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卫国战争中的苏军在德军雷场中开辟通路的方法 -- 忘情
卫国战争开始后,经过苏联军民的艰苦奋战,付出重大代价,终于扭转了战略颓势,并转入反攻。德军在丧失战争主动权后,开始转入战略防御。德军为了保障其防御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开始大量生产地雷。并在防御前沿大量设置雷场。1943年,德军已经装备了六种反坦克地雷和三种防步兵地雷,并改进了雷场的配置,不仅布雷密度大大增加了,而且纵深也加大了。这些雷场主要是成矩形设置在主要防御地带第一阵地的第一、第二道堑壕前,有时还设置在第三道堑壕前。很显然,苏军要想突破德军防御,首先就必须破掉德军雷场。
一、 苏军工程兵装备和组织编制的发展
战前,苏军工程兵装备有ВИМ—210型探雷器、探针和各种爆破装备。当时在地雷场中开辟通路的方法是使用探针、探雷器、炸药等手工操作方法。苏军战前对使用炮火、轮式扫雷器和车辙桥等在雷场中开辟通路的新方法也做了试验,但并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技术.
卫国战争开始后,战场上的紧迫需求极大地促进了苏军工兵器材的发展。到1943年底,苏军工程兵装备了比较完善的ВИМ—203、ВИМ—203M型探雷器,并研制成功了ПΤ—3型扫雷器,并试验性地组建了装备这种扫雷器的坦克工程团。
到卫国战争后期,苏联工程兵已经广泛使用ВИМ—625型、ВИМ—625B型探雷器、УЗ—1型直列装药、ПΤ—3型扫雷器、延期地雷侦察仪、符拉基米尔洛夫式探雷针,还使用了专门训练的探雷犬。
在组织编制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工程兵编成内建立了工程兵强击旅和独立坦克工程团。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雷场中开辟通路。此外,新解放的国土上还残留有大量地雷,为此,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3年2月建立了五个后方障碍物排除旅,每个旅编五至七个工兵营。当年三月又开始组建探雷犬营。
二、 苏军工程兵在雷场中开辟通路的各种方法
在卫国战争中,在雷场中开辟通路使用最多的还是手工方法。由工兵分队组成破雷群,根据雷场的性质和通路宽度(步兵通路从五至六米到十至十二米,坦克通路二十至三十米)要求的不同,破雷群可由一至二个工兵班组成。装备一至二部探雷器,三至四个探雷针,一至二把铁丝破坏剪,一套地雷标志物,一套通路标示牌,二至三条拖雷绳,一套引信卡销,一套携带式土木作业工具。有时还有一些二百克的炸药块及雷管。
在战争第二阶段末期及第三阶段,苏军工程兵越来越多地使用爆破法开辟雷场通路,这比手工方法有很大进步并更加高效安全。当反坦克地雷中有不能取出的装置或遇复杂天气条件(积雪、结冰等),都要用爆破法开辟混合雷场中的通路。扫除通路中地雷所用的装药,有集中放置装药、悬挂装药和集中移动装药,直列装药以及抛射装药。
用爆破法开辟通路时,不需要确定每一枚地雷的位置(用放置装药引爆地雷除外),只要弄清雷场边界就行。放在地雷伪装层上面的放置装药所用的主要是二百克TNT炸药块,有时也用导爆索装其连接起来组成集团装药。
相较于其他方法,集中悬挂装药主要用于短时间内破除已方雷场。1943年1月,列宁格勒方面军在突破德军封锁时,于进攻的前夜在已方雷场上设置了一千多个悬挂装药。炮火准备一开始,这些悬挂装药即行爆破,完成了全面扫雷任务。
战争经验表明,为在已经侦察清楚的地形上开辟一条面积达一百平方米的通路,需要六十至八十公斤炸药和一个工兵班三至四小时的工作量。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中,使用了八十公斤重的移动集中装药(装在独轮车上)。移动集中装药可用架在车轮座上的撑杆向前推出七十至八十米,这种装药能在雷场中开辟出纵深和宽度各为二十至二十五米的通路。
经过实战检验对比,使用直列装药开辟通路效果更好。在战争第一和第二阶段,工兵常常用若干四百克TNT炸药块系在木棒或木条上做成直列装药,长度为一米或一米以上。最初,使用直列装药开辟通路是连续进行的:在一个直列装药爆炸后,再装上另一个直列装药继续爆炸,在雷场中这样开辟的通路宽度约为二米。战争第三阶段,开始采用装在高度约为一米的三角架上的悬挂直列装药,这样可将通路宽度扩大到八米。但是,这两种向雷场放置直列装药的方法延长了爆炸准备时间,难以隐蔽地避开德军观察。
