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葛优的“帽子戏法”——2011贺岁档最牛叉人物 -- 秋原

共:💬12 🌺30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葛优的“帽子戏法”——2011贺岁档最牛叉人物

上周三,距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首映还剩下大致三天的时候,可爱的娱乐同志们又开始给我打电话了。就和往年这个时候一样,无非就是让我说说对这么一个各种大片小片扎堆上映的贺岁档发表一下看法。

一个下午接了少说七八个电话,而后两天的这种类似来电则更频繁。昨晚和朋友又以“谈工作”的形式在饭桌上聊了半天。后半夜回到家,趁泡在浴缸里,神智正冷静的时候,再度想起这件事。

回忆这几天记者们问来的各种毫无创意的问题,我看着脑袋顶上那个正在勃勃滋水的喷头,肚子里一个已经思索半年多的问题又开始发酵了——

2010~2011这个贺岁档舞台上最风光的绝对主角,不是眼下已经上映并已然引起争议的《孤儿》,也不是陈、姜、冯三大导演,更不会是韩爷、中军这些掌柜子们;而是葛优,我们亲爱的的葛大爷——因为、在《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II》三部题材与人物角色风格迥异的年度大作里,都有他那令人熟悉的身影!都要靠他的演技、光头和江湖大号来搏取眼球和票房!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非华谊”人物传上—葛优

“非华谊”人物传——不看内容,单从这六个字上就能知道,这是一个稍显特殊的章节。在这一章里将出现若干人物,有名人、有名星,有演员……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其中有两个类似的地方:他们都不是华谊兄弟的签约演员,但他们都曾经或依然和华谊兄弟有着深厚的关系;他们即作为旁观者又作为参与者,见证了这家公司十多年来的发展壮大。

葛优

估计一看见葛大爷的名号,肯定有不少人惊诧了:跟冯小刚合作了那么多年的葛优,居然不是华谊兄弟的签约演员?!

可事实偏偏就是如此,葛优是全总文工团的话剧演员,这么多年来他从没有签到任何一家艺人经纪公司。

我在全书起笔第一章的开头,就给累计国内票房已过十亿元人民币的冯小刚扣上了一顶大高帽,称他是“国内商业价值最为可观的多产导演”。那么和冯爷合作时间最长的葛大爷,就很有可能是票房回报最为可观的“多产演员”。我这么说不是戏言,而是有根据的——写本章之前,我留意了一下自02年以来国产电影的市场走势与演员之间的关系,发现“票房成绩”最高的男星就是咱葛大爷了,其次是堪称“演员劳模”的刘德华。

葛大爷能成为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头号男演员,主要因为他和冯小刚在贺岁喜剧电影方面长期固定的合作经历。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开始,到2008年的《非诚勿扰》为止,他和冯小刚合作完成了七部贺岁喜剧片和一部古装武侠片。这八部电影的累计国内票房已逾七亿元人民币。不光如此,就在这期间内,葛优还和其他导演,其他影视制作公司有过合作,比如说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华谊兄弟出品,于03年1月上映),张秉坚的《窒息》(中影集团出品,于05年3月上映)。华谊兄弟在电影事业拓展上有成功的“冯王组合”;而冯氏贺岁片能产生如此卓著且持久的票房号召力,还在于拥有“冯葛配”这个经典的创作组合。在眼下国内依然活跃的电影演员当中,我想不到还有谁能创造至少七亿元的票房纪录了。

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葛优,是二十多年前的峨嵋厂米家山导演的《顽主》——说实话,我那时还是个学生,这个片子没看懂,只记得葛大爷当时还是精瘦精瘦、瘦的已经嘬鳃帮子的那副样子。转过一年多,我在冯小宁导演的《大气层消失》里又看到了他,这一次他摇身一变,成气象观测所的研究员了。

在这之后,葛大爷主演的影片就越来越多,他那张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喜剧面孔也越来越被外人所熟悉了。

上个世纪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几乎就在这短短五、六年的光景当中,葛大爷历经了一个足可以称为“火箭式”的成长,由一个刚刚投身银幕的青年演员迅速登上嘎纳影帝的位置。就在这个时期里,他即和黄健中、滕文骥这些的第四代导演有过合作;也担任了张艺谋、陈凯歌、何群这些第五代导演影片里的主要演员;即有国内电影厂的艺术片,也有香港电影公司参与制作的合拍片;有商业娱乐片,也有文艺片;同时,他还与冯小刚、王朔合作了室内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在冯小宁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里,也有葛大爷客串过的角色。

《喜剧明星》里的“葛老师”,《过年》里的大女婿,《美洲豹行动》里的恐怖分子,《烈火金刚》里的伪军队长刁世贵,《上一当》里的中学代课教师……在葛优早期参演的一些影片里,他的出场戏份并不算很多,但他扮演的角色却非常出彩,足以给观众留下清晰的印象。造成这个效果的根源,一方面可能是他那喜剧感过于浓厚的形象实在太“个性”了,让人看过一次就能牢牢记住;另一方面则是他的表演风格。

