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缁衣 -- 重耳

共:💬29 🌺10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郑风 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风吹叶落,君倡臣和。这首诗真扯不到男女关系上去,《诗经集传》太过敏了。如果把这首诗放到郑昭公时候,昭公即位以后,一直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大夫能够轻易废掉他,轻易杀掉他,因此《毛诗》说的倒是挺贴切,“《萚兮》,刺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应该是君唱臣和而没有做到,所以说“刺”。

从轩辕黄帝到清末,万把年的时间里,君主的权力越来越大。可是君权大归大,具体到某个人,并不是当上了君主就自动拥有了君权的。宗室、后妃、外戚、权臣、藩镇、甚至宦官,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一旦君主威信不立,谁都可能扑上来叼一块肉走。前清的高宗纯皇帝,最顺理成章当上皇帝的吧,他爷爷为了让他当皇帝,特意传位给他爸爸的。可是高宗登基好几个月,大臣没一个拿他当回事儿的。非等到有高人给高宗出主意,找茬把都统李禧和尚书高起杀了,这才算立了威,说话才有人听。

三皇以前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事大家商量着做。到了三皇时候,官天下。五帝时候就家天下了。到明清,皇权发展到顶,皇帝可以随便打人屁股。这是自然发展出来的,肯定是进步。吕思勉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他引用《韩非子》,“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 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

这两段故事充分说明了,有大事找很多人商量,没用。吕思勉先生说,众人议事,“不能公之为患,苟人人本其大公至正之心以议事,未有合多数而成众愚者也。”嘿嘿,愿望挺好,一点实际意义也没有。

明清发展到顶了怎么样了呢,哗啦啦摧枯拉朽,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清亡以后有人觉得西欧美国挺好的。翻翻书看看,中国近万年最糟糕的时候可能是南北朝吧,军队扛着死人作军粮,“汉儿学会胡儿语,翻向城头骂汉人”。美英法国现在的文明,也翻书研究一下,哈哈比南北朝野蛮原始何止一万年。我这可不是三家村口的老学究,戴着玳瑁眼镜哀叹人心不古。清亡了,觉得欧美好了,这也是自然发展的,也是进步。再进步个两万来年,就又进步到“我大清”那个样了。两万年不久,不用争朝夕。不信?谁跟我打这个赌?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