战争末期,苏军工兵有了制式直列装药(УЗ—1型),开始用小车向雷场运送这种装药。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地面要比较平均坚硬,几个直列装药平行旋转和同时爆破能开辟出很宽的通路来。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1943年11月的基辅战役中,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突击集团编成内的第166坦克工程团第一次使用悬挂ПΤ—3型扫雷器的坦克在雷场中开辟通路,战斗坦克和步兵沿着扫雷器的坦克履带滚压的轨迹向前运动,大大出乎德军意料。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密集使用悬挂扫雷器的坦克,并且与冲击的战斗坦克和步兵达成不间断的配合冲击才最为有效。因此,在1944年夏季的白俄罗斯战役中,在突破地段上,同时有第119、第253、第148、第40和第166等五个坦克工程团分别在近卫第6、第5、近卫第11、第3和第28集团军的突破地段上行动。上述坦克工程团基本完成了破雷任务但是,这些部队在森林沼泽地带使用时都暴露出许多缺点 ,结果降低了行动效果,而且导致了不必要的战斗损失。这种情况多半出现在悬挂扫雷器的坦克沿泥泞地形成小群行进,而与战斗坦克的协同动作又组织得不好的时候。相反,如果密集使用扫雷坦克,并与战斗坦克、火炮和步兵协调得很紧密,沿道路或比较坚硬的地面开进,则效果要好得多。
战争末期,坦克工程团开辟通路的行动方法基本固定了下来。坦克工程团编三个连(总共有20辆悬挂ПΤ—3型扫雷器的坦克),通常在宽达二至三公里的正面上行动。一个扫雷坦克连配属一个工兵排,可保证一个坦克团沿通路通过。冲击一开始,扫雷坦克以相隔十五至二十五米的距离成梯次一个接一个向前开进,每辆扫雷坦克沿指定方向开进并清扫出4。8米宽的地带(四组扫雷滚筒压出四个1。2米宽的地带),尔后由工兵使用直列装药装通路加宽。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实施的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中,第166坦克工程团开辟四条4。8米宽的通路和六条车辙通路;第92坦克工程团开辟了6条4。8米宽的通路和四条车辙通路。有两个坦克旅、四个重型坦克团和三个自行火炮团沿这些通路通过了雷场,无一损失。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配属于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的第148坦克团的扫雷坦克
在战争期间,苏军对使用火力在雷场中开辟通路进行了实验。
1944年春季,在克里木作战的近卫第2集团军地带内,曾用120毫米迫击炮对雷场(有100枚ΠΜД—6型防步兵地雷和50枚T—55型防坦克地雷)进行了射击。发射了128枚迫击炮弹,只引爆了7枚防坦克地雷,防步兵地雷中虽有36枚被弹片炸穿,但仍具有战斗效能。1944年多次类似试验表明,用这种方法在雷场中开辟通路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射击后,雷场里到处是弹坑,地雷随泥土掀起,要用探雷器寻找杂在弹片中的地雷困难重重。
此外,使用导爆索网引爆地雷,以及架设步兵通行便桥的方法,随着德军雷场的不断改进,变得不是很有效,因此苏军在经过短暂的不成功试验后,很快放弃了这两种方法。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卫国战争中的苏军在德军雷场中开辟通路的方法
🙂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1 xeno 字122 2010-11-14 16:47:02
🙂苏军的火箭炮技术不错,怎么不用火箭炮扫雷 唐鸢 字98 2010-11-13 19:41:11
🙂散布问题。 njyd 字86 2010-11-14 17:58:46
🙂火箭扫雷弹和火箭弹区别可大了 20 代码ABC 字1140 2010-11-13 21:26:09
🙂看来当时的苏联红军并没有使用人海战术扫雷啊! 2 走西口 字147 2010-11-13 06:52:37
🙂拿人扫雷我说那是意淫 10 五藤高庆 字773 2010-11-13 19:05:34
🙂五笔字型打快了,谢谢指正 忘情 字0 2010-11-13 15: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