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聊聊《尚书》 -- 红绿

共:💬11 🌺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聊聊《尚书》

尚书分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统称《书》。尚书的意思就是上古之书。讲的事情是从尧舜开始到秦穆公为止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言论。先秦许多著作论语,孟子,左转等等多处引用尚书,说明其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凡的。

据孔子的后世孔颍达在《尚书正义》里面写道,“孔子求書,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去三千一百二十篇。”。他引用了纬书里面的话。纬书又是汉代初期之显学,搞得是占星预测神秘主义的一套。反而以前的经典,那时成了‘外学’。不过我要讲的是,孔颍达在这里引用的话,可以清楚的看到,孔子‘断远取近’,定‘可为世法’者百二十篇,其他绝大多数的东西被剔除了。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信息控制和筛选那时就已经开始了,这当然不奇怪。世界上的事情都这样。基督教经过前几百年的宣传后,被纳为钦定的宗教后,内容和以前大不一样。也是类似的意思。以后的春秋笔法大为盛行也差不多。

不幸的是,即使是这些被筛选过的东西,在始皇眼里还是不能存在,哲学言论的危险性,让他不能放心,因此有了伏生壁中藏书的事情。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面去逃亡,事情过后回来,尚书被搞掉了一些,晚年,他老人家凭记忆口述了28篇尚书的内容,还分别传给三位弟子。三个人以后都在汉代得道重用。可见尚书这个东西在当时不是一般的书而已,它列为十三经之首是有道理的。特别古人常有尚古的情节。而被伏生口述的内容成为了所谓《今文尚书》的主要内容。

事情还没完,古文尚书汉代仍然流传于民间,并且到了刘歆这里,他对比今古文之后,偏向认定古文。到后来古文占了上风,今文尚书就失传了。再后来梅赜号称发现了古文孔安国版的尚书,共58篇。还有一篇孔安国自己的序一篇。唐代学者对此深信不已,由此这个版本盛行。

但事情还是没有结束,宋朝随着理学的兴起,大家又开始关注尚书,并且对梅氏献书引起怀疑。大概的理由是,梅氏所献之书里面多处来的几篇有些简单易懂,而伏生口授之书大多拗口难懂,疑问就是为什么老头子专挑难的说,简单的反而梅说。清代阎若璩又花了大力气考证,认为梅氏版本可疑之处众多。而到了今天有些学者又开始怀疑阎氏的结论。

说了这么多,一个要点就是自从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争论就没停过只是有时东风有时西风而已。这样的争论很难有结果。真正的接近事实的可能还得去最靠近焚书坑儒或者先秦的证据里面找。

08年清华受到一批战国竹简,属于先秦时代,里面也有一些尚书篇章,和有流传的版本比,很多篇章内容甚至主题就不一样,还有很多没有流传下来的篇章。希望这个竹简的解读可以解开一些谜题。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孔子老人家采取的‘可为世法’的标准估计是最初筛选和后来变化的一个强大推动力。这就引出儒生们根据需要筛选内容的工作习惯,以及他们对先秦史料解读的公正性的疑问。

那么除了鲁国史学家们,其他国家的太史们一般什么态度呢?这里有个鲁国邻居齐国太史的故事,齐庄公喜欢上了相国夫人棠姜,相国受不了,干掉了他,里了新主。太史要写齐庄公是怎么死的,相国就让他写病死的。太史不干,要写相国弄死的。相国于是干掉了第一个太史,接下来的新太史还是这个态度,到了第三个,首先还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以前的一样。要杀要刮随便。最后相国同意了,新太史走出去的时候遇到另外一个史官,匆匆赶来说以为他也被害,自己准备接着上。这么一个小小的故事,我看到的是先秦太史们的敬业的态度。而孔子的春秋笔法和他的态度表明了明显的价值取向却同时也隐含了他们趋于粉饰统治者的态度。这恐怕也是他的学说被尊崇的一个原因吧。

同样的例子在竹书纪年和史记的比较里也可以看到。竹书纪年里对于先秦的一些事情的描写被明显的烙上了价值取向的印,而竹书里的事实是简单粗暴的,充满了血腥的。再一次,‘可为世法’是很重要的!竹书纪年的内容后来被马王堆出土的竹简证实。

说道这里,尚书就聊完了。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更多更好的讨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