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贯通儒释道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万兹
贯通儒释道2-排列顺序和经典主旨
儒释道的顺序为什么这么排列?为什么不是释儒道或道儒释?
通过《贯通儒释道1》,我们知道,如果用竹竿比喻身心,那么道家特点在于贯通身心,佛家特点在于打破身心,儒家呢?儒家特点在于周流身心:打破对人我界限的执着,自然会保持开放的心态,推己及人。由于周流身心是最终目标,所以儒家在中国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周流身心并不容易,必须要打破身心的执着以后才行,所以释排在儒的后面作为手段;打破身心也不容易,往往在贯通身心以后才能达成,所以道排在释的后面作为手段,于是就形成了儒释道的次序。
儒家之儒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没有僵硬执着,自然周流,当然就是柔。
如何周流?把周流的各种方式进行全排列,就是《易经》,它是儒道共同的经典,是中华文明之源。它多用社会现象来解释易理,所以偏向儒家多一些。周流的节奏,就是《乐》。稳定周流形成的规范,就是《礼》。周流的历史记录,就是《书》《春秋》。周流的生活记录,就是《诗》。
《道德经》代表的黄老思想,大有扎紧篱笆,退守自保,等待时机的意思,人我界限是明显的,显示了道家特色,它可以说是《易经》的某种局部详解。
《心经》代表佛家思想,打破一切挂碍,可以说是《易经》运转的润滑油。
《大学》介绍了儒家的修行套路。三纲领,明明德就是打破界限致良知呈现赤子之心,亲民就是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引导人们一起周流,止于至善就是让社会关系保持周流和顺。八条目是三纲领的具体化,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庸是中的同语反复,就是中的意思。为什么要中庸?因为如果走极端就容易拘执和凝固于某种状态,会妨碍周流。中庸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周流,而不在于形式上的中间,不单纯是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一首禅偈“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说的就是以周流为本位,以具体状态为过眼云烟。
中庸反偏执不反独立。周流身心,是不是没有独立人格呢?不是的,只是没有偏执人格而已,儒者恰恰有真正的独立人格。由于周流,他观察得非常全面,认识比较完整,不会一叶障目,因此不会被各种误解偏见所左右,能够虽千万人吾往矣,而且取得成功。
三纲:儒家讲的君臣父子,是出于各种情况全排列的了解,而提出的便于周流的规范,类似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意思,否则蛮干很可能坏事。不是说想培养奴隶人格。其实正因为儒者有独立人格,他才能正确扮演各种角色而不陷进去,奴隶人格是扮演不好君臣父子的。
五常:以竹竿比喻身心,竹竿的界限执着打破以后,从上到下的5个竹腔会焕发出五种光芒:仁义礼智信。
大同:周流身心,自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达大同之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贯通儒释道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 万兹 字1124 2010-09-20 03:17:16
🙂贯通儒释道3-华夷之辨 16 万兹 字1726 2010-09-23 22:34:52
🙂贯通儒释道2-排列顺序和经典主旨
🙂万兄可否解释一下周易和道德经的关系? 达闻奇 字38 2010-09-20 06:25:01
🙂见《贯通儒释道2》 万兹 字0 2010-09-22 01:04:22
🙂好文 酥油茶 字2 2010-09-20 03: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