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有明袁大将军-宁远大捷 -- napolen
宁远大捷--黑云压城
熊廷弼下台之后换上的袁应泰虽说没什么本事,到底还算个忠臣,也还有些胆量,城破自尽也可以说是死得其所。但我们这位接替孙阁老的高第高经略却连那么一点点优点也没有了。高第是万历17年进士,虽然中进士比较早(他中进士的时候袁崇焕才5岁啊!),但一直“宦业不显“。这大概是因为他也实在太无用了吧,这位高经略大概除了作八股文和拍马屁之外就很难再找到什么特长了,但这两个特长居然都派上了用场,用一个中了进士,另一个则帮他攀上了魏忠贤。正好赶上魏忠贤搞垮了孙承宗,九千岁说:你不是想当官吗?那就让你当兵部尚书去经略辽东吧。谁知高第此人就像“桓灵时童谣“里唱的那样“高第良将怯如鸡“,顿时几乎没给吓晕了,“叩头乞免“如鸡啄米。九千岁那管你那么多,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于是天启5年10月5日,在高大人“日夜忧泣“之际,他被任命为经略辽东等处军务。
高第一到山海关就下定决心要跟孙承宗对着干。他先是上了一道奏折说,山海关只有5万士兵,言外之意就是告孙承宗吃空饷。孙承宗知道后立即通知户部:既然高经略说山海关只有5万兵,那以后就按照这个数字发饷就好了。这下可把高第给吓坏了,只给5万人的饷,那另外67000人怎么办啊?只好连忙“以妄言引罪“,自动掌嘴。
孙承宗毕竟已经去职,只能在这些小事上修理修理高第,对于真正的决策还是无可奈何。高第很快断言“关外必不可守!“,下令尽撤宁远、前屯、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小凌河诸城守军入关。于是,广宁之役时发生的惨剧又一次重现了,几十万军民“死亡载途,哭声震野“的撤向山海关,十几万石军粮和无数其他物资被丢弃在原地。好几年的努力才奋斗出的局面就这样完了?!
在一片撤退声中,有一个声音如同中流砥柱冒了出来,“我是宁前道,官此当死此,我决不撤!“这就是袁崇焕。
到了12月,关外已经全部放弃,只剩下了宁远一座孤城!
如此好的机会,大金的昆都仑汗又怎么会白白放过呢?于是,天启6年正月14日,努尔哈赤率领诸贝勒统八旗大军出发,这一次,昆都仑汗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辽东或者辽西了,他要踏平宁远,直抵山海关,然后嘛......
不论是后金的贝勒们还是大明的大臣们,大概很少会有人认为后金这次进军会有什么麻烦,“至少打到山海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除了新升任的辽东按察使袁崇焕。
八旗大军“于旷野布兵,南至海岸,北越广宁大路,前后如流,首尾不见“,浩浩荡荡的向西开来,如入无人之境(或者说就是无人之境)。正月23日抵达宁远城郊。努尔哈赤还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便派人给袁崇焕传信,“我率20万大军前来,宁远必破,不如投降还有大官做。“出乎努尔哈赤意料之外的是,他竟然得到了这样一个答复。“宁远既然是我恢复的地方,就有责任死守,怎么会投降呢?你说20万大军是吹牛,我知道你只有13万人,当然啦我也不会嫌少的,尽管放马过来吧!(关于这个数字,有的史学家提出了疑问,认为当时后金不可能有13万军队之多,而是6、7万人的样子。但说句老实话,宁远城并不很大,过多的部队也展不开,因此不论13万还是6、7万,对于宁远来说反正都差不多)“
努尔哈赤当时估计是给气得够呛--这个小南蛮,看老夫不收拾了你。
但是,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努尔哈赤也没有好好想想,这个袁蛮子没有点本钱敢这么和他叫板么?
袁崇焕还是很有点自信的理由的。
首先,他已经将所统辖的中左所、右屯等处部队全部撤入宁远准备决战。到21日,各军集结完毕,共有18000人。(西平堡罗一贯3000人就让努尔哈赤那么头痛,这可是18000人啊!)
其次,他坚壁清野,将宁远城外百姓全部迁入城,城外房屋等可为后金所利用的东西全部焚毁。(这实际上就是在扫清射界!)
第三,严密分工。以总兵满桂为前敌总指挥,亲自守通向锦州方向的城东南角。副将左辅守城西,参将祖大寿守城南,副将朱梅守城北。自己总督全局。(这几个人加上赵率教,成为了他日袁崇焕的几大得力干将)令同知程维模严防奸细(努尔哈赤又一个惯用招式泡汤了),通判金启??负责组织民众和后勤,组织大批百姓参加守城。
同时,袁崇焕还通令守前屯的赵率教、守山海关的杨麒,凡有宁远逃兵立斩不赦!
上下同仇敌忾,小小的宁远城成了一座细柳营!
