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建议】春秋的高手们讨论一下王直吧? -- Davi

共:💬17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王直资料-1

西方国家第一次对华军事冲突(三)

   冲突后明朝强化海禁政策及对远东关系的影响

   首先,屯门之战和西草湾之战虽然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但战争实践也使中方认识到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佛郎机铳的先进性才使屯门之战一波三折,"汪滏以兵逐之,不肯去,反用铳击败我兵,由是人望而畏之,不敢近"。明军对佛郎机铳和蜈蚣船留下了深刻印象,着重引进和仿造,对边关的军事防御起了重要作用。"(佛郎机)性凶狡,善大铳,中人立死。蜈蚣船底尖面平,用板捍蔽矢石;长十丈,阔三尺(原文如此,应为丈),旁架橹四十,置铳三十四。约每舟撑驾三百人,橹多人众,虽无风可疾走。铳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其铳用铜铸,大者千余斤,因名佛郎机"。 [cchere.com http://www.cchere.net 西西河 alan123]

   《明史》、《明史稿》和《殊域周咨录》等书皆认为,佛郎机铳进入中国是白沙巡检何儒的功劳。"嘉靖时,广东巡检何儒招降佛郎机人,得其蜈蚣船并铳法,以功升上元簿"。其实佛郎机铳何时传入中国仍是个谜,虽然历史证明在屯门之战前佛郎机铳已经传入中国,而且同何儒无关,但可以肯定的是何儒和汪滏都因大力推广佛郎机铳而升了官,使佛郎机铳以及蜈蚣船得到进一步普及。"至嘉靖八年,始从右都御史汪滏言,造佛郎机炮,谓之大将军,发诸边镇。佛郎机者,国名也。正德末,其国舶至广东。白沙巡检何儒得其制,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最利水战。驾以蜈蚣船,所击辄糜碎记"。汪滏升吏部尚书后,更加大力推广佛郎机铳,并且布置在北方对付游牧民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嘉靖中,得其蜈蚣舶制并铳法。汪滏后为吏部尚书,北卤入,请颁佛郎机铳于边,如法制用,时颇赖之。论曰:其器足以助兵,独佛郎机,后乃得红夷制"。而且火铳从广东一直传到南京,开始大批量制造,后又推广到各边镇。在嘉靖三年,"兵部议,佛郎机铳非蜈蚣船不能驾,宜并行广东取匠,于南京造之"。到了嘉靖八年,"始从右都御史汪滏言,造佛郎机炮,谓之大将军,发诸边镇"。 [cchere.com http://www.cchere.net 西西河 alan123]

   其次,屯门之战和西草湾之战后,明朝没有重点加强沿海军备,而是改变了海防政策,连同接踵发生的日本遣明船"争贡"事件,明朝将海禁政策更加强化,不但相继断绝了与葡萄牙与日本的官方往来,而且进一步严禁民间往来,使原本驰禁中的民间贸易时刻受到朝廷的威胁和严惩。历史学界一向是把嘉靖二年(1523年)发生的日本遣明船"争贡"事件作为嘉靖大倭寇祸乱的发端。"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设、宋素卿分道入贡,互争真伪。市舶中官赖恩纳素卿贿,右素卿,宗设遂大掠宁波。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市舶既罢,日本海贾往来自如,海上奸豪与之交通,法禁无所施,转为寇贼"。如果将皮雷斯出使中国与"争贡"事件联系起来,不难看出,"争贡"之前的屯门之战和西草湾之战,已经使明朝决定"自今海外诸夷及期如贡者,抽分如例,或不赍勘合及非期而以货物至者,皆绝之",结果很快导致了"诸番贡不以时及勘合差失者,悉行禁止,由是番舶几绝"。而"争贡"事件使明朝在组织制度上加强了海禁政策,因而点燃了嘉靖大倭寇的导火索。 [cchere.com http://www.cchere.net 西西河 alan123]

   第三,中葡冲突后,葡萄牙转向闽浙,与嘉靖年间的"倭寇"联手,共同对抗明朝的海禁政策。十六世纪后以中国为中心的远东海上贸易,较以前相比多了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的贸易背景,经济利益为中外双方所需要,因此无法杜绝。但海禁政策制约了刚刚兴起的海上贸易,也加速了中国私人海商、日本"倭寇"和葡萄牙的联合,对抗明朝海禁政策,因此严重冲击了明朝的政治统治。例如,被明朝列为"倭寇"首领的许氏兄弟海商集团、王直海商集团等均与葡萄牙和日本有密切的联系,由他们挑起的海上冲突比屯门之战和西草湾之战严重得多。例如:"嘉靖庚子,许一、许二、许三、许四勾引佛郎机国夷人,络绎浙海,亦市双屿,大茅等港,自兹东南??门始开矣"。 [cchere.com http://www.cchere.net 西西河 alan123]

   而大名鼎鼎的王直则将葡萄牙人介绍到日本。"先是天文癸卯秋八月二十五丁酉,我西村小浦有一大船,不知自何国来。船客百余人,其形不类,其语不通,见者以为奇怪矣。其中有大明儒生一人名五峰者,今不详其姓字。时西村主宰有织部丞者颇解文字,偶遇五峰以杖书於沙上云:船中之客不知何国人也,何其形之异哉。五峰即书云:此是西南蛮种之贾胡也,粗虽知君臣君臣之义,未知礼貌之在其中"。这里的儒生五峰即王直,而其形不类、其语不通的外国人就是葡萄牙人。王直不但与葡萄牙人、日本人相来往,并把这种走私贸易往来扩大到他的海外大本营--日本平户(今长崎)。平户的领主松浦隆信多年来一直庇护王直,在同中国进行的走私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王直以平户为自己的根据地,这样葡萄牙、日本和王直形成相互依靠之势。 [cchere.com http://www.cchere.net 西西河 alan123]

