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从萧条到繁荣,再到萧条 -- 西瓜子

共:💬2898 🌺24009 🌵2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十三(二十七)一半loser变了winner,另一半照旧

瓜子所以停在1970年代初这个时间点上,花了大量篇幅来探讨之,乃是由于这个时间点是个非常有趣、有“料”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间点前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用时髦的媒体语言来描述、用肤浅的思维来推断,不过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陈词滥调,比如“美国蓄意推高油价,进而将美元与石油挂钩,进而将黄金美元体制改作了石油美元体制”云云。

然而,若我们收起浮躁的用心,立足于基本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政治常识上,运用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综合分析当日的情势,就会将种种荒谬的说法一扫而光,将其送到其本来应该去的地方——垃圾桶。

瓜子前文讲到,到1970年代初,国际经济贸易体系(红色集团以外)的交易关系可以以非常简单的语言来描述:高级成员,由美欧日组成,它们高价输出工业品;低级成员,由其他全部发展中国家扮演,它们低价输出初级产品。

为了说明这个所谓的“高价”和“低价”,瓜子不妨给出一些例子。

1988年,瓜子的爹用尽关系,终于用1440元人民币“抢”回了一台国产“虹梅牌”18吋彩电——这是当日瓜子老爹的半年工资收入。而就在最近,瓜子在超市里看到的21吋液晶屏彩电价格尚且不到千元——穷鬼瓜子一月的收入就可以买好几台。1980年代末,国产彩电尚且如此高价,美欧日生产的进口彩电价格更加昂贵。

若以油价计算,我们在1970年代初(1973年“石油危机”之前)看到的石油价格,乃是约3美元一桶(大约等于今天的30美元上下),而今日(2011年2月底)的油价已经突破100美元一桶。刨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我们亦能了解二者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当日国际石油出口国被压榨之残酷。

事实上,这些例子是个缩影,可以从侧面让我们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可以换回的工业品极其有限。从这点上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当日发展中国家对于工业品的购买力,异常低下。

而若我们查询当日国际贸易数据,即可得到预期中的数字:

在世界货物贸易中,发达国家所占比重1950年为60.7%,1960、1970、1985、1990、2001年的数字分别为65.9%、71.5%、65.5%、71.4%、64.1%。……而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20世纪60年代,北美、西欧和日本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0%弱,198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41%,1993年将近47%,到2000年后,基本稳定在50%左右,也就是说,世界贸易的50%是在发达国家内部开展的,属于发达国家内部贸易。
【1】

基于此,关于二战后至于1970年之前的国际贸易结构,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推论:

1、发展中国家低价出卖初级产品,换得极低回报;

2、发达国家高价卖出工业品,获取“应得利润”和“超额利润”;

3、基于1、2的基础上,我们接着可以推出:发展中国家限于支付能力,不能消化多少发达国家的工业品;

4、基于3的基础上,我们接着可以推出:发达国家的工业品,主要由本国内部的民众来消费。

5、基于4的基础上,我们接着可以推出:发达国家民众所需要的工业品,当是生活用品。关于这点,当我们阅读《美国世纪》、《光荣与梦想》等书籍中记载当日民众消费热潮的文字时,就会得到一致的结论——汽车、厨房用品(如洗碗机等)、住房成为战后美国乃至欧洲日本民众消费的新宠和热点。

当我们历数以上各个方面之后,再与二战前的世界经济贸易状况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发展中国家(当日还是叫做殖民地)的地位并未发生变化,它们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依然非常有限;而发达国家的民众之地位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用一句老话来说,他们“翻身做了主人”。

所谓“翻身”之说,乃是对比二战前他们受到极度之压榨这一现实。换言之,亦即二战之前,各国民众(即使是列强国内的民众),其收入都是极其低下的。这种收入的极其低下,导致一个可怕的后果:即使是列强的国内民众也不能消化多少工业品。

所以说这个后果是“可怕的”,乃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既然国内民众不能消化本国生产的产品,那么只有大力向国外推销。

若常规方式不能推销出去,那么就用“非常规”的方式:

于是我们看到了降价倾销(想想《多收了三五斗》、《春蚕》吧,那就是美国和日本低价强行向中国倾销农产品);

于是我们见到了“九一八”。其用意,不过是将东北拿下,继而排斥所有竞争对手(如英法美中),独霸这一区域的市场,以利于本国商品的销售。关于这点,我们在《大染坊》中看得很明白,陈寿亭的布匹反而不能在东北销售,原因即是当日东北落到了日本人手中。

然而,每个努力向国外推销产品的列强都会发现,它们的counterpart(对手)也在全力做着同样的事情。

于是,1929年陷入危机的日本,其“理性选择”就是在1931年一口吞下东北。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各国的“理性选择”几乎一模一样:意大利人在打埃塞俄比亚的主意,德国人在打整个欧洲的主意,英国人则把庞大的大英帝国殖民地用一个大篱笆圈起来,阻止别人的产品进入——这个大篱笆的名字就叫做“帝国特惠制”(后来改名叫做“英联邦特惠制”)。

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过是将迫在眉睫的危机暂时稍稍退后而已。其根本原因,则植根于此时国际经济贸易体系的运行规则。

