“汉朝”了。
这个“汉”最初的意思,其实就是长江支流汉江的那个“汉”,也是汉中平原那个“汉”。
于是,诡异之处来了,汉中最早是楚国的地盘,汉中的土著并非传统的华夏子民,而是被华夏子民所瞧不起的“南蛮”——也就是说,南蛮的名字,日后被认为华夏子民的共同称号。如果西周、春秋时期中原诸国的士大夫们知道这么一件事,不知道他们会气成什么样子呢,孔子肯定会说这是礼坏乐崩,哈哈。
2、汉朝它并非老兄所说的,是“汉民族政权”——而是一个多民族政权,在汉朝的疆域上,生活着除了华夏子民(也就是日后汉族的主体)以外的N多其他民族,比如说蜀中汉中的蛮、僚、俚等少数民族,比如说东南区域的夷人、东越、闽越等等等等,他们也是刘汉王朝的子民。
3、“汉朝”时的“汉人”,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用来区分民族差异的,比如说一个东越人称中原人为“汉人”,意思就是说你是来自中原的华夏后裔;另一个含义,是区分政权的,比如说匈奴人称中原人为汉人,那意思就是说,你是刘汉政权的子民。
等到了汉朝灭亡之后,汉人这个称呼就只有一层含义了,就是指“华夏后裔”。
再说“汉人”
1、是指汉朝政权下的人,这一层含义在汉朝政权覆灭之后,就不存在了;
2、被用来指代“华夏后裔”。
3、当被用来指氏“华夏后裔”之时,“汉人”这个概念是的界线是十分模糊的,是没有办法确定内涵与外延的。同样的是“汉人”,汉代的“汉”人与两晋的“汉”人,再到唐朝的“汉”人,再到宋元之间的“汉”人,包含的人群是根本不相同。
举个具体的例子,慕容一家,在汉朝、两晋,他们都是胡人,但到了唐朝以后,他们基本就被认为是汉人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之一,古代人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的,而且以当时的社会管理水平,也无法做到精确甄别。
原因之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传统儒家的观点中,“汉”与“胡”的大防不在血统,而在文化礼仪,不管你出身在哪里,只要你遵从我华夏的衣冠礼仪,我就承认你是我的同志。
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句话引申开来,就是说“华夏”与“胡夷”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夷人从了中原礼仪就是华夏,而华夏如果断发纹身,舍弃中原礼仪,那他就变成了夷人。
孟子还认为夏禹是“东夷之人也”,周文王“西夷之人也”,“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这再说明,血统并不是要点,关键是他的行事合不合乎华夏礼仪。
近人章太炎把话说得更加清楚明白,他说:“《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
4、所以几千年以来,“汉人”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群体。
最后说“汉族”
1、世界上的一切民族都是进入近代以后,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之后,才最终成形的。中国也是如此,“汉人”做为一个民族出现,是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之后的事,那是清朝后期开始的。
2、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标志着民族融合的结束,也标志着“血统”将成为区分种族的唯一标准。
举个例子:比如说满族人,因为清政府的关系,如今有许多满族人散居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城市,除了姓名有可能显得怪异一点,他们与汉族人是没有任何差别的。他们根本不会说满族话,也不会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也许他们还保留着一些生活上的细节,但是总而言之,他们与汉族人是一样的。
这些满族人的境况其实只是在重复一千多年前慕容、令狐、独孤、长孙等家族,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他们也早生一千年,那么到了今天他们也会被认可为汉族人。
但是显然这事不可能发生了,他们已经错过了融入汉族的时机,他们只能做为满族人,与汉族人共存。
而与此同时,如果一个人,他的父母是汉族人,即使这家伙一句汉语都不会讲,一天都晚都穿着少数民族的奇装异服(在古代人眼里,这家伙就是一个退化的夷人),他还是被认为是汉族人。
3、今天的“汉族”成员中,有许多是当年胡人的后裔。
“汉人”与“汉族”的关系
1、我觉得说“汉人”,不如说“华夏子民”,更贴切;
2、一开始,所谓的“华夏”只是的黄河中下游的几个小部落,逐渐蔓延到整个黄河流域,后来又向北蔓延到燕代地区,向南蔓延到长江流域,再往后,蔓延到珠江流域;
江统《徙戎论》里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但是不同的时代,这个“族类”两字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倘若在商周时期,那么生活在山东齐鲁这个日后的礼仪之邦、孔夫子的故乡的人,就是东夷,“非我族类”;
即使到了春秋初年,那些生活在汉江流域,日后“汉族”族名发源地的人,还是南蛮,“非我族类”;
生活在陕西,日后的建立秦朝的秦人祖先,他们的周围全是西戎,后来这些西戎全被征服为秦国子民,也“非我族类”;
生活要淮河流域,日后汉高祖故乡的人,是淮夷,“非我族类”。
到了江统那个时期,关中、荆江、齐鲁、徐扬的人已经都由“非我族类”变成了“是我族类”,江统笔下的那个“华夏”早已不是纯粹的“华夏”,江统的祖先搞不好就是个“非我族类”。
而晋朝以后,“华夏”并没有停止扩张,一千七百年来,不断有“非我族类”的人变成“是我族类”。请问如今有几个复姓慕容、复姓独孤、复姓上官的人,不被认为是汉人呢?而那些冒姓刘、王、张、李的当初的匈奴人、鲜卑人、氐人,如今又有谁能分辩得出来呢?
事实是很明显的,江统时期的“华夏”只是今天“汉族”的一部分,当初被江统说成“非我族类”的胡人,有的消失历史长河里,有的则完全汉化,等到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思潮兴起时,汉化的胡人与华夏一并被列入了“汉族”。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也许历史上曾经存在这种杀胡令 2 益者三友 字132 2010-09-10 14:05:29
🙂-- 系统屏蔽 --。
🙂商榷在此 1 人间树 字101 2010-09-09 15:51:32
🙂汉朝、汉人、汉族
🙂不用这么麻烦 2 leafwind 字364 2010-09-10 21:59:27
🙂出处摆在那里呢…… 1 暴笑痴 字121 2010-09-09 14:05:41
🙂支持考证帝! 1 郭既克 字11 2010-09-09 06:46:46
🙂恭喜:你意外获得【铢钱】八个 微服私访 字0 2010-09-08 0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