当然,袁崇焕的资本决不止这些,他还有一样引起了历史的震动的秘密武器--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又名红夷大炮,是天启初年从澳门葡萄牙人手里买来的。当时一共买了30门,其中18门留京师,1门炸膛,其它11门全部运来了宁远。红夷大炮本是英国海军的舰用加农炮,曾经有一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战舰在澳门搁浅,这批舰炮遂为葡萄牙人所得,然后又转卖给了明朝,但不知怎么明朝误以为这是荷兰人的火炮,因此称为红夷大炮。这种火炮射程远,威力大,使用安全,不易发热或炸膛,而且各种瞄准设备较明朝原神机火器有了极大的进步。(红夷大炮的引进与仿造是中国火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开启了中国火器新的纪元。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国产“土炮“都是红夷大炮的变种,其实也是洋货嘞。而真正的神机火器早已不使用了,我只是在山海关城头才看到过真正的神机火器,挂的牌子是“竹节炮“,因为即使是管理员也不知道这种火器的真正来历了)而且,为了更好的发挥红衣大炮的威力,袁崇焕将宁远城按欧式改建,城的4角筑类似棱堡的方形敌台,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并有火器专家孙元化作技术指导。
万事俱备,就等你努酋来试炮了。袁崇焕想。
宁远大捷--血雨腥风
劝降的使者刚刚回去,努尔哈赤还在生闷气呢。忽然宁远城上发出了轰隆的炮声,昆都仑汗开始还不以为意,打过那么多仗了,南蛮的炮能打多远我还不清楚?谁知这炮打得竟然如此之远,一下子就落到了后金兵的军营之中。而且中炮之处“尽皆糜烂”。很快就有戈什哈来报告有数十人伤亡。努尔哈赤急忙下令立即移营到远处。还没开打就先失了一局,大汗感到很不痛快。
“袁蛮子,你给我等着瞧!“
24日清晨,昆都仑汗立马城边,马鞭一挥。身边的戈什哈们立刻高喊“攻城啦!“,一传十十传百,声音越来越响,最后变成了整个旷野上的怒吼声。一排排盾车隆隆作响的冲过原野,人和马的潮水紧随其后,向孤零零的宁远城席卷而去......
宁远城头静悄悄的,军民们藏在城垛后面,外面看去不见一人。袁崇焕正在敌楼和朝鲜翻译韩瑷聊天。忽然一声巨响震天动地--城上的红衣大炮响了。袁崇焕笑着说:“他们来了,咱们看看去“
推开窗户,只见满山遍野的后金兵、盾车、云梯一拥而至。弩箭如飞蝗一般,扎满城垛与悬牌,好像刺猬一样。但明军凭着坚城的保护,没有受到多大的伤亡。11门红衣大炮和无数其它大小火器不停的发射,尤其是红衣大炮“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盾车再也保护不了后金兵了,生牛皮加上五、六寸厚的木板也禁不住红衣大炮的一击,纷纷被炸得粉碎。后面后金兵的命运自然也好不了多少。
后金兵毕竟是久经沙场,剽悍异常,加上大汗在后面亲自督阵,各位贝勒、大臣、固山和梅勒、甲喇的额真们也身先士卒,他们还是不顾死伤的往前冲。踏着同伴的尸体,一些盾车冲到了城墙脚下,猛烈撞击城墙。躲在里面的后金兵乘机凿城。慢慢的凿出了3、4个大窟窿。幸而天寒地冻,城墙的夯土都冻上了,暂时“凿城破坏而不坠“,可后金兵仍然凿城不止。红衣大炮无法打到城墙脚下,其它小型火器又奈何不得盾车,形势一下子危急起来。通判金启??急中生智,将火药撒在褥子和被单上,卷成一卷。然而他刚拿了一个做试验,一点火,火星落到他身上迅速蔓延,他立刻就被烧死。(这据说就是后来著名的“万人敌“)金启??虽然殉国了,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也得到了验证。袁崇焕立刻下令如法炮制,大批的褥子和被单扔到城下。后金兵开始时不知道是什么,还想来拣。他们刚刚走到旁边,明军迅速投下点燃的火箭、硫磺等物。城脚下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后金兵越扑火势越凶。“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大批后金兵被活活烧死。袁崇焕也不顾手臂中箭,亲自挑土石堵塞缺口,在军民的努力下,缺口终于堵上了。
后金兵在城西南角伤亡极重,于是转攻城南。但结果只是把前面所发生的一切又重演了一遍而已。
冬天日短,夜幕降临了。
战斗仍在进行,后金兵冒死不退。城上举火,把大批火球、火把投下,大炮也连续轰击。城上城下如同白昼。一直到2更时分,看着堆积如山的后金兵尸体和似乎无法逾越的宁远城,努尔哈赤终于下令停止进攻。而袁崇焕则乘机派人缒下城,将后金兵未及运走的盾车全部烧毁。
漫漫长夜在城内城外人们焦急的等待中过去了。
天刚麻麻亮,宁远城中的人们发现城外的旷野上又聚集了黑压压的人群。
