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培养 -- 种植园土

共:💬52 🌺716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和兵制及财政效率有关系

战国时代,各国只注意两件事:1、人口,2、农业。为什么?因为人口和粮食是当时国防的基础。

现代人有误解,以为战国时人民生活很困苦,民不聊生。这个也对也不对。战国时期战争很残酷且频繁,动辄斩首十万八万的,当然人民很痛苦。但另外一方面,政府鼓励农业生产和生育,人口增长很快,农业产量大增,经济也随之大发展。这种国力提高反应在对少数民族的实力对比方面。西周末年,少数民族入侵,南蛮北狄,中国不绝如缕。但春秋就稳住阵脚,到了战国时期,七雄最弱的,消灭几个游牧民族也不成问题。大家纷纷向西向北向南(向东已经到海了)从少数民族手中抢占土地,增殖华夏人口。

对于当时国防,有齐技击、魏武卒、秦锐士的说法,其实不是指这三个国家的精锐部队,而是指齐、魏、秦三个诸侯国特有的军事制度。

齐国就注重单打独斗,斩首则赏钱,但遇见大敌就溃散。魏国注重招募勇士编成精锐部队,给予家属免税优待而不是赏钱,但长久下去税基削弱,财政就维持不下去。秦国采用商鞅编制,居民争战斩首,赐爵,给予荣誉和社会特权,还可负责邻里事务。商鞅制度的严密程度超过近代欧洲的总体动员制,居民怯于死斗而勇于公战,所以不可抵挡。

详见《荀子》:

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秦人其生民郏阨,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埶,隐之以阨,忸之以庆赏,酋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阨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赵国制度不同。赵国军事上四战之地,农业方面也没有优势,就发展贸易。另外采用胡服骑射,寓兵于民,鼓励居民的尚武风尚。所以赵国的军力很强悍,财政能力也不差(看看李牧花钱养士的花费就知道了),有点陆地版的迦太基的意思(商业+武力立国),但长期战争粮食供应能力不足。

秦国是军力足,后勤能力也足。其实长平之战,秦国供应线距离还要长些,但坚持住了,逼得赵国决战,赵国惨败。

战国期间征兵制是唯一的选择。当时战争不休,居民习于武艺。但天下统一了,和平久了,居民不习于战争,征兵制就不如募兵制战斗力强。但募兵制一则容易产生军阀,二则费用高。

唐朝初期的府兵制,征兵为主。讨伐高丽,开始募兵。但高宗、武后时期,负责方面的高级将领以汉族为主,他们经常在朝廷和军队之间轮岗任职,避免形成军阀。到了唐玄宗时代,开始任用少数民族担任高级将领,且不轮岗。同时,内地军力空虚,形成安史之乱。

唐朝之所以不一次动员大量军队,原因有:(1)唐军军力和战略战术比敌人(周边游牧族)强很多,一般而言无须动员更多军队。象侯君集向李靖学兵法,课程选多了,李靖说侯君集要谋反。唐太宗问有什么证据,李靖说,我教给侯君集的战术,应付任何少数民族都足够了,他还要再多学,那肯定是对付汉族用的。所以他要谋反。(2)争战距离太远,无法保障后勤(长平之战是在中国内地)。古代后勤效率低,距离远了,后勤自身消耗巨大,运到终点的物资只是个零头。(3)唐朝人口其实大部分时间赶不上隋代人口。(4)募兵制和后期的藩镇割据,养兵成本很高,指挥军队也不容易。

宋朝是养兵很多,财政负担很大,但军队战斗力太差,尤其是骑兵太少,是很大缺陷,另外军队和财政都集中在首都汴梁。首都一丢,就大事去了。明朝惩于宋代之失,就采用卫所和兵户制度。士兵世代为兵。但几代人之后就成农民了。真正有战斗力的少。

清代为了防范汉人,根本不征兵,一直采用募兵制。军队数量很少,且条块分割严重。

人口和资源结构的确是国防动员能力的大问题。财政效率尤其关键。战国时是以职业经理为主的(士),人才带动制度建设,所以财政效率极高,以秦国为首。

新中国成立之初财政效率也很高,一个农业国养600万军队,在朝鲜和美帝打,同时搞国内建设,也坚持下来了。所以当时刘青山贪污约1.8亿旧币(约1.8万元),张子善1.9亿旧币(1.9万人民币)就要枪毙。其实直到80年代初期,贪污还是很丑陋很遭社会鄙视污点很重的罪行。现在贪污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了。

通宝推:SleepingBeauty,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