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贺收费站起航,贴《wxmang解惑集》----A -- wxmang的书童乙
准备修理地方融资平台已经很长时间了,央行一直嚷嚷这是中国[wxmang]于:2010-01-282:02:20
未来最大的火山,一旦爆发,不次于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全国约有3800多家政府融资平台,其中
70%以上为区县级平台公司。地方政府以财政拨款、土地划拨、股权划拨等形式出资占比约20%,其余筹资则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目前贷款余额6万亿。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包括:
1、负债率高。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形成“多头融资、多头授信”。银行难以把握地方政府的总体负债和财政担保承诺情况。
2、偿债能力不足。例如浙江、江苏、广东各市区县财政收入增长势头显著减缓的情况下,区县融资平台企业贷款快速增长,对信贷资金安全带来隐患。
3、资金转移严重。融资平台是借款主体,但其所承贷的资金通过划转至财政专户或关联企业后,实际上发挥着土地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搭桥融资(如填补项目建设中的财政到位资金缺口)等多重职能,银行难以监测资金流向。
4、担保难以落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主要靠政府承诺担保(如出具“安慰函”)、土地质押和项目收费权质押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均难以落实执行。
近期监管部门开始以各种方式提醒银行要关注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目前六部委(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银监会、商务部、统计局)业已共识,要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风险。例如有的银行已经有所认识:
2009年9月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性风险,很大程度上依赖未来经济增长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土地升值、招商引资和房地产开发等效益的显现,这种风险并非哪家银行所能掌控。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融资规模较大,贷款往往来自多家银行,一旦发生违约,波及面较广。此类贷款期限普遍较长,风险具有隐蔽性。另外,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大超过自身承受能力举债,有的项目选择不当。2009年9月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认为:今年地方融资平台在全国有了加速发展,对许多地区的地方财政偿付能力构成了威慑,很可能会造成财政问题和金融问题
东盟是我们的后院,类似拉美与美国的关系。以邻为壑[wxmang]于:2010-01-2802:08:34
是大国政治游戏的规则,我们以美国为师,学得像模像样。建议看看我的旧帖:美国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石
信息技术进步使巨型企业有了效率,使分拆潮流停止[wxmang]于:2010-01-2802:16:42
整合成为潮流。,信息系统使巨型企业扁平化管理成为可能,巨型企业的管理成本大幅降低,而其资源规模优势发挥出来。但是任何信息系统都只能是决策支持,也即可以提高效率,但是不能自动选择什么事情是对的。也就是说这是信息系统不能保证你做出正确的决策,只能保证你决策的速度。所以做什么还是得靠人。而他们高层决策的正确概率是非常高的,这是我一直试图理解的内容:如何决策?风险和收益如何平衡等等。
这就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第一,断了地方资金来源后[wxmang]于:2010-012802:22:50
地方会怎么反应?放任烂尾项目不管?那将导致银行立即出现巨额坏账。第二,地方有什么办法再谋出路:卖地,增加税费;中央转移支付;或国税地税合二为一,重新谈分成比例?这都需要中央财政做出重大调整,不容易。第三,现在银行贷出去的钱怎么办?担保是虚的,抵押也没有,莫非都是中央买单?财政部肯定不干?第四,这次修理地方融资平台是不是又是作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个政治劫材,那么对谁有利,谁会付代价?。。。。。。。。。