胡笳、号角、战鼓和呐喊声划破了静悄悄的黎明。马蹄声再次怒涛般响起,紧接着的是城上一声声惊雷似的炮响。即使是怒号的北风也压不住肢体分裂者的惨叫和战马临死前的悲鸣。而更多的人们根本来不及发出最后的呻吟,因为在中炮的那一瞬间他们就被抛上半空,真正的成了粉身碎骨。应该说这些死者是幸运的,那些在城脚下的火海中翻滚的女真汉子们是多么的羡慕他们啊。
昆都仑汗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切,看着一个个心爱的将领从自己的身边被抬走,他紧握着马鞭的手上一根根青筋都突了出来,然而他始终没有向后挥动马鞭,因此一波又一波战士仍然不停的向那死亡的地狱冲去。他抬起头,望着眼前的宁远城,瞪大了眼睛像是在寻找什么,又像是在思索什么。是在寻找那个从未谋面的“袁蛮子”,还是在思索这一切是为什么,身边的贝勒和大臣们怎么也猜不透。
新的尸体压着昨天的死尸,宁远城下的尸堆越来越高,而城上的炮火却一点减弱的迹象也没有。即使是以英勇剽悍著称的八旗将士也开始心寒了,他们虽然也经历过许多次惨烈的战斗,但从来没有一次是这样的让人感到无望,曾经使他们叱诧风云的快马轻弓、长枪宝刀此时仿佛都成了废铁,在他们变得粉身碎骨或者成为焦炭之前,甚至见不到敌人的影子。以前的冒死冲锋是胜利的先导,而今天却只是在城下多留几具尸体而已。
战斗进行到申时,夜幕又一次悄悄的降临了。昆都仑汗的马鞭仍然直指着前方,但是后金兵已经没有一个敢再往城下冲了。各位额真们挥舞着马刀劈砍溃逃的士兵,驱赶他们继续进攻,可后金兵一到城下就扭头往回跑。昆都仑汗的眼角湿润了,马鞭终于向后指了指。
“看见那一群虏酋了吗?”袁崇焕对一个红衣大炮的炮手说,“放!”。炮声过后,从城上可以看见原来一大群衣甲鲜明的后金贵族所处的地方已经是一片混乱。“肯定打死了一个大虏酋,袁大人。”韩瑷说。
第三天,也就是26日。后金兵仍然将城围住,不肯撤去,而城上则不断的用红衣大炮轰击。
第四天,努尔哈赤无可奈何的离开了这座让八旗战士血洒遍野的宁远城。昆都仑汗最后望了那座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的城池一眼,目光里充满了愤怒、遗憾和迷惑。恐怕自己是等不到报仇的那一天了,昆都仑汗正在想,身边跑来了一个戈什哈,“大汗,武纳格巴图鲁已经蹋冰攻克了觉华岛,全歼明军7000,还俘虏了不少汉人,请示大汗怎么处置。”“一个不留!”努尔哈赤几乎是吼了出来。
这场史称“宁远大捷”的著名战役就这样结束了。根据清方的统计,共折游击2员,备御2员,兵500。显然这是一个被大大缩小了的数字,如果真的只损失了这么点兵力就半途而废的话,努尔哈赤就不是努尔哈赤了。在后来的宁锦之战中,后金兵有过一天损失2000-3000人的记录,而这次也不应当低于这个数字。明方在宁远城中损失虽然不大,但在觉华岛却损失了7000人。仅从伤亡数字上来看,清方的损失较小。但是,这毕竟是明军第一次孤军奋战,以少胜多,击退了后金军最猛烈最顽强的进攻,打破了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扭转了明军在辽东屡战屡败的局面。拿当时的兵部尚书王永光的话来说就是“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8个月之后的8月10日,努尔哈赤在沈阳去世。死因众说纷纭,有说抑郁而病死者,有说在宁远城下中炮伤重不治而死者,有说中炮后又加上精神受到重大打击,病伤交加而死者。但不论怎么说,努尔哈赤的死与在宁远的惨败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也许这位盖世枭雄临死之前最后想到的就是那座宁远城和那个袁蛮子吧。
明朝则举国欢庆,袁崇焕于2月初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3月加辽东巡抚,4月又提升为兵部右侍郎。满桂、赵率教、左辅、朱梅、祖大寿等将领均加官进爵,孙承宗也得到了一份奖赏。
可笑的是,什么事也没有干的几位辅臣得到的奖赏更多,不是太保就是进少保。九千岁也以“予发火器,大壮军威,功虽奏于封疆,谋实成于帷幄”的理由被加恩3等,荫子侄一人为锦衣卫都指挥。不过总算有点天理的是,“不发一骑相救”的辽东经略高第被撤职回乡,但因为没有打败仗,也就逃过了进一步的处罚。(这大概就已经是他最渴望的结局了吧)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5
【原创】有明袁大将军-宁远大捷
这战也很凶险,城中百姓后来不愿守城,认为守不住,抵抗的后果是屠城, 某人 字106 2005-02-27 01:15:29
宁远大捷到底杀敌多少? 寻找无双 字114 2005-02-26 09:18:43
真实的数字可能永远无可查对的了 napolen 字196 2005-02-27 04:46:04
呵呵,好文啊 碧血汗青 字218 2005-02-25 0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