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特大喜讯】在西西河赚到第一个5毛,纪念一下 -- 加东
link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ChinaNews/32120665.html
新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完全是一种国家行为,始终是有组织、有规划、合作攻关的整体工程。早在互助合作化时期,农业上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对优良品种进行培育和推广的工作。1957年,国家又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制订了农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任务。
按照毛主席的农业“八字宪法”,当时把培育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等,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起,有关科研部门培养的优良小麦、水稻新品种以及杂交玉米、高梁等,就开始在生产中推广。这些新品种还不断更新换代,使农业产量逐渐提高。1966年全国召开了第三次农作物育种工作会议。在会上各地交流了经验,同时推荐了72个新育成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优良品种。当时各级政府、各地人民公社对农作物改良和育种工作都十分重视,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选育和推广良种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早在1971年,良种种植面积就达到其总面积的80%;杂交高粱播种面积在全国达到20%;杂交玉米约占三分之一;小麦抗锈、抗倒伏、高产品种更是普遍推广。
就水稻品种的研究和改良来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的科研部门和科技工作者以及众多人民公社、生产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优良成果获普遍推广的先后也有十几种。例如,我国科技工作者运用花粉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出水稻“花育一号”、“花育二号”以及“单丰一号”、“牡丹一号”等新品种,都使产量获大幅度增长,亩产都达千斤以上。其中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实验方面,吉林省海龙县(梅河口市)河洼公社社员李贞生(朝鲜族),于1967年就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是新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人。1968年他与海龙县农科站、海龙县“五七中学”又一起培育出杂交水稻种子,同时还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如果说有“杂交水稻之父”的话,那也应该是李贞生和他的同事们。他们的试验成果为中国的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李贞生等人的成果,当时作为教学内容编入吉林省的中学教材,还拍了科教电影。由于李贞生没有多少文化,不会写论文,又去世较早(至今己20多年),所以他什么荣誉都没有得到。
1972年,杂交稻研究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袁隆平小组的杂交新品种实验成功,1976年即被批准大面积推广种植,结果使水稻产量增产20%以上,亩产达600多公斤。这的确是当时农业科技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为提高南方水稻产量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当时我国从事水稻品种培育和实验的并不只有袁隆平小组一个。同期培育水稻新品种的,全国约有十六七个科研单位和上百名研究人员,有上万个农村公社、生产队的农民参与,他们都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成果。各地的新品种的实验如百花争艳。在那时水稻亩产600多公斤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1978年国家农林部在海南岛崖县召开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高梁(当时被称为“三杂”)育种推广工作会议上,有十多家单位介绍了经验。
在我国粮食作物的种植中,水稻并不占大部分,其他大量的还有小麦、玉米、大豆、谷类等等,在这各类作物品种的改良中,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成就都是很突出的。例如著名农业科学家李振声研究杂交小麦,反复试验十多年,取得了成功。新品种使小麦亩产增长25%,在七十年代就达700多斤。还有以被称为“中国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为代表的玉米品种改良,在1975年就达到亩产1024斤,比建国初提高了两倍以上,如今已经更新升级了数十个品种。他们对我国粮食生产的贡献都是很大的。
尤其是从七十年代初以后,科研部门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新技术应用于农作物育种,培养成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谷子、大豆、油菜等几十个新品种,不仅使农作物产量提高、生长期缩短,而且具有抗病虫害等特点。从这时起,中国在改良品种、消除病虫害等方面的成就逐渐领先世界,对东南亚以及全世界的农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正是这些新的科技成果的推广,成为中国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玉米、棉花、油料等其它农作物也都陆续发生了“种子革命”,使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不断得到提高和改良。以山东粮食产区为例,七十年代中后期,培育并推广的小麦“山农辐63”、“烟农15号”等良种,单产较以前选育的“泰山1号”等良种约增长20%-30%;玉米培育并推广的“丹玉6号”、 “鲁单33号”、“鲁单36号”、“烟单14号”、“掖单2号”等良种,单产较以前选育的“烟三6号”、“群单105号”、“鲁三9号”等良种约增长20%-40% 。1976年山东省棉花研究所用辐射育种新技术培育出“鲁棉一号”良棉,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使棉花获得大丰收。其他各省同样都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
在七十年代,各地广泛开展了“科学种田”试验,取得了许多成果。如湖南省、福建省等地区的农科所和社队进行的麦稻三熟种植试验,平均年亩产达到2000多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农民科学家陈永康,经过多年试验,在1979年成功种植稻麦两熟高产田,平均年亩产达到2320斤。
在防治病虫害方面,1968年我国有关科研部门就解决了马铃薯退化等问题,尤其是消灭了数千年来危害中国农业安全的蝗灾,取得了重大成果。在灭虫农药的研究和使用方面,更是频繁的更新换代,对保护粮食作物安全、提高产量也起了普遍作用。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5 层
🙂仔细看时间轴就比较容易看清问题 4 wlwl12 字539 2011-02-17 05:25:57
🙂分田肯定不是毛定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分田 往往外 字41 2011-02-17 07:03:22
🙂工业和科技才是主要的,分田无法解决温饱问题 4 wlwl12 字1377 2011-02-17 08:22:38
🙂新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回顾
🙂农业,工业,科技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3 往往外 字1509 2011-02-22 06:54:48
🙂不分田还会饿肚子 12 往往外 字1874 2011-02-19 09:22:53
🙂像小岗村实在太懒不分就饿死的那也可以分 5 西安笨老虎 字1560 2011-02-20 14:46:56
🙂del 1 wlwl12 字1115 2011-02-20 05: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