相比制造业,我们没有光热水土资源优势,开放就是进口[wxmang]于:2010-01-285:30:47
光热水土资源。不开放才是傻瓜。海南一吨橡胶的生产成本是柬埔寨的将近1倍,蔬菜水果的进口成本比我们自己便宜。况且要倾销制造产品必须让人家有买单的能力吧,不然岂不成了赠送?与东盟所有协议都是资源最优配置和垂直分工的结果。
据我知道,制定产业政策的机构目前使用的仍然是宋健、于景元[wxmang]于:2010-01-28
18:13:41
他们的观点,他们也知道蔡昉的观点。不过他们认为实际问题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找不到便宜的工人,他就或者关门或者升级(就像现在珠三角正在发生的)。产业升级基本是个市场行为,不能靠政府强制主导。前几年发改委(当时还叫国家计委)强制主导产业升级,结果碰得鼻青脸肿。所以他们现在也想开了:产业升级企业为主,政府只是提供政策支持: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等。其他不要太介入。至于就业数字如果能够减少更好,国家压力轻一点。但是料敌从宽,也做好每年1000万人就业的准备。至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养老政策等等不是发改委能够考虑的问题。(大约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是国内惯例)
实际我去过某省级城投集团讨论过风险与收益平衡问题[wxmang]于:2010-01-291:21:40
他们也非常明白,但是这些平台都是地方各级领导的钱袋子,面子。一个条子就得照办。我曾经与其董事长长谈,最后我问:你是选择企业稳定健康发展,还是选择博某人一笑?他沉吟良久:还是一笑吧。从此我们就不再讨论任何业务问题,只是讨论如何钓鱼了。
不是我的结论,是我引用的别人结论。至于真实数据,可能[wxmang]于:2010-01-295:16:09
也很难准确搞清楚。中国最不靠谱的就是各种统计数据。连统计局都系统性造假,何况其他单位。人口在下降是肯定的,不然我们经济就彻底完蛋,看不到一点希望。至于决策部门使用某个数据和不使用某个数据,这个可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涉及N多的利益(其中原因就不好列出来了)。至于他们对各种不同数据如何看,我想私下的个人意见我知道一点,只是必须讲政治,服从大局不是。蔡昉在人大已经发言、提案M次,不知会不会有效果,因为另外地位比他高的人把他的数据也批判得很厉害。我不是人口专家,也没兴趣围观神仙打架。真相是客观存在的,至于如何解释要根据需要。这就是中国的学术悲哀。
我想这个问题很简单,明清两朝立国时,还是有些理想的[wxmang]于:2010-01-2717:56:18
然后文官执政,而当时的官员大多来自知识分子,亲眼见到亡国之祸的惨烈,又受过孔孟之道的熏陶,一方面自律,一方面尚有一点传统的正义感和良心,有兼济天下的抱负。所以可以亲民、安民、恤民,所以可以有一个稳定的基础,确保1、200年。我们开国就折腾:大跃进,文革这是大头,小的例如三反五反,反右,四清等等不计其数,把知识分子的最后一点良知彻底扫除干净,剩下的都是寡廉鲜耻,剩下的都是钻营攫利,剩下的都是损人利己。你说社会元气大伤,还能怎么样?善良的社会,具有同情心的社会,道德高尚的社会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群狼,那当然得按狼群的游戏规则行事了,当羊群被屠杀得差不多后,结果自然如此。
实际上现在只要仔细观察我们的外交政策、货币政策[wxmang]于:2010-01-2818:33:10
和外贸政策,如果把谦卑的态度去掉,把套话,忽悠的话去掉,与美国鬼子并无区别:就是尽可能的花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的世界资源份额(目前重点是石油、铁矿、铜等等),获得世界市场最大的市场份额,尽量争取在比较优势和垂直分工中往前挤挤位置。我们不同的不是靠美国大兵,而是靠美元,靠医疗队,靠援建总统府、议会大楼、公路、铁路(实际与美国都一样:钱+人),目的都一样:地盘。中国有句俗话:打下地盘好吃饭。象我这个年龄的人(目前部长不多,但是副部长和司局长全部是这个年龄段的),经过残酷的文革洗礼的人,那里会不懂抢地盘的重要性,那里会不知道怎么抢地盘,那里还会有什么温良恭俭让,那里还会象周恩来等老一代那么温柔,害羞。我们抢的是民族的生存空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中国是中国,与苏联有根本不同。从286开始,就知道[wxmang]于:2010-01-2901:32:32
