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杂谈―从1640年英国革命1789年法国革命看物质与意识 -- napolen
从1640年英国革命1789年法国革命看物质与意识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资产阶级革命,它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大国,揭开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序幕。而1789年法国大革命则将这股资本主义浪潮推向顶峰、推向整个欧洲。这两次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也成为了历史研究的焦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p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探求历史的真谛应当从社会存在中着眼。然而许多西方学者却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出发,将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解释成为宗教革命?p新教伦理的体现?p绝对精神的作用等等。历史的本来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番。
革命的起因与目的
研究到英法两国革命的起因时,我们会惊诧的发现它们竟是如此的相似:
1625年6月,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二位国王--查理一世刚登位不到3个月,便匆匆召开了解散已久的议会,而他对议会的第一个要求就是钱--西班牙战争的军费、王室的开销……他在十几年间对一届又一届议会不断的提出这个要求,然而始终没有被满足,直到一次比一次强硬的议会最终领导起革命为止。
1789年5月1日,由于十六亿四千六百万里弗的公债和每年一亿四千万的财政赤字无法解决,法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了三级会议。仅仅不到两个半月之后,7月14日,巴黎人民就在三级会议的领导下攻占了巴士底狱。
从上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无法克服的财政危机迫使封建君主召开议会,向新兴的资产阶级要钱,而议会的召开则最终导致革命的爆发,埋葬封建王朝。
隐藏在这貌似简单的规律后面的,实际上是数百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p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对比的决定性变化。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殖民运动的兴起,海上贸易蓬勃发展,加上圈地运动的展开,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利润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封建地租。封建贵族们一方面收入减少,一方面还要维持奢侈的生活、支付日益增长的军费和其他开销,入不敷出,只得或是借债,或是出售田产。日积月累之下,欧洲传统的封建制度?p领主--陪臣关系渐渐瓦解了。整个社会力量对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英国最大地主的王室,一度曾直接拥有全国1/5的地产,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可以用自己的收入来应付财政开支,这样一来就不必听命于任何人。但到了都铎王朝中后期,王室就渐渐开始入不敷出,于是只有考出售土地维持。在长期损耗之下,到17世纪初,国王常规的收入每年不过20万镑,加上20万镑左右的吨税与磅税,应付每年50~60万镑的日常支出尚且捉襟见肘,更不用提动辄上百万镑的军费了。无耐之下,王室只得求助他人。可是,此时其它封建贵族们的日子也不比王室好过。他们的力量早已无法与新兴的资产阶级相提并论。传说革命前夕下院的议员论及上院时曾说:"我们可以用三倍的价格把他们买过来!"1640年9月7日,查理一世在约克召开全国贵族大会,试图在这里得到他在议会里没能得到的东西。然而会议还未召开,最显贵的12个贵族就送来了联名信,表示国王陛下所需要的款项除了资产阶级控制的议会之外在哪里也得不到。
正是因为经济地位的变化,国王们才不得不求助于"每一个都傲慢的像国王一样"的资产阶级议员们,而议员们才敢于一次又一次顶撞国王,要求自己的权利。查理一世曾经3次解散议会,但每一次新召集的议会都比上次更加硬。路易十六以极大的"仁慈"召集了三级会议,可第三等级的代表们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必须拥有相当于贵族和僧侣等级总合的代表名额,而且表决要按人数而不是按等级。这一与"他们两相走近,真诚地希望能够团结"的表象如此矛盾的情况曾经让许多西方学者百思不得其解,其实答案很简单,资产阶级议员已经清楚了两方力量的对比,他们知道只有自己才是国家经济的真正统治者。
设若按照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看法,只消国王不召开议会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其实,国王们才不想召开议会呢。然而社会经济的客观现实决定了他们非召开议会不可,而同样是这个现实决定了议会召开的结果。由此可见,英法革命爆发的真正原因是资产阶级控制了经济命脉,而地主阶级依然掌握着政权。上层建筑不能适合于经济基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就迫使资产阶级发起革命以改变这一状况。尽管他们可能自己都不明白这一点,但时代的潮流却在迫使他们前进。拿著名学者黄仁宇的话来说就是:"上层人物尚在争辩如何对付这问题(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下层组织早已脱颖而出,其发展超出当事人之历史经验,才有内战之爆发"
革命爆发主要是社会存在发挥的作用。那么,革命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革命真的只是在追求宗教自由和"自由、平等、博爱"吗?
