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二次货币战争 (1)英镑”原来叫“英磅”? -- 水管子
6.劣币与良币,谁驱逐谁?
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格雷欣爵士(Sir Thomas Gresham,英国伊莉莎白女王一世的顾问)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人们称之为格雷欣法则,也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这条规律被本本本义者教条地奉为金科玉律,事实真的完全是这样吗?
的确,格雷欣法则有时是对的,劣币会驱逐良币。例如,美国在1792年实行复本位制,当时法定金银铸造比价是15∶1,但在1795-1833年的39年里,国际市场上金与银的实际价值对比是15.6∶1,法国在1803年实行复本位制时规定的铸造比价为15.5∶1。黄金的实际价值较高,是“良币”,而银币实际价值较低是“劣币”。最终劣币驱逐了良币,白银从国外(包括法国)大量流入美国,而黄金则从美国大量输往外国(包括法国),美国成了事实上的单银本位制国家。
但是,也有完全相反的情况。例如我们在第一次货币战争中提到的,明朝中期的白银与宝钞。相比较而言,白银的实际价值较高,是良币,明钞的实际价值较低,是劣币。按照格雷欣法则,应该是劣币驱逐良币,即宝钞驱逐白银,但事实恰恰相反,最终是白银完全取代了宝钞,实现了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化与本位化。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认为,格雷欣法则只是观察到了一部分而并非全部的货币驱逐现象,忽略了货币驱逐中的一些重要先决条件,所以当条件发生改变时,格雷欣法则就不再适用。
事实上,市场上同时流通劣币与良币时,良币的数量是否多到足够满足社会的使用这一条件极其重要。当良币数量不足时,人们将把良币进行收藏、熔化或者输出国外以获取利益,尽可能使用劣币,从而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但是当良币数量足够时,人们就完全没有必要收藏、熔化或者将其运往国外,因为那花费成本,而此时的劣币因为价值较低则会被人们拒绝接受,最终表现为良币驱逐劣币。中国建立银本位制和欧洲建立金本位制的过程正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表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不需要融资的国家,前提是,这个国家得资源丰厚,还得有外援 tojinge 字15 2011-06-13 18:54:14
🙂Cipher高见,花! 水管子 字0 2011-06-13 18:44:24
🙂有趣,但论证似乎还是薄弱? 使用尽量中文 字118 2011-06-12 14:01:57
🙂【原创】第二次货币战争 6.劣币与良币,谁驱逐谁?
🙂【原创】第二次货币战争 5.金银套购,英国成为金融霸主 22 水管子 字1566 2011-06-09 19:27:16
🙂【原创】第二次货币战争 4.牛顿奠定金本位制? 23 水管子 字4941 2011-06-09 19:26:13
🙂maybe a typo? 晴空一鹤 字99 2011-06-14 19:53:04
🙂原文中的“1669年”系“1699年”之误 水管子 字98 2011-06-14 2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