执政的最重要头等大事是要证明执政权的合法性:搞经济。经济上去了,执政合法性就有说法了。目前一直坚持。现在你到基层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敢煽动或质疑其合法性,立即就会被按倒在地,并踏上一万只脚。目前任何改朝换代的梦想都是蚍蜉撼树。不信你去工厂和农村调查一个月,再来跟我讨论。
就算你是真正的企业管理人才,在央企呆3年也就成了公务员了[wxmang]于:2010-01-294:47:12
我自己体会:央企实在太舒服了,比我在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工作简直不知舒服多少倍。照理说在上市公司我们是有期权的,但是我们很多人情愿不要,也要进央企。具体央企怎么舒服,股份公司如何不舒服,写不出来,只有自己去体会。我总结有三点:
1、成就感不同,央企搞的都是大项目,过瘾;
2、社会地位不同,央企不用到处求人装孙子;
3、央企基本没风险,不用心惊胆战,担心企业一夜完蛋。待遇是非常次要的,其实央企也还不错:房子、
车子、票子、位子都有,就差儿子没法给你。
据我所知,基本不给私人公司担保,那是公开违法,没人干[wxmang]于:2010-01-294:56:54
这种顶风作案的事情,但是给国有企业担保比较普遍。与外资合作极多,例如许多省级融资平台都与国外大的
PE合作投资项目(但要批准,一般在省内批,影响大的得在北京批)。地方融资平台都是项目融资方式,由政府担保(安慰函)、或政府收费项目担保(例如路桥费)、或政府土地收益担保(例如开发区土地证),但是一般都不落实,出现问题你去起诉政府?银行贷款根据项目融资业务准则进行(你如果不熟悉项目融资,建议找本相关书看
看)。贷款收不回,一般就挂账,直到当坏账核销,财政买单,也就是全国人民买单。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前接手的这种烂资产占的比例极高。
不是我的结论,是我引用的别人结论。至于真实数据,可能[wxmang]于:2010-01-295:16:09
也很难准确搞清楚。中国最不靠谱的就是各种统计数据。连统计局都系统性造假,何况其他单位。人口在下降是肯定的,不然我们经济就彻底完蛋,看不到一点希望。至于决策部门使用某个数据和不使用某个数据,这个可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涉及N多的利益(其中原因就不好列出来了)。至于他们对各种不同数据如何看,我想私下的个人意见我知道一点,只是必须讲政治,服从大局不是。蔡昉在人大已经发言、提案M次,不知会不会有效果,因为另外地位比他高的人把他的数据也批判得很厉害。我不是人口专家,也没兴趣围观神仙打架。真相是客观存在的,至于如何解释要根据需要。这就是中国的学术悲哀。
总裁,董事长,副总裁归中组部直管。局级干部由央企[wxmang]于:2010-01-2905:23:18
党组任命(央企是副部级单位),其他干部由组织部任命(央企一般也有组织部,一般是组织部与人力资源部或人事部合二为一),一般局级干部(相当部门经理)以下的人员档案由央企自己管。
举个例子,在某国与洋人争抢某矿(实在太敏感,一所矿种[wxmang]于:2010-01-295:30:26
就暴露了,抱歉不能说),我们的这些在一线工作的家伙,别看在国内也人模狗样,官架子也挺大的,但那时真是玩命,什么手段都上,经常是死缠烂打。最后还是把洋人干掉了(实际这个过程非常精彩和有戏剧性,但是我不敢写出来,也许N年后会有人写某某大战XXX)经过毛主席洗礼这伙人能力是没的说,那厚黑学基本都是博士导师水平,我等书生型的土包子是十分的佩服和开眼。
我只是描述目前我知道的决策层的现实,至于他们的对错[wxmang]于:2010-01-295:33:14
我们说了也不算,涉及太多利益了,你也可以想象,不是那么好改变的。计划生育每年的预算如果你能够查到,也能够弄清这些预算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比例和分配去向,你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后任正非时代怎么渡过?如何从大侠单打独斗[wxmang]于:2010-01-295:49:24
变成依靠系统能力打群架,这是一步很重要的跃升,成功了就脱胎换骨,失败了就打回原形。
极端同意你的观点。实际上西方大银行最有价值的就是积累[wxmang]于:2010-01-296:23:45
