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好多需要探讨的东西——关于2012的虎文 -- 红绿

共:💬22 🌺13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清教徒(Puritans)

是英国新教最重要的支派,对美国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所以我用其来指所有的新教徒(Protestant)。

我抄一段WIKI吧, 先解决关于美国宗教现状的问题

外链出处

美國建國前的英國殖民地時期,沒有宗教自由,當時存在非常嚴酷的宗教专制法令,對不信仰基督教的人進行歧視、迫害,而且基督宗教各派別控制的地區對其它派別的教徒也實行歧視政策[73]。美國建國後,保障宗教自由的權利,政府實行政教分離制度,不支持也不反對任何一種宗教。但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勢力在美國政治选举中有相當的影响力,許多美國總統都自稱是基督教新教信徒

所以,美国的总统不是新教徒,就是天主教徒。而且绝大多数是新教徒。约翰·肯尼迪是美國史上唯一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如果有一个美国总统候选人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他/她铁定了要输的。

2007年的官方估計數字

新教約51.3%

天主教徒約23.9%

猶太教約1.4%

摩門教約1.7%

佛教約0.7%

其他基督教派約1.6%

伊斯蘭教徒約0.6%

其他或沒有標明的約2.5%

沒有宗教信仰的約16.1%[74]

在所有發達國家中,美國是宗教氣氛最濃厚的一個國家。不過全國分佈的情況很不相同。美國虔誠保守的基督徒多分佈於相對貧窮落後的南部和中西部各州,多是共和黨的支持者,也叫紅色州,他們的財政需要相對富裕的北部和西部各州的支援。北部和西部各州自由主義者比例較高,即使是基督徒也多持開明態度,多是民主黨的支持者,也叫藍色州。南方州中,浸信會是最大的教派,其後是衛理公會;而在東北地區和中西部一大片地區中,天主教是佔主導地位,因為當地的人口很多都是歐洲天主教地區(如德國、愛爾蘭、義大利和波蘭)移民的後裔,或者是北美洲其他地方(如魁北克和波多黎各)移民的後裔。美國其他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督教人口則都是多種教派混合在一起。儘管大多數美國基督徒信奉基督教新教,但因為新教徒往往屬于各個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教會擁有最多的成員。根據The Angus Reid World Poll調查,總的來說,美國基督教徒十多年來出現銳減的趨勢。1992年83%的受調查者聲稱信仰基督教,而2006年的調查發現堅持基督教信仰的人降落到63%。

参阅文章:宗教与美国总统大选

翟立明 姜天明 

对布什而言,2000年的总统大选可谓险象环生,而4年后的2004年大选则有惊无险。因为2000年美国最高法院不得不以投票的方式作出终审,判定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以5票对4票赢得佛罗里达州选举,从而以微弱优势获得选举人票的多数,战胜了在普选中领先的民主党候选人戈尔。然而,在2004年的大选中,尽管连续三届参加总统大选的独立候选人纳德声称要与民主党和共和党拼个高低,但真正意义上的较量只在布什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之间。最终布什技高一筹,以选举人289票对克里的249票,普选的49.4%票对克里的48.7%票,赢得大选的胜利。布什获胜的因素很多,其中利用宗教为政治服务便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分析美国有线新闻网2004年总统大选调查数据(以下简称大选调查数据)及研究布什与克里在处理宗教和政治关系上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策略,便可证明这一点。

一、主流教派的支持和认同

在美国总统大选过程中,总统候选人赢得主流教派的支持和认同是十分重要的。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多民族的、多宗教组织的国家,宗教活动“不但是美国人的精神依托,而且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美国的教派虽然众多,但主流教派为基督新教。目前,美国拥有数百个宗教派别及数以万计的地方性教会团体,其教徒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60%。其中基督新教教徒为52%,天主教徒为38%,犹太教徒为4%,摩门教徒为3%,东正教徒为3%。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美国为少数教派,信仰的人也不多。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组织,约有十亿多教徒,其中占世界人口总数近五分之一的天主教在美国为第二大宗教,排在基督新教之后。

美国基督新教的发展与世界宗教发展史,尤其与基督教的发展史息息相关。公元三四世纪,基督教内部分化成以希腊语地区为主的东派教会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主的西派教会,出现了西部罗马和东部君士坦丁堡两个中心。1054年,基督教第一次分裂,形成正教(俗称东正教)和天主教两大派。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又使基督新教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来。基督教从此分成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三大教派。基督新教源于1529年的德国,当时有人抗议天主教限制他们参加正在兴起的路德教活动,进行抗议的人被称为基督新教徒。英语中的基督新教徒(protestan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rotestans,意思是“抗议的人”。由于文化、地域、政治及宗教信仰诸因素的差异,基督新教同样也形成了许多教派。现在的基督新教是指信奉耶稣基督,以《新旧约全书》为经典的、拥有数百个彼此信仰有差异的宗教派别的统称。基督新教徒目前多居于欧洲和北美,对当地的民族文化、政治和社会历史发展影响甚大。丹麦、挪威、瑞典和英国均把基督新教确定为国教。美国没有国教,且宪法又规定政教分离,但基督新教对社会的影响还是任何其他教派所不能相比的。