譬如说,在黄建中导演的《过年》里,葛优扮演的大女婿,他第一次出场,是从镜子里看见媳妇哭丧着脸,“大过年的,乐观点!咱是给爹妈拜年儿,又不是吊丧……一切都甩给90年了,成么?”猥琐的表情加上出人意料的台词,就让人看到一个好色小人的嘴脸。就这么两条镜头,如同往温油里弹凉水珠,立马儿就“炸”出笑料来了。葛大爷能在他那种爆发式表演的一刹那,绽放出绚丽的喜剧效果。

大致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前半期,尤其是1990~1993这四年,是葛优在影视表演方面极其活跃的一个时段。这个时段当中,有他参演的电影,平均每年都有三部以上公映,除此以外,还有相对少数的电视剧作品,而且这些影视作品几乎都获得过不同程度的艺术认可与社会影响力。

可以这么说,九十年代初的那几年,是演员葛优的“事业上升期”,也是他施展才气与积攒名气最关键的奠基岁月。他在中国电影界、或者说中国一线男演员里取得的地位,都是在这个时期内打下的基础。在这之后,很可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体力都不如从前,葛优在影视表演方面也不象以前那么踊跃了,基本维持在一年一部或者两年三部的创作密度上。从1997主演《甲方乙方》,直到今天的这十多年,尽管葛优依然活跃在贺岁喜剧片里,但给人的感觉只是对九十年代中前期已取得成绩的保持和巩固,没有什么明显的提高了。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葛大爷在九十年代早期一系列奋斗取得的最终结果,就是凭《活着》里面的“富贵”一角,于1994获得了嘎纳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他是首位获得这一成就的华人演员。这也就是说,葛优不仅得到了一个极具含金量的权威认可,同时还创造了一个没有先例的“第一”。这个成绩,已经很难再超越了。

长久以来,葛优被社会大众当做喜剧演员。在九十年代初,他那张脸和他早早谢顶的光头刚刚被国人记住的时候,也马上被外界归结到“丑星”的行列里。“喜剧”、“丑星”、“幽默”……这些词汇似乎已经和葛大爷根深蒂固地捆绑在一起。

葛优的确是靠喜剧为人所知的,喜剧也是他最擅长和接触最多的题材。然而,如果我们认真总结葛优过去的表演生涯,回顾他在银幕上留下的那些经典人物,就会发觉,他的戏路相当宽,表演绝不拘泥在某一种风格类似之内。在他出演过的影视作品里,取得成就最高、演技发挥突出的几个角色,恰恰即不是喜剧,也不幽默!

让葛优荣获嘎呐影帝的《活着》,是一部喜剧么?在这个小人物一生的编年史里,渗出来的是幽默还是辛酸?

这种情况就让我想起了文坛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及其作品当中的一个特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老舍刚回国,旋即成为当时国内的一线作家,并与钱钟书等人一起被举为文坛中的“幽默大师”。然而当多年过后,人们了解和研究老舍作品的时候,列出的代表作却是不仅不幽默、甚至是辛酸沉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茶馆》。

1998年,葛优出演了改编自老舍先生同名小说的电视连续剧《离婚》,他在这部电视剧里的发挥,就带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冲击,几乎瞬间就颠覆了外人对他“喜剧演员”的固有印象——葛优不再幽默,不再耍贫嘴,脸上也不再出现那种透着几份狡黠的傻笑,而是摆出一副沉重而屈郁的表情,他把旧中国国民政府治下,官僚衙门里一个性格敏感又懦弱的小职员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离婚》播出之后,老舍先生的长女、舒济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以明确的言语肯定了葛优对“老李”这个角色的塑造。她之前也一直认为葛优就是个丑星,只擅长扮演小人物,主要出演那些坚持京派调侃风格的现代都市喜剧与轻喜剧,看过《离婚》后才发现,这个喜剧演员竟然也具有如此“深沉”的一面。葛优的出色演技让她“非常出乎意料”,并认为“老李”这一角色是“葛优最优秀的表演”。

另外要说一点,《离婚》也是北京人艺前任副院长谭宗尧先生生前出演的最后一个影视剧角色,他在剧中扮演的“张大哥”同样精彩。这部《离婚》,也可以说是谭先生的“绝唱”。

足球赛场上,通常把单场比赛当中一个球员连入三球的行为称为“帽子戏法“,而眼下,我们的葛大爷就把这个名词重现在岁末的电影院里了。这位已经年届五旬的演员,讲在这个年末用一系列高密度的出镜表演,来向同行、媒体和世人证明他依然具备充分的精力和强劲的实力!

牛叉真不是吹的呀~

此文是今天凌晨仓促而成,诸位见笑了。待我今明两天找机会修改完善。《“非华谊”人物传上—葛优》本来是《风声惊聩》下部当中一章——经过一年多的曲折,本书已经在本月付印,今年年底至明年初上市,在这里感谢诸位长期的支持!

关键词(Tags): #葛优(大圆)#贺岁片(大圆)元宝推荐:月色溶溶, 通宝推:大眼,银色奥斯卡,seesee0,大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