   就在明朝决心驱逐佛郎机、关闭市舶司、与所谓"倭寇"兵戎相见之际,也正是欧洲、东南亚和日本的贸易大帆船在远东频繁活动、获利丰厚之时。以葡萄牙人、以及稍后的西班牙人所构成的"全球化"贸易网遍布亚欧美,对于庞大的中国市场,没有任何一方愿意轻易的放弃。"因中国明朝的海禁政策而中断了有利的勘合贸易的日本商人,为了不断地引入中国产的生丝和绢织物,将航海路线延伸到菲律宾和安南,同中国商船相遇进行海上贸易。这种走私贸易因与勘合贸易不同,不但横渡中国东海进行,还将经历更危险的外洋航海"。这种危险一方面来自明朝的镇压,一方面来自东海、南海地区以致更远地区越演越烈的海盗式劫掠。随着这种没有武装的走私贸易的危险性加大,使得拥有较好武装的葡萄牙商船趁机而入,垄断了广大海域上的自由贸易。同时由于"日本沿海地区的大名们,千方百计希望从对中国的贸易中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以增强自己的势力与财富。因而,他们对葡萄牙人的到来甚表欢迎,……'不仅可以在这个国家到处周游,而且受到九州岛上那些大名的良好关照,并被这些大名主动邀请,在他们的领地上居留'"。葡萄牙人在广东抵挡不住明朝的追剿,无法在粤海一带立足,于是和中国、日本的海商相结合,私贩于闽浙、日本、东南亚以及欧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间。 [cchere.com http://www.cchere.net 西西河 alan123]

   第四,随着海禁政策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明朝统治集团分野为"严禁派"和"驰禁派",双方各树主张,展开激烈争执,从而在内部影响着海禁政策的执行和走向。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朱纨巡抚浙江,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朱纨常被描述为"嘉靖大倭寇"前期孤愤的抗倭勇士,但实际上他多次出击的对象包括有佛郎机,并且最后也因在诏安走马溪之战中击败佛郎机,而落得江南势家的弹劾最后自刎的结局。在朱纨眼中,"承平久,奸民阑出入,勾倭人及佛郎机诸国入互市。闽人李光头、歙人许栋踞宁波之双屿为之主,司其质契。势家护持之,漳、泉为多"。嘉靖二十七年,朱纨扫荡了盘踞在宁波双屿的倭寇和佛郎机;第二年又在诏安走马溪的对葡冲突中取得大捷。"其年三月,佛郎机国人行劫至诏安。纨击擒其渠李光头等九十六人,复以便宜戮之。具状闻,语复侵诸势家。御史陈九德遂劾纨擅杀。落纨职,命兵科都给事杜汝祯按问。纨闻之,慷慨流涕曰:'吾贫且病,又负气,不任对簿。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吾死,自决之,不须人也。'制圹志,作俟命词,仰药死"。朱纨虽然不畏权贵,克尽职守,但他的视野局限在海禁政策下的是是非非,无法跨过朝贡体制和海禁政策,看到由葡萄牙东渡而形成的新时代的来临;从而"根本不明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海上贸易已是大势所趋,海禁政策是不合时宜,堵塞不如疏导"的道理。 [cchere.com http://www.cchere.net 西西河 alan123]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当东南沿海积极抗倭的时候,广东地区的官民又看到海禁之弊,纷纷上疏请求驰禁,其中以嘉靖八年(1529年)广东巡抚林富上疏最为典型。当时,广东地区的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海上贸易,如果片面的因为屯门之战等原因而罢市舶、绝番船,必然导致公私两害。"夫佛郎机素不通中国,驱而绝之宜也;《祖训》、《会典》所载诸国素恭顺,与中国通者,朝贡贸易尽阻绝之,则是因噎而废食也"。与此同时他还列出举市舶、通番船的四大好处:"今许佛郎机互市有四利,祖宗时诸番常贡外,原有抽分之法,稍取其余,足供御用,利一。两粤比岁用兵,库藏耗竭,籍以充军饷,备不虞,利二。粤西素仰给粤东,小有征发,即措办不前,若番舶流通,则上下交济,利三。小民以懋迁为生,持一钱之货,即得展转贩易,衣食其中,利四"。 [cchere.com http://www.cchere.net 西西河 alan123]

   林富上疏请求驰禁,并没有认为当年驱逐葡萄牙为不妥。可见屯门之战后,朝野上下对葡萄牙的恶劣印象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只是与葡萄牙的海上贸易获利甚多,广东地方政府才一再请求驰禁,重开市舶。"自是佛郎机得入香山澳为市,而其徒又越境商于福建,往来不绝"。葡萄牙商人从1517年初次来华至1557年定点澳门的四十年间,在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面前,奔波于广东至闽浙的沿海,以求一地来贸易。到"嘉靖三十二年,舶夷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循贿许之。时仅蓬垒数十间,后工商牟奸利者,始渐运砖瓦木石为屋,若聚落然。自是诸澳俱废,濠镜为舶薮矣"。虽然这条史料早已被证明有许多不确之处,但仍大体反映出在海禁与驰禁的利害冲突,广东地方政府在接纳葡萄牙东来时的矛盾态度,以及葡萄牙商人源源不断万里逐利的盛况。 [cchere.com http://www.cchere.net 西西河 alan123]

   综上所述,葡萄牙使团来华的失败,由此引发了与近代西方国家间的第一次海上武装冲突,在这种外交军事压力下,中国政府长期奉行的朝贡贸易体制和海禁政策遇到了挑战,并不断地冲击着明朝的政治稳定,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王冬青、潘如丹文,《军事历史研究》供稿)

时间:2/3/2005 1:34:36 AM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