我们先看看英国。从表面上来看,英国革命与清教徒反对宗教压迫、反对英国国教统治的斗争是密不可分的。就连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自己也接受了革命起于宗教问题的说法。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来研究一下议会对国王究竟提出了哪些要求。1625年6月第一次议会的要求是检查政府各部院,检查外交、内政、宗教等各方面问题,要求改革皇家海军,为商业提供充分的保护。1628年3月的第二次议会则递交了"民权请愿书",要求重申大宪章?p限制君权的滥用?p接管吨税与磅税的征收权。1640年4月的第三次议会虽然开会仅三周,但也坚决要求解决民间疾苦,宣布国王所征船捐为非法。1640年11月召开的长期议会一召开就要求解决专卖、船捐、滥捕、主教制、非常法庭等一系列问题。革命爆发后议会先后向国王提出的议和条件则有:册封贵族?p任命官员由议会决定,由长老会取代主教制,陆海军和民团的指挥权交给议会,给独立派以宗教自由等。
上面各点,除了要求宗教自由?p取消主教制之外,全部是彻头彻尾的物质要求。而即使是那些看起来仿佛是宗教上的要求实际上也有着物质利益的背景。
其实英国早已进行了宗教改革,废止了天主教的统治,改以新教为国教。因而那些清教徒的反抗并不是像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或是古代宗教争论那样对于一些教义进行争论,他们的矛头所向是很清楚的--主教制。而主教制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查理一世说得很好,"平时治理国家不在刀剑,而在讲道坛"。也就是说,主教制实际上是封建制度的一种统治工具。而反对主教制 的所谓"宗教革命"实际上也还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一部分。
英国如此,法国又如何呢?著名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真的是指引法国大革命的绝对精神吗?
我们只要看看法国大革命时期所制订的几部宪法在公民投票中的支持度就可以了。雅各宾派当政时期所制定的1793年宪法确立了纯粹的群众政权,它不仅承认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源泉,而且将一切权力交给人民。这部最符合"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宪法获得了180万票。而在拿破仑专制之下,限制人民的自由,将权力交给大资产阶级的共和八年宪法却获得了301万票。而更离奇的是,唯一受到普遍拥护的竟是维持君主立宪,仅给人民初级选举权,权力属于资产阶级的1791年宪法。
这样一看,问题的本质就非常清楚了。指引革命的,根本是不什么新教伦理?p绝对精神或者其它什么社会意识,而是社会存在,是物质利益。唯心主义历史观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社会历史的表象,看到活跃在历史舞台前面的领袖们的意志?p思想和动机,
而忽视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忽视了广大群众的实践。其实那些"英雄"们自己也不过是历史大潮中的一颗小小棋子,他们的思想?p意识无不扎根于社会。顺应历史潮流的人,才能成功,逆历史大潮而动必将失败。于是在表面上看来成功的"英雄"们的思想与历史潮流一致,殊不知是他们在顺应潮流,而不是潮流在顺应他们。
革命的进程与胜利原因
革命一经展开,对立双方的阶级属性及其所代表的生产方式就一清二楚了。从阶级上来看,贵族与僧侣(在英国则为主教)基本上是王权的捍卫者,资产阶级和工农群众的大部分则投向了另一个阵营。从地域上来看,英国较富庶?p工商业发达的东方、中部、东南各部
支持议会,经济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的伦敦市一开始就成为了议会派的大本营。支持国王的北部、西部、西南各郡则是英国的贫困地区,"田产分化较少,工业也欠活跃"。法国也有类似的情况,革命的爆发地与中心在全国的经济中心--巴黎,最闭塞,贫困,基本还保持着旧封建状态的旺代地区成为了保王党人叛乱的发源地。事实又一次证实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捎毁"。英法革命也是如此。英国革命之初,由于王军主力是精于骑术的贵族,在战争初期颇占优势,但最终仍不免覆灭,其奥秘何在呢?答案还是得从双方的物质力量对比中找。
1642年,查理一世出逃到约克组建王军时"既无金钱,又无军器火药,连军粮也没有",所需费用全靠王后在荷兰出卖一些王室珍宝提供。国王曾号召贵族捐款,但应者寥寥,以至于保王党人"唯一剩下的聊以自慰的消遣方法,就是嘲笑这些一毛不拔的朋友"。
而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议会方面仅仅一个月之内,就由伦敦市提供了20万镑的军费,这笔钱是查理一世要求了几年都没有到手的。与此同时,在议会进行大借款的号召下,无数钱财和金银器皿川流不息的送入了议会的金库。
正是经济实力的巨大悬殊,使得王军有损无补,议会军的补充却源源不断。每一次失败之后,议会军都能很快重整旗鼓。而王军在纳西比一败,虽然仅损失了5000人,却从此一蹶不振,迅速走向灭亡。
法国革命则是另外一个例子。革命初期,当斗争范围仅限于国内的时候,共和国迅速击败了保王党的军队,这是法国国内各阶级实力对比的结果。但是,在全欧洲的范围来看情况却恰恰相反。因此,当法国资产阶级试图将革命的烈火引向欧洲的时候,即使是拿破仑那样的军事天才,也摆脱不了在数倍于已的反法联军面前失败的命运。
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反复的重申着一点,决定斗争胜负的,除了物质还是物质。
精神力量的作用
虽然我们在前面反复的强调了物质是基础、存在决定意识,但是精神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影响也是决不可轻视的,在特定条件下它甚至可能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支持着英国的清教徒们反对国王的,是新教的伦理,它使人们坚信良心的自由,与上帝的联系不应受到不论是主教、国王还是其它什么人的干涉;是大宪章,它使人们敢于去追寻君权的起源、性质,"这些权力在古代的限度,新近是怎样掠夺他人权利的,其合法性的来源……"等等。
