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总把旧符当新桃:地平线上的信与望 (3) by 蓝极 -- 海天

共:💬12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地平线上的信与望(1) by 蓝极

地平线上的信与望

蓝极

如果无法笼统概述的话,至少我自认为不是一个宗教情绪特别强烈的人,但在所谓

“俗世”繁杂事务中的沉湎、奋斗、纷争和喧嚷之后,面对诸如巴赫(J. S. Bach)的

那首“G弦上的咏叹调”,还有马斯奈(Jules Massenet)的“冥想曲”那样浸透着浓

厚宗教情绪的音乐,总有心弦为之拨动的恍惚和感动。是什么样在空气中振动的声

波使得我的某部分神经处於兴奋状态?

记得大概还是二十来岁的时候,总感觉周遭太多的谎言和欺骗是社会机理中司空见

惯且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诚实反倒是难以生存的稀世怪物。每当面对生活的一些艰

难选择和诱惑,我会在道德困境的煎熬中祈望:如果真有神的话,那么我此时的标

准行为模式应该是什么?这样的困惑在存在主义盛行的年代阅读刘小枫的“拯救与

逍遥”的文字时极其强烈:我多么希望能够看到一盏远方的明灯,使得我从思绪的

丛林中不至於迷失方向,同时免除选择时瞻前顾后般的困扰、失落和责任。

去年夏天某个周末的上午,持续一个多月的阴雨绵绵之后终於有了晴朗和蓝色的天

空。放眼窗外,一个印度人用双手虔敬地举着一个拳头般大小的褐色泥陶坛子,面

向旭日初升的东方,嘴里叽叽咕咕地念叨着什么。一两分钟后,他将坛中的水倾倒

在草坪上。那个片刻,我突然意识到,如同烙着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长江、黄河等文化印记在德拉华河畔的汇集一样,在北美这块熔炉般的土地上,也

有发端自恒河流域的虔诚与敬畏在新大陆土壤上的嫁接。

后来认识一个中年女人,是希腊后裔。让我吃惊的是,早年从东正教转向佛教的她,

几乎将家里的所有空间都用作宗教活动的场所。撇开各种信仰详尽脉络之间的差异

不说,至少有一点是类同的,那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排它性。我提及达赖喇嘛前段时

间曾到旧金山、华盛顿、波士顿和纽约等地演讲,问她是否出席过。她立即表示不

屑,意思是达赖喇嘛太擅于作秀,并且传播的是极其庸俗化的佛教。当然,她没有

忘记强调,只有她目前信奉的才是真正纯然的珍品。

更自然的是,还有生命中围绕着死亡线上的无数奇迹。面对我显露出的惊讶和兴趣,

她顿时眉飞色舞,说几年前有一天,离婚后的她突然烦躁不安,有种不详的强烈预

感,紧接着就接到电话,她十五岁的儿子在纽约街上滑冰时跌倒,导致右腿粉碎性

骨折。惊惶失措的她一边拼命祈祷,一边赶往纽约。没有过多久,她儿子很快就恢

复了。於是,她将这一“奇迹”归功于她信奉的佛教以及她发自内心的祈祷。

每当看到那些花费巨资的宗教建筑耸立于风景秀丽的黄金地带,或者读到那些腰包

鼓得耀眼的香港巨星们将剩余的情感和信念投放于某个寺庙的豪举时,我总是禁不

住瞎想:怎么人们会花费如此巨大的财力和精力在似乎是极其“空虚”--并且很难

实证--的方面?何况还有无数人投入大量的时间生产蜡烛、Fortune Cookie、贺卡

等信念的载体,到教堂、寺庙等处读经、祈祷、礼拜、练功等活动。

所谓的“灵魂”或“精神”真的有需要存放于某个坚实的基石之上?不说红色高棉

的屠杀、德国的集中营、苏联的古拉格、中国的劳改营等,就是美国也有千分之七

的人生活在监狱里面。如果将这些空间和财力用于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或其它更

有“意义”的事务,世界或许要美好一点?

比如,今年2月1日,大约两百万伊斯兰教徒象往年一样,从世界各地云集圣地麦加

朝圣的三天期间的最后一天,举行投石仪式,从围栏或桥上向彼此间隔155米、象征

撒旦的约18米高的柱子投掷七块石头,以驱邪除魔。由於拥挤导致互相践踏,有244

人(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甘肃的5人)死亡和两百多人受伤。

问题是,那些宣称不是宗教信徒的人--或者对宗教抱持淡然甚至不屑一顾的人--是

否就真正超然和彻底,还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间的距离甚至殊途同归?日常生活中

是否可以将“理性”一以贯之地坚持到底?

2月5日元宵节期间,北京密云县第二届迎春灯展第六天晚上,一观灯游人在公园里

彩虹桥上跌倒,引起人群拥挤混乱,踩死37人,挤伤24人。一个非伊斯兰教徒或许

很难理解朝圣中的虔诚行为所导致的悲剧,可一个对彩带、彩灯、猴子生肖等象征

没有认同或对“热闹”没有兴趣的人是否也可能有类似的困惑?两者之间除了地理

空间距离之外,在象征文化上的广义宗教距离到底有多少?