的业务数据,他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建模,开发各种新产品,而我们开发新产品,基本靠市场调查,既不准确,成本又高,而且效率极低。放到化工企业也是如此,以前我们有一个企业与杜邦谈代工,结果杜邦拿出来的成本分析数据比我们自己还全,还可靠,因为同样的装置他积累了10年生产经验,我们只有2年。所以后来这个企业所有定额制定全部使用杜邦数据。而这些基础数据都是做决策的基础。但是有个问题是需要回答的:就是死掉的多元化企业如此之多,为什么GE活着(好像是80年以来唯一还健康活着的美国500强)?他凭什么活下来?肯定不完全靠运
气。
GE没有一个产品可以作为行业标杆,例如飞机发动机,[wxmang]于:2010-01-296:58:16
RR公司,普惠公司至少不比他差,实际法国、德国一些公司也有自己特点;核电站和电气设备,美国至少有西屋电气可以一比,ABB也可以,另外法国的也有特点;医疗设备,西门子就不比他差,日本的一些公司也有特点;照明,家电就不说了,他没有优势;化工产品既不如德国的巴斯夫,拜耳,也不如杜邦。他在产品上没有特别的优势,象微软、intel这样。
现在是土老财做生意,不见兔子不撒鹰,而且绝对不养闲人[wxmang]于:2010-01-3017:32:38
一个萝卜一个坑。预算一年一批,一年没结果,基本就要走人。教授一年两篇论文,不然就要下课。我认识的一个家伙,把一篇论文裁成4篇,不断加水,混了两年,然后就新加坡去也。关键问题是管理者是外行,把谁都当骗子,看谁都是混饭吃的。所以寒酸、小家子气让一批真正的大牛耻于为伍,结果每年的基金评审就是真正的骗子在不断证明自己不是骗子的游戏。
这个问题真的无法得到准确结论。因为目前国内冶金法[wxmang]于:2010-01-3017:38:03
多晶硅技术有好几家号称成功的,但是就是不让别人看,产品也不让检测,所以有人怀疑这条工艺路线就根本不可能做出7N级的多晶硅(国家太阳能多晶硅标准)。到底是工艺路线错误,还是生产工艺不成熟,谁也没有足够证据,每次分析原因都炒成一锅粥。大学说设备生产厂有问题,设备生产厂说操作有问题,操作说工艺有问题。。。。。
。。。国外有成功报道,但是也不能量产,原因是成本控制难,质量不稳定。
超过9%带来的后遗症极大,因为产业结构原因,我们在10年[wxmang]于:2010-01-3018:04:10
GDP增长都是靠投资拉动,必然带来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带来产能过剩,最终导致银行坏账率增加,危及金融安全。这种情况在这20多年来不断上演,不然也就没有4大银行的技术性破产和4大资产管理公司出现。在人口就业压力开始逐步下降后(请看本帖子下东晓山回帖),适当放低GDP增长率是必须的,这已经是决策层共识。
杜邦非常复杂,他与GE管理模式不同,基本属于联邦制管理[wxmang]于:2010-01-3018:09:17
集权相对小一些。所以不同事业部,不同子公司很不同,外面的人只能看点皮毛。除非你锁定要研究某一事业部,否则一般观点没有价值。再说杜邦是技术优先的企业,与GE运营优先不同。杜邦内部管理资料外泄的也很少,他们自己也低调。不象GE的韦尔奇就像个大明星,生怕人家不知道GE是如何管理的。杜邦资料我基本没有收集到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一些常识和大路货。
安全管理实际跟工艺流程是一体的,无法分开。不同生产[wxmang]于:2010-01-3019:11:50
工艺流程的企业,复制生产安全管理模式没有意义。安全管理跟质量管理是一样的,都是事前预防,过程监控,事后复核堵漏。要点是控制点的选择和稽核检查安全控制清单落实。是一个绝对的聪明人使笨力气的工作,稍微疏忽,就是大祸。而控制点和安全清单完全靠经验积累。(如果是引进生产线,会有相应的安全控制文件和流程)。一定是出几次事故,死几个人,才能慢慢重视起来。预先是无法让员工有安全意识的。员工没有安全意识,管理人员就是24小时不睡觉,人盯人都没有用。例如登高作业安全带虚置,高压作业保护措施马虎,你是很难及时发现的。例如阀门、管道的定期检查探伤,他们基本都在糊弄,怕麻烦,只有死几个人,就重视了。大型国企好得多,因为都有教训和传统,民营企业胆大包天。我个人认为安全管理是一种意识和工作习惯,是一种企业文化,而不是完全可以用流程、手册、制度、标准、规范可以解决的,这些技术手段相对很次要。
你说的一点没错,例如我举的这个例子,当年课题组的成员[wxmang]于:2010-01-3019:15:53
因为待遇不公和利益分配内讧,6个主力,三个出国,一个选择调到其他学校,只剩下两个人,而离开的都是关键人物,都是比较年轻的,剩下一人70来岁,一人50多岁。后来又找来几个年轻人,可惜没什么起色。
没办法,就是慢慢潜移默化,死几个人,出几次事故,[wxmang]于:2010-01-3019:49:50
安全管理水平就慢慢上去了。就我所知,不死人,不出事故就想让大家真正养成好习惯是不可能的。制造业,尤其是化工企业,不死人是不可能的,只有死人,才能换来其他人不死,才能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控制文件再多都是摆设。你们领导不会是个没经验的忽悠吧?