几个世纪以来,出于某种原因,世界各地的人纷纷投奔美国。其中,因宗教缘故去北美的人不少。北美最早的宗教团体出现于16世纪,当时,许多清教徒、教友派教徒、侵礼教派教徒以及其他派别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背井离乡,苦寻一块宗教信仰净土。对他们来说,宗教信仰是他们的崇高信念。例如,北美早期殖民主义者把星期天规定为礼拜日,按照“蓝法”(blue laws)的规定,星期天商店、买卖都要停业,甚至奴隶在这一天也要给一定的休息时间去做礼拜,以表达他们对信仰之神的崇拜。虽然,当时教堂的座位按教徒的性别、身分、贫富而分配,但教堂毕竟成了人们参加布道、唱颂圣歌、相互交流信息的公共场所。在宗教组织的平台上,教徒们有了社会集体活动的一席之地,分享着宗教信仰给他们带来的精神生活。早期殖民者根据各自的宗教信仰而选址定居,所以,美国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宗教文化遗产,如新英格兰地区的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的基督新教徒兴建的教堂,以及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马里兰州天主教徒和宾夕法尼亚州教友派教徒生活的遗迹等等。

“宗教不是高高在上、超越于人类文化之上的东西,而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而也是文化的深层部分,是变化的本体”。十九、二十世纪交替时期,美国农村的隔离状态被打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宗教也受到考验。过去,在一切世俗问题和宗教问题上,职业宗教者是权威,而现在则不同,许多科学、道德、宗教等问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范围。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社会结构越发复杂。然而,在宪法的保护下,美国宗教的“现代化”和“世俗化”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宗教组织除了宣传宗教道德概念和提供礼拜场所外,还开办各类学校、医院、养老院及其他慈善机构,为难民、穷人、老人、孤儿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他们也举行各类集会,鼓励教徒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讨论和关注诸如战争与和平、家庭与婚姻、异族与种族、计划生育与人权、妇女的地位等社会问题。现代美国的宗教“不再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彼岸的天国,而是重视人的现世生活的意义;不再只重视对上帝永恒的道德戒条的遵守,而开始考虑人的个性发展和意志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群体整合、社会控制、文化交往等因素均可得以全面地发展。不过,在一个移民的、多民族的、多宗教组织的国家里,还存在着教派间的信仰分歧和矛盾。美国教派之间的信仰分歧和矛盾虽不像一些国家的宗教矛盾表现得那么剧烈,但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早在1791年美国通过宪法第一修正案,禁止确立国教,不得限制宗教信仰自由,禁止联邦和州的行政机构干预教会组织及其活动,每个州的人都享有宗教自由权,但教派之间所产生的社会属性却本能地排斥其他宗教信仰理论和宗教政策,使得人们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对社会的政治态度所产生的结果不同,影响也不一样。以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为例,在长期的生存与竞争中,两大教派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差异很大。自美国独立以来,基督新教徒几乎垄断了国家总统的职位。在宗教信仰方面,总统“信基督新教似乎是当选的一个先决条件”。在四十几位总统中,几乎都信仰宗教,而且几乎都信仰基督新教。当选总统的宗教倾向又影响着政府的组阁。例如,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为基督新教中的长老会派教徒,以其艾森豪威尔主义著称。为了实现其政治纲领,他在党派和宗教信仰上大动脑筋。在他的第一次内阁中,只有劳工部长马丁德尔金是唯一的民主党人、唯一的天王教徒。当然,天主教徒当选总统也有一例,那便是前总统肯尼迪。当年他竞选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解除选民对他所信仰宗教的恐惧,以及如何让他们相信天主教徒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总统。肯尼迪能言善辩,用世俗说法解释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获得了党内的认同。在1960年7月11日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以806票对409票战胜了信仰基督新教的约翰逊,被民主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为扩大影响,肯尼迪于1960年9月12日在休斯顿南浸信会牧师聚会上发表演说,强调在公共议题上他不替天主教讲话,天主教也不替他讲话。肯尼迪对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客观表述得到了选民的理解和认同,最终他以普选34,221,344票对尼克松的34,106,671票,选举人303票对尼克松的219票赢得大选,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一位信奉天主教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胜利离不开天主教的支持。1960年天主教徒们鼎立相助,约有80%的天主教徒投票支持肯尼迪,创造了一个爱尔兰后裔的天主教徒战胜基督新教徒,走进白宫的奇迹。不过,肯尼迪的宗教信仰当时曾一度“使人们担心有朝一日美国国家政策的制定会被梵蒂冈所左右”。