不说东南亚一些华人对关羽的敬奉,也毋需讨论执着于毛像避“邪”功效的现象,

或者倒贴的“福”字,响彻云霄的“恭喜发财”,对数字8的迷恋,海参、人参、滋

阴补阳、Omega 3脂肪油(深海鱼油)和松果体素(“脑白金”)的神奇心理效应,笼罩

在可口可乐、麦当劳、爆玉米花等美国“垃圾”食品在味蕾上的着迷,更不去追究

附着在珍珠、项链、钻石、耳环、戒指等信物上的情感,添加在国旗、花卉上的象

征,提简单一些的吧:生活需要“营造”一些“祥和”的幸福或氛围吗?你是否在

乎新年、生日或情人节时的祝福?

再比如,在启程作长途旅行之前,你是否在乎家人或朋友道一声“一路平安”?或

者你会理性地认为家人或朋友的祝福不会根本改变旅途的安全性质和未来的属性,

因此即使别人诅咒一句,你也只是潇洒地耸耸肩,心里没有一丝涟漪更不用说波澜?

1925年12月28日,倍受躁郁症折磨的叶赛宁在圣?彼得堡一家旅馆房间天花板上的

暖气管上悬梁自尽。如同躁动起伏的情绪,他一生结过五次婚,包括与舞蹈家阿赛

朵拉?邓肯(Isadora Duncan)和托尔斯泰的孙女的短暂婚姻。自杀前一天,30岁的

诗人割破手腕,蘸血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首诗:

再见,我的朋友,再见了。

亲爱的,你仍在我的心中。

命定的分别

预示着未来的相聚。

再见,我的朋友,无需握手道别,

也不要忧伤,更不必让悲哀染尽眉梢--

今生此世,死亡毫无新奇,

然而,活着却更没有意义。

无论多么冷静和理智,每当读到他的绝命诗,我总是为之动容。这里唯一想说的是,

诗人提及的那个“命定(predestined or preordained)”到底是什么?是常人模糊

概之的“缘分”,还是争论不休的“决定论”,涉及诸如因果关系、自由意志、遗

传决定等?

当一场灾难性的车祸骤然降临于一个不幸的人身上之后,我们或许可以追溯甚至假

设他/她最后的生命历程:要是在出门前少磨蹭或者跟家人多唠叨一段时间,比如五

分钟,他/她的“命运”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番局面了。可我们对这样的追溯或假设产

生什么样的感叹呢:冥冥之中他/她的命运该当“倒酶”?

反过来呢?如果因为偶然的缘故而避开了很可能降临的灾难,同样也算是奇迹。据

报导,纽约的陈小敏就因为在2001年9月11日第一次护送儿子上学,从而避开了发生

于世界贸易大楼上的灾难。於是他从那天起意识到了上帝的召唤,坚信了神的存在,

一切就有自认合理的因果“解释”和内心的平静。

或许人的大脑尚未习惯偶然和紊乱,因此即使是无常的事件也要归之于某种模式。

於是就有宗教、巫术、迷信、星象、血型等“命定”中的秘密,於是SARS出现之后

便有“流年不利”的说法,或者美国人日本人释放病毒施加于中国人的阴谋?也许

你会说,这些是从猎狩、游牧、农业生存方式时期遗留下来的瓜葛,对诸如森林中

神出鬼没的野兽、谷物收成的担忧和祈愿,是某种文化遗传上的怀旧?

假如你在观看两个球队或球员之间的比赛,但对他们不曾具有任何先验的知识。比

赛进行一阵之后,你很可能不由自主地倾向比赛中的一方,也许是因为那一方与你

的出生地或族群相关连,或者是你生活过的地方,或者仅仅因为你喜欢其中某个人

的长相、言论气质、举手投足等。如果没有那样的倾向,你很可能会觉得比赛索然

无味,无法继续观看:不就是双方在那里为某个条条框框--美其名曰“规则”--而

争得不可开交,最后看谁能充分展示肌肉的力量和配合,再加上运气,决出所谓的

胜负?不就是远古时代人类处於主要依赖体力生存而保留至今的残余现象?这样的胜

负较劲,除了参与和观看的人满足肾上腺等激素起伏而带来的心理昂奋--还有主办

机构的巨大商业利益--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生存价值?(网络上的争战是否也有类似

的心理功效?)而这样的原始残余现象,即使不象现在盲肠那样多余甚至带来麻烦,

也跟失去生理功能的头发差不多;并且与娱乐性比赛类似的是,头发除了变着花样

展示发型和染出色彩等废物利用之外,还可以赋予“民族气节”(比如辫子保留与否

)、性别区分、羞辱(比如剃阴阳头)、个性甚至反叛(比如古怪的发型)等绚丽的色彩。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曾经将人类的无知分成问题(problems)和神秘(mysteries)两

种。在大脑和电脑的合作中,我们能否看到在问题与神秘张成的地平线所掩盖的景

致?

如果还以为心理学仅仅停留在佛乐医德时代那些意识层面上的区分和性本能上的归

结,那科学的表现未免太过寒碜。最近十年来,一些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里静静

地发生着革命。那里放着一台能够读写大脑活动的庞大机器,在嗡嗡声中扰动一个

人或者猴子的平静,让他/她/它的神经活动产生波澜壮阔般的起伏,然后在电脑中

通过数学上的图像处理、Fourier变换、卷积/反卷积、回归方差分析等手段,再加

上遗传学和其它交叉学科,深化着对大脑、意识、情感还有宗教等人类活动的认识。

我们目前至少可以看到地平线下大致的轮廓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