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报告,我要说张爱玲的坏话 -- 玉垒关2

共:💬374 🌺3054 🌵2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们不能因为所谓的爱国就简化历史

写了一大堆,结果不小心丢失了。实在是懒得写了,那就针对你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写一下吧。

我坚持认为,真正认识到当时的时局,真正理解,才能知道,如何来爱国,在大是大非和时局严峻的时候该如何抉择。如果像本贴很多人那样简化我觉得才是不够深入认识问题。

杂志是不是汉奸杂志,我去查了下,有几个没有找到,有一个是周瘦鹃的,一个是柯灵的,还有一个,互动百科上只写了,是在上海沦陷时期创办的杂志。抗战胜利后停办。其创办人受到了冲击,但是没有写其创办人是不是在汪伪政权中任职。

张说和中国当时的文化比起来她更喜欢日本的,听起来其实和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没有什么两样。饶是她说过这话,张在其他的著述中并无明确艳羡日本之意。反倒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怀念和珍爱。

理解张爱玲,和爱国并没有什么冲突。我也举了汪精卫为例。汪精卫虽然卖国,但是正确、全面的认识汪精卫,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从而在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好解决,而不至于失足。

关于《金锁记》是别人对此非常的推崇,而她在里面的一些描述,也是非常的经典的。不是华美的文风,而是病态人格的描述。比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没落性,当时的左翼作家因此也纷纷想让她走向革命的阵营,但是她 没那样做。深层原因,是她的创作思路的问题。这个思路决定了她的局限性。我已经写了。

我最后一次重申,我之所以在此为张说话是因为帖子一边倒的气氛,而且有些人是谩骂,我觉得这种风气断不可长。河友之间的攻击,我们可以反击,可以讨论;严重到顶,我们可以封贴,可以赶人。难道对死人因为她/他没有反击能力,我们就可以如此吗?因此我就说了我想说的。这帖子里面也没有多少人支持我,我还没有抱怨感到寂寞呢,怎么又成了一片叫好之声了~~~莫名。

社会是复杂的。简化现实,我也想做,可惜的是这样无用于问题的解决。

伪军和国民党从此进从彼出,是个当时的社会现状。tg没有多少投敌的,但是国民党不是没有而是非常多。汪伪政权很多在垮台后受处分的,多半是没有后台,没有利用价值的,或者是像周佛海等无法放过的首恶之辈。很多汪伪官员,本来就来自于国民党政府,被收编之后继续回去,也不是奇闻。

就是丁默邨,《色戒》的原型郑苹如刺杀的对象,在私下里也与国民党不无接触。日军侵华的重要人物冈村宁次后来还成为蒋介石的座上宾。我说的“没有问题”,是对当时的蒋介石、当时的国民党来说没有问题,那如果对蒋公来说都没有问题,如果一个伪政府官员没有太大的劣迹,在一般没有多少政治眼光的人民看来,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不能妄断,但是至少不像您一样恨不得食肉寝皮。

抗战其实是暴露了当时的国民的很多弱点的。今天来看当时的情形,我们或许会喟叹,或许会不解,却不能否认那些都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当然,在这些事情之外,还有大批的人,在竭力的做事来抵御日军的铁骑。

这是并行不悖的,就像长江洪水的时候,大堤上纷纷乱乱洪水汹涌,大堤外不远的地方一切照旧,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就像抗震的时候有人写到,废墟上紧张地救援,而安置点里很多人在热闹的搓麻将。即使沦陷了,对于很多人来说日子还是得过。舞会还是照开,钱还是要去挣。张描写的很多就是这样心肠的人。今天我们来看虽然有些不够进步,不够爱国,但是不能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这种人的存在。

陆川的《南京!南京!》让愤青看起来是把日本鬼子拍的太有良知,但是它至少让我妹妹这样没政治素养的人看了进去,至少让这些孩子们更加的理解了那段历史。长远来说,更有助于他们人生之路上遇上大是大非的时候的抉择。

