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一苇渡江 -- 弦音醉舸

共:💬12 🌺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一苇渡江

(呵呵,翻了些旧博文出来,与大家共享,所以发在水上乐园)

医院体检中心某内墙上,涂画了一副达摩渡江图,脚踏五叶芦苇,踏浪而行,一苇渡江,正所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

达摩老祖当年一苇渡江,是个不争的事实:其人在南京与梁武帝相谈无果,不欢而散,辞别北上,彼时无大桥之通途,而达摩更具苦行僧之随缘精神,在大江边用芦苇DIY了一个渡江工具,潇洒的渡过长江!

但用芦苇渡江的本事,并不需西域之神功附体、或曰佛法无边,《诗经·卫风·河广》在达摩前数百年便有了本土化的记录:“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在《诗经》的年代,芦苇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和燃料(似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0)也能见到芦苇盖的小房子),而芦苇易生长,在宅前屋后重上几丛,几年便能长满整个水域,芦苇茎杆坚韧中空,比竹子轻,把芦苇扎成捆,或者编排成苇筏,那个年代就能渡黄河了,而当年的黄河水流之湍急,恐远胜今时的长江。且一苇渡江的事实,在达摩来华前后的典籍记载中也是屡见不鲜,如《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载:“长江之限(险),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宋·苏轼《前赤壁赋》也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太平御览》卷七七一更引《吴录》说:孙策欲渡江,船少,便求策于姑。王氏分命伐芦为梁,以佐船渡人。”

为何达摩祖师用这个方法过江就彰显了佛法无边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