正是首先在思想上敢于怀疑甚至反对君权,才使得人们敢于起来对抗君权,推翻君权,而且在推翻君权之后建立起了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是一个新的封建王朝。
而法国革命的精神支柱一方面来自启蒙运动,法国历史学家米涅指出"共和八年以前的一切宪法都源于《社会契约论》",另一方面则是英吉利海峡对岸和大西洋对岸的光辉榜样。应该说,这两个思想武器比英国人的更强,在英国人看来王冠毕竟是神圣的,王权还是要的,不过应该加以约束,而法国人却一开始就看破了王冠的虚伪,进而很快就发展到从根本上推翻王权。
思想武器的不同,造成了革命进程的不同。虽然革命前法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如当年的英国,但是由于法国人民有着更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使得法国革命比英国革命更迅速,更激烈也更彻底。
从召开议会到革命爆发,英国花了23个月,法国花了2个半月。从革命爆发到处决国王?p成立共和国,英国花了7年,法国花了3年。几乎整个内战时期,英国议会军都显得有些犹犹豫豫,他们只不过是想"回到法定的秩序,重新享受古代的自由"。以至于开始时议会军的口号竟是"是为国王为议会而战"。直到1645年3月,纳西比战役前的危急时刻,下院才在给将领的委任令上删去了"要保障国王的人身安全"的话。但法国就要干脆得多,革命爆发后仅一年,君主立宪制的宪法就制定了出来,第二年群众们就高喊着"向路易?卡佩复仇"的口号冲向王宫,第三年路易十六就上了断头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相近的物质基础,在不同的思想意识的引导下,就可能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在一定的情况,思想武器可以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催化剂--虽然本身不参加反应,但没有它,反应却无法进行,或是缓慢得观察不出来。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中国。以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我们无法想像天子会因为没有钱花而去求资产阶级--假设中国有资产阶级而且掌握了经济命脉--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抄家不就完了吗?就像朱元璋对待沈万三那样。同样无法想像的是在封建时代的中国会有那么一批人去质疑皇帝权威来源,更不用提试图去限制了。虽然这一切仅仅是假设,可是中国的物质文明曾经长期远在欧洲之上但始终没有发生社会历史的革命性变革,而在近代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影响的短短百年之间竟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一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精神因素在其间扮演着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角色。
总的来说,从1640年英国革命和1789年法国革命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p性质和形态。从而其变化与发展也就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决定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随着生产力的进步?p生产方式的变化,封建制度不再适应生产方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然被适应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但与此同时,革命会何时发生?p怎样发生?p怎样进行……等具体情况则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的社会意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革命的具体形态。总的来说: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存在?p是物质条件?p是生产力水平,但同时社会意识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其具体形态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决不可以忽视的。
主要参考书目:
"1640年英国革命史" 【法】F.基佐 商务印书馆
"法国革命史" 【法】米涅
商务印书馆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美】黄仁宇 三联书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杂谈―从1640年英国革命1789年法国革命看物质与意识
很精彩啊 aokrayd 字40 2005-03-16 11:10:55
确实没有关系,只是我写的不同杂文而已 napolen 字0 2005-03-16 20:40:11
好啊 好啊 aqu 字54 2005-05-26 15:17:16
【原创】桓温要的是什么样的北伐 2 napolen 字1868 2005-03-14 17:53:44
【原创】守江必守淮 4 napolen 字1876 2005-03-13 19:24:38
【原创】闲谈太平天国――天京事件 4 napolen 字6815 2005-03-13 19:23:28
【原创】闲谈太平天国――奇妙的上帝大家庭 4 napolen 字1379 2005-03-13 19: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