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小猫的原创:影响深远的日美“自动车战争” -- 妖猫drake

共:💬65 🌺79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日本式的计划经济并不反对竞争

据我所知,战后的汽车行业确实存在竞争。不过日本式的方案是寡头竞争。日产和丰田对着干,政府的保护政策是坚决抵制外国车,但是国产车则是两个一起上。并不是苏联管制经济那种各个汽车企业都隶属于一个机械工业部。生产指标由专门的机械工业部下。

这个竞争当然也不是无序的,有个竞争原则,就是一号机国产二号机引进。日产当时负责二号机。引进对象是英国的奥斯丁。丰田负责一号机,在这个竞争原则下只能保证企业是“不倒企业”(不会破产),不能像苏联一样保证企业不难受。事实上丰田就很难受,为了小汽车的事情还闹起来过工潮。

与此同时,企业和政府之间也是要互相担保的。政府诚然要担保企业的利益,然而企业也必须按时拿出实际成果来完成政府的政绩需求。这一点上日本有个优势,就是他的官员明白技术的人很多。例如岸信介,他自己干过,明白技术(不是说他懂技术,我意思是他明白技术的意义,所以他知道如何利用技术)。这就带来三点好处,第一因为明白技术,所以企业这一点上糊弄不了政府,企业自己有压力。第二是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给企业充分时间去攻关。第三是计划指标也不会太离谱。所以企业有双重的压力,包括竞争的压力和政府压力。这样的压力下企业就很难固步自封。所以日本汽车的保护,我认为是双重的,企业本身意识到这种保护,而且也意识到了自己对此能够获得的利益和相关的责任。同时日本汽车一直以来都在美国汽车的阴影下笼罩着,有一种危机意识(苏联自然没有这种顾虑)。所以日本汽车在保护下依然能取得进步。

汽车工业的发展,包括产能和质量两方面的进步,老兄提到日本战后对国内汽车的保护,更多是一个产能上的保障,但是想要质量上去,一定要靠竞争,和世界最先进的汽车企业竞争。

这点我不太赞同,丰田的教训就是个例子。丰田战后开发的第一代轿车排气量1000毫升的SA,使用者的评价是∶就象玻璃作的一样,一碰就坏。原因是丰田作为原来的卡车生产商(丰田卡车当时也十分的烂,只能开一个单程。),在轿车没有太多的技术储备。日产事实上也有同样的顾虑,这就是日产为什么选择研发二号机,因为这样技术风险小。然而在长年的保护下,丰田吸收SA的教训,55年推出皇冠。一举压过日产,打了一个翻身仗。这就是保护下技术进步的一个好例子。(强令采购也是皇冠翻身的原因,因为皇冠针对的市场是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公司是受政府强令采购最严重的行业。丰田借这个机会也找到了市场)所以我认为保护其实更能促进技术进步。但是关键在于有没有危机意识和责任感。保护本身毫无疑问有代价。企业应该有对这种代价的意识。如果企业在这一点上无责任无意识。那么保护就会沦落为养大爷。再也没有比养大爷更糟糕和可悲的了。

您老师总是看奇瑞车不对,可是又说不出什么不对。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奇瑞车真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没有道理说不出来。丰田就能说出来。丰田SA,它开一年就报废,外国车可以开十年。这就是丰田SA的不对的地方。所以有不对可以感觉出来,也可以指出来,为什么还会说不出来呢。我认为之所以说不出来还是因为崇洋媚外的感情问题。先天就觉得中国不该有汽车。洋车最好。媚外而已,何必用说不出来来遮掩呢?所谓感觉和品位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更多是工业文化的问题。现代工业文化也是分两股,贵族化和平民化都同时存在。福特式的平民道路自然没有贵族那么气派。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汽车就是个能开,能把自己送到地方就行的这么一个工具。他们并不一定有这样那样的什么追求或者身份象征。做大量制造的人人能用的工具,我觉得这才是工业的本色。不可否认,贵族化的汽车一直很有市场。香车美女人人都爱。对中国汽车业来说贵族化汽车的市场既不应该丢掉,也是应该作为努力的一个方向的。但是两种工业文化里,我个人还是偏好平民路线。我觉得让多数人先有车比让少数人开好车的意义更重要,更应该当做一国汽车工业的主要路线和原则。

中国汽车的保护问题,实际上是文人市场教徒的神学观点扭曲了保护的意义。保护的概念和无责任无意识的概念等同了起来。一提到保护就是企业的必然无责任,无意识。这是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不振的原因。中国工业文化被文人这个毒瘤困扰的太久了。

关于苏联汽车,我不知道猫兄的材料是什么。但是数字出入很大我是承认的。因为两种数字我都看过。这是苏联方面和美国方面各自表功的结果。但是即便是美国方面也不否认苏联汽车工业的战前发展。而且以技术来说,苏联卡车技术已经不是极度落后了。吉斯5配备的是56kW发动机加上新的耐磨轮胎,服役后表现不错。后来的嘎斯MM和吉斯5B就是大战思维,管用就行的结果(没有前刹车装置、保险杆、右侧前照灯以及前脸镀铬件)苏联汽车那个时候的问题是总在3吨卡车里面转圈。更大吨位的卡车就用履带式拖车代替了。这一点上美援卡车的确重要。

战后苏联汽车技术的确是不如西方,但是这不表示苏联汽车战后就一点技术发展都没有。例如吉尔-157,已经有了轮胎压力中央控制系统。67年的乌拉尔375D,最初采用的是分时四驱,后来改为实时全驱,并使用了非对称的轴间行星式差速器。发动机是132kW的化油器式V8发动机。说明苏联汽车技术还是有很大发展的。就以民用轿车来说。对比一下65-75年间的日本和苏联。皇冠和伏尔加、拉达、俄罗斯人差距不是很大了。都是从恐龙式(前置大号发动机,老爷车那种,早期汽车都这么设计,就是直接装卡车发动机到汽车里)到象式(前置中号发动机,大圆眼睛车灯那种。比现代车仍然巨大但是比老爷车小)最后到现代式(常见的美国老车,发动机尺寸和现代差距不大了)。所以说东方阵营里面矮子里拔将军没错,但是以此说矮子自己一点长进也没有,似乎不太合适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