瓜子已经无数次描述过当日的规则,这里以一句话来总结,不过如此:

殖民地(亦即后来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原料给宗主国,同时获得极少回报,甚至得不到任何收益;宗主国以这些原料投入生产,并且将产品强行销售到殖民地。

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却隐藏着这一机制能够运行的秘密,那就是:宗主国强行“销售”其产品的同时,掠去殖民地的原料,——这些原料,就是宗主国生产所获得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原料),又将作为下一轮生产的原始资本,而投入新的生产循环。进而在新一轮的生产中,产出更多的产品。

让人绝望的是,这新一轮生产中所产出的“更多的产品”,在“销售”到殖民地之后,需要更多的原料来对应,以作为这一轮生产所必须实现的“利润”……如此循环下去,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明白,这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却对应着无限膨胀下去的产能,其最终结果,必然是这个张力越来越大的体系自我爆炸。

于是,当1931年日本一口吞下东北之后,东北丰富的资源也仅仅可以支持其生产循环继续运行6年而已(1931年9月——1937年7月)。过不了多久,那“更多的产品”将会需要“更多的原料”来对应之,以实现生产循环可以持续运行下去这一目的。而开足马力全力运行了几年、因而产能更大、因而急需更多资源(更大殖民地)的日本工业机器,发现区区东北一隅之地,已经无法填饱它那饥饿的胃口了,于是1937年的全面侵华战争不可避免——那是历史的必然。所以瓜子说,鬼子自然凶狠无耻,然而鬼子的屁股后面始终有一个张牙舞爪的狼(得不到新的原料产地,则生产循环即会断裂,接下来,就是鬼子的整个社会体系完全崩溃)在追,才是逼迫鬼子疯狂一搏的根本动力。

我们将眼光延伸开去,就会发现,这绝非孤立现象。在日本人猛扑向其工业机器新的“利润实现对象”(原料产地和产品消化地,并且籍由此实现其一轮轮生产循环的“利润”)的同时,意大利扑向了希腊,德国扑向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波兰……

每个列强的情况均是如此,而每个列强的选择也不约而同地一致。于是,它们在疯狂裸奔的时候,不由自主迎面相撞进而血拼一场,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显然,这一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根本矛盾已经无法回避,无法掩盖。在先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两大阵营均已掌握了核武器而大家同归于尽的危险的直接威胁下,这一体系的bug必须得到修改。

对system上的bug进行的修改,是在无意中完成的。修改的结果,即是发达国家的民众购买力大大增强了,强到了其可以消费美日欧三大工业集团大多数产品的地步——直到1970年代初。

话说到这里,我们禁不住要问,所谓“发达国家民众购买力增强”,是在什么动力下完成的?在二战后,是不是负责“分蛋糕”的那个阶层忽然发了好心,被某位“神”的谕旨所感动,进而以极大的善意将蛋糕多切了一些给普通民众?

瓜子在前文中,花了数万字来详细描述了这个过程。我们很容易即可看到,这个过程,伴随着民众无数次的抗争,以及外部(红色集团)强大的压力。

正如瓜子所提到的一个命题一样,在面临“马丁.路德.金还是黑豹党”的问题时,“答题的人”给出了“明智”的选择:它们选择了马丁.路德.金。换言之,它们抛弃了“维持旧有体制,从而冒爆发革命的危险”的选项,而选择了“提高民众待遇和分配份额,进而避免革命”的选项。

这一“明智”选择所给出的思路,进而延伸到了全球。

按照这一思路,它们在南非干掉了激进的哈尼(南非共产党总书记、曼德拉的头号助手和首席继任者,以及南非总统的有力竞争者),而选择了温和的曼德拉;

也是在南非,它们废掉了种族隔离政策,选择了温和的“同质”政权;

在亚欧大陆,它们选择了中国,而抛弃了苏联;

在中国台湾省和日本,它们强迫常凯申和战犯裕仁按照它们嘴巴里的“红色恶魔”的政治纲领行事,进行土改,以消灭革命的土壤;

在殖民地问题上,它们选择了“非殖民化”道路,给殖民地政治上的“独立”(同时在经济上继续控制它们),避免殖民地彻底倒向红色集团等等等等

数了这么多“选择了”和“避免了、抛弃了”,所以,瓜子才能够这么说:有了这样的形势,才有了这样的压力;有了这样的压力,才有了这样的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才有了这样的思维;有了这样的思维,才能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了相关的思路,才有了我们都看到的结果。

什么结果?很简单,二战以前的loser们,一半变了winner们,另外一半继续当它的loser。这个分野,自然是以国籍而定的。由losers上升为所谓的“winners”的,乃是发达国家的民众,它们的生活水平和待遇直线上升;而被抛下继续当losers的,则是新近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民众,它们的生活水平和待遇则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讲到这里,自然会有兄弟忍不住问瓜子:你这winner、loser地讲了一通,跟历史有什么关系?跟世界经济有什么关系?跟经济危机有什么关系?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瓜子答曰:不然、不然,其中大有关系。不信的话,接着看……

【1】数据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玮《国际贸易原理》一书之第一章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通宝推:友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