一看就是没有在国内打过民事官司的人,在国内打的不是[wxmang]于:2010-01-3023:20:57
公平,而是关系。第一是民营企业敢跟一著名大学打官司?关系你没他多;第二是时间你耗不起,随随便便拖3、5年很正常,终审后还可以上诉,10年都不一定有结果;第三是就算打赢了,执行也是不可能完成任务,你让一中级法院执行庭的人查封一著名大学账号?打死他也不敢;第四这是技术纠纷,需要专业举证,专家评估。有资格举证的人都是他们同行,有资格评估的人也是他们同行,你用脚趾头都知道结果是什么。。。。。。。。
企业不是公益机构,还要在江湖上混,敲山震虎与他何干[wxmang]于:2010-01-310:11:55
社会舆论更是与企业何干。等社会舆论都关注了,他这个企业就迎来税务、工商的进驻了,就该破产了。一看就是缺乏江湖经验。
这种情况实在太多了,企业里以前(现在基本都退休了)[wxmang]于:2010-01-3023:46:23
大批的老工程师一个英语成绩过不了,就是不让提高工,伤了好多人的心。有的愤而出走,去了当时的乡镇企业,但是实际上都无法发挥其长处,实在太可惜,浪费好大一批人才。现在真正懂工艺,有实践经验,全面,系统的掌握制造流程的工程师凤毛麟角,生产线出点问题,基本就束手无策,到处请专家。现在管理比起前难干多了。记得95年我们一台进口的设备出现大故障,一个焊接工程师居然能够把一个2米左右的齿轮上断掉的齿焊上去,继续使用,而且10来年没出问题,精度也够。现在是找不到这样有经验的人了,一出问题就要全部更换。
最近具体情况不太了解,据说是硼超标。[wxmang]于:2010-01-3105:50:59
这位仁兄的思维方式极怪,喜欢吃产业链,目前从矿山,金属硅,多晶硅,电炉,单晶硅大小通吃。如果多晶硅成功,这哥们的计划搞切片和电池封装。设备厂家他已经收购了,这个苦果只能自己吃。(搞房地产时就是设计、施工、装修、监理、销售一条龙通吃)
你说得非常对。90年以前,中科院还允许做点基础工作[wxmang]于:2010-01-3117:51:45
还不是急功近利。90年以后,除数学所、高能物理所和理论物理所全额拨款(实际经常连出差费都付不起)外,所有院所拨款只够基本工资(人均200元左右),其他全部费用要靠自己去争取:自然科学基金,部委项目,企业项目和省级地方委托就是生存的来源。当时我们是做基础工作的,也不得不到处找项目养活自己以及行政人员(行政人员与一线人员必须一样待遇),所以把人心一下就搞散了,忽悠出来了,欺骗出来了。我认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过于短视,过于象土财主,把研究工作当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小买卖,结果是摧毁了许多重要的工作基础。这个影响将是长期而且很难消除的,整个60后,70后,80后都没有办法获得老一辈的那种工作环境。看看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研究队伍的支持,我们只能叹息:土老财实用主义害死人。
我们是一个各自为战的管理体系,除了财政部,所有部委[wxmang]于:2010-01-3120:18:51
都希望减税以拉动内需,但是我们财政部很好的继承了解放以来的一贯老财主传统,只要进了财政部的菜篮子,谁也休想再抢出来,如果总经理想抢,立即给你好看:收支不平衡。前总经理上过一回当,现总经理就学乖了。不敢惹,连当年毛主席都要与薄一波商量着来办事情,大管家就是大管家。
至于低端制造业,前几天商务部有个说法(好像我贴过),今后几年基本保持每年微量增长的局面,到2020年占全球出口份额10%左右,大约2万亿美元。的确余地不大。
【文摘】补充一点信息[wxmang]于:2009-12-2920:26:48
商务部初步确定到2015年,中国出口产品占世界的份额目标仅仅为10%。“十二五”的外贸目标不再单纯追求总量的扩大。2009年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维持在9%左右,预计全年出口同比降幅将为16.5%左右,进口降幅为
15%左右。因此要实现未来“十二五”的目标,5年之内,中国的出口产品市场份额仅仅才增加一个百分点。
原因是中国出口在国际的份额越大,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更多。比如到今年11月初,全球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01起贸易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亿美元,这是自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年度贸易调查首次突破一百余起的大关。中国产品在美、欧、日的市场份额已经到16%-22%,下一步有增长空间的只是发展中的一些新兴国家。2009年能完成保市场、保份额的任务实属不易。2010年的对外贸易目标任务转为“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这个要求并不低,原因是明年外贸形势会更复杂,任务会更艰巨。