从1968年初开始,天主教的投票情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自1972以来,天主教徒的投票已成为美国政治竞争中颇为敏感的话题。天主教徒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致使候选人不容易得到本家教派的鼎立支持,2004年的大选便可说明这一结论。克里是天主教徒,与信仰基督新教的布什相争应该沾点儿本人所属教派的“光”,可事实并非如此。布什除赢得基督新教徒59%的选民支持外,还获得天主教徒52%的支持,而克里只得到天主教徒47%和基督新教徒40%的选票。诚然,克里在犹太教方面占了绝对上风,获得犹太教徒74%的支持,可事实上,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犹太人的美国也不过仅有600万人左右,其人数无法与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相比。即使其他宗教派别都支持克里,也无法帮助他扭转局面。问题的关键在于,布什赢得了主流教派的支持和认同,而克里则失去了他们(见表1)。

表1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投票人调查:宗教信仰

投票率 布什得票率 克里得票率 纳德得票率

基督新教(54%) 59% 40% 0%

天主教(27%) 52% 47% 0%

犹太教(3%) 25% 74% *

其他宗教(7%) 23% 74% 1%

非宗教(10%) 31% 67% 1%

资料来源:http://www.cnn.com/ELECTION/2004/pages/results/president

*信息反馈量小,无法计算

二、了解候选人的宗教倾向

为争取选民好感,候选人让选民了解他们的宗教倾向是必要的,而尽量表现对宗教的虔诚又是一种重要的竞选策略。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礼仪、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政治结构、文化风尚、道德伦理等颇有影响。过去,有一些人似乎感到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便祈求某种超越自然的力量作为他们命运或精神的归宿。现代人则不同,他们的精神生活虽然还寄托于宗教,但更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活动及经济活动。与过去相比,现代美国人的精神生活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人们对道德伦理的认识也发生了改观。准确地把握宗教与政治相适应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充分挖掘宗教的积极因素为政治服务,在美国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选调查数据以选民去教堂做礼拜的次数作为客观描述,来评估他们对总统候选人宗教倾向的了解及宗教政策的认同。这种客观描述虽不能完全用以测定选民对宗教的虔诚程度,但也确实可以反映出一定的问题。表2显示,越是去教堂次数多的人,越支持布什;而越是不常去或根本就不去教堂的人,越支持克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布什的宗教倾向得到选民的理解,以及他较好地表现出对宗教虔诚的缘故。

表2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投票人调查:投票人去教堂的次数

去教堂的比例 布什的支持率 克里的支持率 纳德的支持率

每周一次以上(16%) 64% 35% 1%

每周一次(26%) 58% 41% 0

每月一次(14%) 50% 49% *

一年几次(28%) 45% 54% 0%

从不去教堂(15%) 36% 62% 1%

资料来源:http://www.cnn.com/ELECTION/2004/pages/results/president

*信息反馈量小,无法计算

选民对候选人宗教倾向的理解取决于候选人竞选宣传的技巧和策略。要想得到选民的支持和认同,就要知道他们在宗教心理上最关心的那些最重要的事情。美国是一个以宗教道德基础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法制社会,宗教道德伦理原则贯穿着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宗教与道德之间在起源、发展、要素、本质等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人们在遇到道德问题时自然而然地求助于宗教。宗教道德使宗教具有持久的、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信徒对宗教道德的信守又使宗教在美国社会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人们通常十分重视道德,尤其对政治家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例如,以保守主义著称的里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离过婚的总统。尽管他在大选时表现不俗,充分发挥专业演员的表演才能来证明自己,但婚姻问题却给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卡特总统在道德宣传上更有特点。在他参选前,民主党内部发生分裂,在总统候选人的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事实上,从1964开始,美国南方数百万保守民主党人不支持自己党派的候选人,而支持共和党的候选人,令许多民主党人叫苦不迭。1974年,身为共和党人的前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时任副总统的福特接任总统职位。福特对尼克松的赦免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令福特声誉大跌。民主党人抓住机遇,展开攻势,确保“家里人”在1976年的大选中投民主党候选人卡特的票,不投“外人”的票。他们大谈“水门事件”的道德问题,意在激起选民对尼克松“水门事件”的怨恨和对福特处理方法的不满。许多美国人认为,尼克松的愚蠢之举不仅表明其道德低下,而且也触犯了法律。在举国上下的一片谴责声中,躲过弹劾之劫的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在这种情况下,福特对尼克松的赦免也给他日后(1976年)的总统大选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选民对福特越发不感兴趣,其原因是,越南战争、“水门事件”、能源危机、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等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美国人民心中普遍产生了一种对总统、政府的不信任感,人们期待一位没有在华盛顿政府服务的经历、与利益集团没有瓜葛的人当选。卡特正是利用了这种情绪,以一个“善良的、不撒谎的、道德高尚的人”的身份,来组织一个有活力的政府的姿态,从而获得了选民的支持和认同。为了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卡特努力向选民宣传自己的宗教情结和宗教倾向。他频繁地提到宗教问题,尤其强调自己对宗教是如何的虔诚,甚至说每天都要多次祷告上帝。或许他的宗教情愫和对宗教的虔诚态度赢得了许多选民的尊重和敬佩,最终他以40,830,763普选票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福特的39,147,793票,选举人297票对240票,获得1976总统大选的胜利。里根当年虽也参选,但只得到1张选举人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