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333/1/36600.shtml

国军名将杜聿明也认为:“辞公(陈诚)下令解散关东伪军是一大失误。日寇发展关东伪军四十多万,一律日式装备,由日本人训练。可谓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这些伪军长期在日寇的压制下,敢怒不敢言。抗战胜利,他们无不思图报国。如果我们能善待他们,利用他们控制东北,只要派些行政官员来,就可以完成接收任务,不必劳师动众。结果却相反,他们被解散后走投无路,都投了共产党,共产党就地增兵几十万!我们却是经过万水千山,从遥远的云南将部队调来。杯水车薪,哪里能起作用?现在我们的处境十分被动,部队驻防定了还好,只要一移动,共军就追着打。所以,我要求至少增兵五十万,否则东北只有拱手让人。”

http://www.honggushi.com/Article/jinianhuiyi/201011/14532_13.html资料来源:刘熙明著《伪军:强权竞逐下的卒子(1937-1949)》

武力与伪基层政权为了自保,也常随着该地区各个强权间的实力变化。1940年当中共不再将这些人视为汉奸之后,“他们也暗中向中共诉苦,答应掩护中共人员,并为中共征收救国公粮。但若环境不利于中共,他们就疏远中共,倾向伪方。”(《伪军:强权竞逐下的卒子》)

  像孙良诚一样,多数伪军都与国民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国民党为发展沦陷区势力,也常暗通收编伪军。1940年之前,直接策划伪军反正是其主要目标。但此做法容易引起日军攻击,被反正的伪军有覆灭之虞,这样,国民党不仅难以在沦陷区发展实力,还要负担大量反正伪军的经费开销,风险及负担都很大。

  后来国民党将政策调整为“以敌养伪,以为我用”,即策动伪军长期埋伏,不急于反正,并利用日伪资源供养他们。1942年,蒋介石在给安徽李仙洲部的密令中,便认为处理伪军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和伪军保持密切联系,运用伪军配合反共;中策是和伪军保持一般联系,令其待机反正;下策是策划伪军反正,增加军费开支。

[/QUOTE]1942年,孙良诚投伪之时,曾以三件事要求日方允诺,即“不打重庆队伍”、“不要日籍顾问”、“不直接受命于日军”。孙良诚在投伪之后,也依然与国民党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43年5月,孙良诚通过张雪山向蒋介石转告,自己在南京参加军事会议时,将继续与吴化文、张岚峰“团结一致,以待时机”。[/QUOTE]

 

 如果说孙良诚部因为实力较强,在国、共、日三方夹缝中还有些自主空间的话,那么更多战斗力差的伪军队伍,在政治立场上左右摇摆的特色则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地方武装,日伪军来时,他们打起伪军旗号守住据点,日伪离开,他们又主动恢复国军旗号。1944年,豫西土匪首领李万如到豫西发展时,就公开宣布他是两面吃:“如果国民党不再回来,日军长期占领,他带有汪主席给他的新中国33军军长的印信。要是国民党回再回来,他还带有蒋委员长给他的豫西国民党军22纵司令印信。不管谁来都能存在。”

 1940年汪伪政权建立后,伪军人数也从1938年的78000人急剧上升到了145000人,而日本投降时,这一数字甚至达到了200余万,远远超过了在华日军的人数。他们有为生计所迫投敌的,有为了保全身家生命不得不降日,也有部分流氓或土匪头子,为了升官发财而投伪的。1941年,豫皖苏边区有超过二万人的伪军,领导者有地方豪绅、退伍军人、甚至部分土匪、流氓、地痞。其内部成员及装备都不一致,各有系统。有单纯为自存自保的,多数人则各怀鬼胎,故有利害冲突时,彼此矛盾也十分尖锐。

http://bbs.hlgnet.com/info/u1_20245817/

国军抗战的战争奇观(ZT) 之2:给伪军发军饷

有人开玩笑说,伪军没战斗力,只是消耗日军的粮食,也算是桩功绩。是这样吗?顶无极的事实是,有些伪军(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在投敌后,仍然领着重庆的军饷,领着非沦陷区人民的血汗钱帮日本人杀中国人。这是降将们亲口告诉日酋冈村宁次的原话: “我们不是叛国投敌的人,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叛逆,我们是想和日军一起消灭他们的。我们至今(1942年10月)仍在接受重庆的军饷。如果贵军要与中央军作战,我们不能协助。这点望能谅解。”([日]稻叶正夫编写,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翻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327页)。此乃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创造的第二个战争奇观并成为盟军中又一唯一的异类:身处盟军阵营,却给为日军服务的伪军发军饷。不过神奇的是这些伪军竟然也有原则:只打共产党,不打国民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