中国对国内市场到底如何把握,成为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跨国公司目前的发展战略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查发现跨国公司在华的战略定位,首先看重的是中国国内的市场潜力,其次是良好的基础设施,第三才是低廉的劳动成本等。48%的跨国企业预备大力开拓中国市场,其中46%的日韩企业、54%的美国企业、51%的欧盟企业尤其重视开拓中国市场。
46.8%的企业准备提高在华的技术水平,42.5%的企业准备扩大在中国的制造业目标。预备将中国作为制造业基地来扩大国际市场目标的比例并不大,只有32%左右。过去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出口基地,是看中了中国的低成本优势,目前更多是把中国看成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至于就业问题怎么解决,实际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谁也没有把握。
实践的结果是破坏了产业专业化分工的比较优势,成本巨高[wxmang]于:2010-01-3122:53:41
而且内部打架,内部形成采购垄断,弱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导致资源浪费。
具体就是90年代初期为引进外资,提了许多减免税政策[wxmang]于:2010-01-3123:14:02
结果财政部非常不满,采取柔性对抗,最后取得胜利。可见项怀诚的回忆:
我做分管预算的副部长时,每次到总理那儿去开会,都觉得总理太难当了,一年财政增加一百多亿,大部分都是地方的收入,中央的部分增加很少,国家计委一屁股就坐掉几十亿,剩下的没几个钱,总理很难当,经常为了没有钱发愁。穷家难当啊。我经常觉得工作做得不好,有愧于领导的信任。总理召开会议,要我们想办法能不能多收一点钱,这件事情在我脑海里印象很深。
当时财政收入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减免税太多,谁都可以当家作主减免税,越权批准减免税人家说你思想解放,不同意减免税人家就说你保守。所以财政和税务部门的压力就很大。1992年的6号文件,把减免税写清楚了。我当时想,有没有一种制度本身就对减免税有限制的作用?经济学家跟我说,世界上就有现成制度,就是增值税。我就到欧洲去考察增值税,觉得增值税确实是有道理的。是在增值环节收税,前面已经交了税了可以抵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抵扣法。这样就引进了增值税,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人去政怠,人亡政息,而制度相对比较稳定,所以改革要重在制度建设。我很重视制度,原来财政部不断地有人来要钱,而且来的人越来越多,来的规格越来越高,我就给他们解释,我们追求的是你来我也给这么多,你不来我也给这么多。一句话,按制度办事。同时要建立正确的机制。包产到户就是解决了一个机制问题。为什么在集体劳动的情况底下出工不出力呀?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没有激励。包产到户以后,就有激励机制了。我们分灶吃饭,不就是这样吗?收得多了以后就归你嘛,按照体制来分的嘛。虽然是两个很不同的领域,但是内在的改革机制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建立一套有利于发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我一直主张税收方针应该是"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重惩罚",也就是说,税率要低,税基要宽,征收要严,惩罚要重。
