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最高的用兵原则 -- 魂与梦

共:💬6 🌺4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最高的用兵原则

最高的用兵原则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八和第六十九章中,都谈到了用兵的原则问题。六十八章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六十九章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幼年时看到春秋五霸的描述,最受人嗤笑的便是那位自以为以“仁义”用兵的宋襄公,他为了坚持“仁义”的准则,不听从部下的劝说,不肯偷袭正在渡河的敌兵,后来又不肯攻击尚未列阵的敌兵,最后是一败涂地。我常奇怪,像这样一个典型的饭桶,怎么竟能也挤身于五霸之列?这不是有意毁坏“春秋五霸”的名头吗?

但大了些,看法便有些不同。宋襄公之蠢,不在于他坚持了仁义,而是由于他实际上完全没有打败敌人的可能。他既无实力,又无军事才能,失败是避免不了的。相反如晋楚城濮大战时,晋文公也因为受过楚王的恩惠,先退兵三十里以表礼让,但他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可见胜负主要取决于如何重视、如何应用“仁义”,而不能一概把宋襄公的这种仁义之心加以抹杀。

到学习了老子的思想以后,进一步发现老子的用兵准则是和我们一般熟悉的“先发制人”、“攻敌之不备”等等是完全不同的。他并没有否认这些准则,但却以为这些只是战术上的技巧;而战略上,或曰最高的准则,则是“不战而胜之”。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便是老子这种思想最明确的体现。

老子在《道德经》的这两章中,对这个最高准则作了最生动和详细的说明。他在第六十八章中说:“善于作将帅的人,是不崇尚武力的;善于作战的人,是不易被敌人激怒的;善于战胜别人的人,是不会给与敌人机会的(一说作不与敌人作正面冲突);会用人的人,是甘愿听从别人的意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不争之德’,才能够做到‘用人之力’,这才叫做符合上天之道,达到必胜的目的。”

在第六十九章中,他更进一步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完全采取了被动、退让的姿态。

可能很多人对此会有异议,认为太软弱了。这和现代那种争强斗胜、恨不能置敌人于死地的心态是格格不入的。

其实有了一定修养的人,很容易接受老子的观点。我们看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都知道他说的武学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金老先生也说得十分明白:无招并不是不作准备,只挨打。相反是作了各种准备,等待着敌人露出破绽,这才能一举而破之。试想当敌人根本看不出你会用什么招时,他本身就已经陷于“不知彼”的困境,就已经先输了一半。

但这种“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只能在含蓄的、被动的状况下才能达到,先露出自己全部实力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地的。因此凡是在金庸小说中达到了这一步的绝顶高手,都修养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绝非是单纯凭着武力来解决问题的蠢人。

所以老子在后面又说:“是谓行无行(有阵势看起来却像无阵势一样);攘无臂(举起臂却像没有臂一样);扔无敌(要牵引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牵一样);执无兵(虽有兵器却像无兵器一样)。”

做到了这几点,老子认为便掌握了战争的胜势。但他接着便提出不能轻敌,所谓“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我宝。”同时他又指出:“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在两者实力相当时,悲痛的、受损失的一方是容易取得胜利的。

一开始是不主动地寻求战争;等到战争时又能虚位以待,让敌人一点摸不着你的意图;在战争中自始至终重视敌人,不犯轻敌的错误;最后又能明白哀兵必胜的道理。这样,在战争中便会立于不败之地,也就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关键词(Tags): #老子#用兵。通宝推:秦筝,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