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传统医学中的”阴气“、”阳气“到底是什么 -- 弦音醉舸

共:💬83 🌺22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九)

21.《营卫五十周》: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伯高答曰:岁有十二月,月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面有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卯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a),昂至尾为阴(a),阳(a)主昼,阴(a)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b)二十五周,夜行于阴(b)二十五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b)气尽,阳(b)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

==>a.此处阴阳都是历法之阴阳;b.阳指体表,阴指体内,即卫气白天行于体表二十五周,夜间行于体内二十五周。这个以清晨为界限。

22.《诊候之一》:黄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对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a),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而喘数者为阳(a),主夏,以日中死。

==>a.这里的阴阳是指脉象的两端:阴为“沉细弦绝”;阳为“盛躁喘数”。

23.《人迎脉口诊》: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a)定矣。阴(a)者主藏,阳(a)者主府,阳(b)受气于四末,阴(b)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a),五藏为阴,六府为阳,传之后代,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a)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俱来也......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a),音气并章,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身中......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a.这里的阴阳原文中很明确:阴为藏,阳为腑。“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也是在说治疗的目标就是调节脏腑的平衡。b.阴阳的含义较难确认。如果将“四末”理解为体表,那么“阳(b)受气于四末,阴(b)受气于五脏。”便是阳主表,阴主里之意;如果将四末理解为纯粹的四肢,那么,阳(腑)受气于四末,藏受气于五脏,语义不通;或者手足三阳经脉受气于四肢,手足三阴经脉受气于五脏,也不符合经义;如果说体内有一种“阳气”,它来自于四末,有一种“阴气”,它来自五脏,貌似能说通,这也正是后世选择的解读途径。但这个出现在《人迎脉口诊》这段文字中,与文章毫无关联,不知如何解释!我的意见,索性把它当作衍文(后世的注解误入正文),去掉后对原问内容丝毫无损。

24.《色脉诊》:黄帝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恒病。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生机.......易,重阳(a)死,重阴(a)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阴阳反他,揆度事也。

==>a.原文称揆度为“度病之浅深”,那么“重阳”“重阴”之论,是针对表里而论无疑。重阳即“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利,阳脉不利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重阴即“阴脉不利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阴气盛矣”

。“阴阳反他”即表里相格的“关格”症。

25.《五藏脉诊》:(脉)诸浮而躁者皆在阳(a),则为热,其右躁者在左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a),则为骨痛。......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a)有余也,滑者阴气(a)有余也。阳气有余则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这段文字中的阴阳是体表和体内。“阳气有余”是指体表之气有余,“阴气有余”是指体内之气有余。人迎脉口诊病的区别也正在此:人迎主体表之病,脉口主内生之病。

26.《知要道》:黄帝曰:窘乎哉!照照之明,不可蔽也。其不可蔽者,不失阴阳(a)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不失其形也。......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密室,弗敢使泄。

==>a.由文中“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便可知这里的阴阳是体表和体内的区别,“不失阴阳”者,也可理解为擅用人迎脉口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