我觉得,偷税和小偷是一样的,而且比小偷还可恶,小偷偷的是个人,偷税偷的是国家,等于把手伸到了所有人的口袋里,这是不能容忍的。世界上偷税漏税的人都身败名裂,一些国家的议员为此引咎辞职。人家已经形成一种传统,认为偷税是最可耻的。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惩罚机制。关键是观念没有跟上。我们错位得厉害呀,我们的厂长申请到政府的减免税,回到厂里全体职工敲锣打鼓欢迎。要是在外国肯定是笑话,因为这只能说明企业家的无能嘛。你不是个合格企业家,才要人家减免税。
民营老板一般都没有多少文化,沟通十分困难,而且经常自以为[wxmang]于:2010-01-3123:26:11
自己是上帝,无所不能。实际当初上项目我就专门打电话反对过。原因是他根本就一点都不懂。搞房地产好歹是从泥水匠起家的,不管怎么说也摸爬滚打几十年了,什么东西都见过。而且一干就要大手笔,从矿山、金属硅干起,企图直到电池封装。一段时间只要有人质疑他的项目可行性,就跟人急,认为在诅咒他,包括其子女。直到去收购电炉厂,其亲属忍无可忍才提出要分家。我最后也基本上没法再说话,尽管近20年的交情,一说就好像我们大家,包括全体亲属都要嫉妒他的成功一样。直到现在,他还在顽强的认为项目某一天会成功,还在不停的投入资金在试验。(这种执着精神是民营企业家成功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他们翻船的因素,经常在一棵树上吊死)至于领军人物就是他自己,其他谁也不信任。
12月数据发生变化,可能是预期美元升值和开始收紧银根。[wxmang]于:2010-02-012:46:10
同时市场表现显示,股市和楼市中有大量热钱在撤退。可能是以前进入中国的热钱感到中国经济的风险在增大,开始观望。2009年底,外储余额为23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2009年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共增加4531亿美元,其中第四季度新增1266亿美元。而外贸顺差和FDI分别为1960.7亿美元和900.3亿美元。这样一来,全年疑似“热钱”的资金为1670亿美元,其中有些可能是想长期投资中国房地产和股市的资金,不能算热钱。但是要准确计算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或流出规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特别是对我们走这种实施资本管制的国家。因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就是要规避资本项目管制,这些资本流动数据自然不会体现到官方统计的数据中。而且热钱的流入非常难以监督。
热钱流入原因很简单:人民币有可能升值和加上加息的可能性(美欧日的经济还没有完全回升,可以预期他们的货币政策依然会很宽松)。我个人认为还是要看美联储的下一步行动,如果真的开始紧缩银根,并启动加息程序,我们的问题就大了,不可避免的加息和升值手段都是会采用的。
我问过几个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的人,说是总行给的房贷[wxmang]于:2010-02-016:18:25
控制指标用完了,为了平衡风险,合理配置信贷资产与存款结构一致,目前暂停发放房贷,待资产配置调整完后,再说。(另外某股份制银行总行的信贷部门负责人最近问过我有没有大项目需要贷款,20亿之内都可以,目的也是调整资产结构,以便与负债结构平衡)
你知道某市委书记的高论吗:房价高低代表一个地方的[wxmang]于:2010-02-0117:00:55
发展水平,不把房价炒上去,说明我们无能。有的二线城市找地托来炒地,钱是政府出的。顺义的地托用的2亿不知是不是政府出的钱,不过估计差不多。
最近窗口指导非常密集,几乎每周都要被指导一下,而且[wxmang]于:2010-02-0117:10:59
口气严厉,后续手段强硬(增加例外准备金率,上调再贷款门槛等等)。商业银行给各分行各类资产配置指标基本是年度计划内下达,但是如果因为受银监会或央行压力,可能随时下紧急通知调整。按规律,春节后才会下达新的业务计划。
中央政府我理解现在放出准备修理地方融资平台的风,是漫天要价的行为,等待地方政府就地还钱,然后互相承担一些责任,按老计委的人的俗话叫各人抱走各人的孩子。看来中央认为地方还有余力消化掉一些压力:无非是开源节流。例如暂停一些面子工程,增加一些收费项目等等。全国每个地方平均增加一点,加起来就很可观。现在共计3800多个融资平台,平均开源节流2亿多应该不是问题,这就将近1万亿,加上财务杠杆作用,可以解决好大一块事情。这是一个地方和中央博弈的序曲,我们等着看直播吧。以后这种事情都会写入历史的,我们真的太幸福了,可以看直播。
你的立场不对。央行只关心宏观指标:通胀和就业[wxmang]于:2010-02-0117:21:58
不会管商业银行如何经营,实际上商业银行如果亏损,你完全可以不贷款就是。关央行何事。目前宽松政策不能退出,这几天基本在决策层形成共识。因为产业结构问题,就业只能靠GDP增长,也即只能靠投资拉动解决。加息必然影响投资。银根紧缩可能影响流动性,尤其可能面临热钱转走的可能。所以今后如非美联储有大的紧缩银根和加息,我们不会紧缩银根和加息。今年整个货币政策与去年应该相当,顶多在信贷投放上有点克制,不过从现在信息来看,7.5万亿很可能在8月份后就被突破。(除非美联储有大动作)现在央行预留加息空间和紧缩手段,在观望美联储行动。目前是绝对不可能,也不愿意减少人民币流动性的,不管是总经理,或地方都是如此。马上开始的关于修理地方融资平台的博弈就是在这种背景来展开,无非是中央要求地方更多的开源节流,地方就地还价,估计可以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但是前提是银根不能紧缩,不然又是一场银行坏账大灾难。央行在走跷跷板,非常难。
据调查,基本属于假消息。极个别小的商业银行因为一月份[wxmang]于:2010-02-0118:14:16
超贷(1月份就把全年信计划基本都完成了),被迫暂时技术性停止贷款,待贷款回收后再开放贷。但比例很低,也就是3、5家小商业银行。
不矛盾,有保有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有生有死[wxmang]于:2010-02-0118:59:32
我们老祖宗早就发明了足够多的单词让我们辗转腾挪。实际这些矛盾的现象不过是不同利益部门不同做法,不同理解而已。想拉动内需消费,减少对国外市场依赖,减少通胀压力的,例如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央行等等就希望农民多建房;想控制土地资源,想支持房地产(实际是房地产的代言人)的部门,例如城建部,国土资源部等等就希望严禁小产权房。。。。。。。。同理,国资委希望国进民退,地方希望民营企业壮大。。。。。。。山西眼红浙江人,同样,山东也眼红。牢记一点:中国是在那个山唱哪首歌,屁股决定脑袋。只是目前总经理威信不高,搞不定这些部门经理和子公司老总,各种幺蛾子就都飞出来了。换前任总经理,谁敢刺毛?那是找死。
我听说国务院去年几次派人调查房地产,在某直辖市,其[wxmang]于:2010-02-0123:29:54
领导就直接说:把房地产价格搞下来容易得很,上行政手段就行。例如抓几个顶风作案,违规操作的房地产商、银行信贷部工作人员、政府土地和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再把房地产商囤积居奇的土地没收一批,再低价挂牌出售,房价可在3个月之内立即下降50%都没问题。但是因此引起的后遗症,例如购房者闹事导致的社会不稳定,银行按揭弃供导致的大规模坏账,相关产业链(建材,水泥,钢材,基建,家具,家电等等)导致的大规模停产,税收大幅减少,员工大规模失业等等问题需要中央统筹解决,统一部署,我们坚决服从命令,一切行动听指挥。
结果就是下面这种不痛不痒的官样文章,投鼠忌器:
为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按照稳定完善政策、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相关制度的原则,继续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重点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国务院常务会研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措施等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分不分省不是问题减少层级才是本质。大公司多级管理模式逐步 1 wfan 字333 2011-02-26 07:11:49
🙂期待大家多多讨论啊,现在这种汇总后的话题应该更多讨论啊 wxmang的书童乙 字16 2011-02-25 09:04:51
🙂忙总太牛了,帖到z了才到2010年3月的,还不算主题贴吧 两天杨 字22 2011-02-25 01:46:44
🙂贺收费站起航,贴《wxmang解惑集》----N
🙂辛苦,只好送花加宝推。 为什么不可以 字0 2011-02-24 19:13:36
🙂花谢,另少个 N ? 四夕乐 字0 2011-02-24 18:12:16
🙂宝推, s0158 字85 2011-02-24 08:49:55
🙂感谢LZ做了件大好事! 唐舆 字0 2011-02-24 08: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