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维也纳到布拉格 0.引子 -- 沐桩子
布拉格是卡夫卡和昆德拉的家乡。也许是我走的还太少,在布拉格的几天中并没有看见什么昆德拉的印迹。但城里卡夫卡的印迹的确比比皆是,特别是在著名的犹太区附近。大学时期还是浏览过两三种卡夫卡作品的,但惭愧得很,当我搜肠刮肚地回忆卡夫卡时,却只有可怜的一句话,“当那谁谁从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虫子”,如此而已。不能不坦率地承认自己其实只是个伪文艺中年。转念一想,也许以后可以取个马甲叫做“魏文钟”,望之宛如曹孟德一辈的人。
卡夫卡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辞世在维也纳。与莫扎特,舒伯特,席勒相似的是,卡夫卡也是个早逝的天才,去世时年仅40岁。他的三个妹妹都在二战时死于纳粹集中营。
卡夫卡大街拐角处的作家浮雕像。这很符合我脑海中卡夫卡应有的样子,瘦削,深凹的眼眶,极度敏感,忧郁,狂热。
路过位于犹太区的卡夫卡咖啡馆,短暂逗留。很简朴平实的设计装潢。墙上有卡夫卡有关的一些照片和关于作家生平的一些简单介绍。
伏尔塔瓦河畔的卡夫卡博物馆。时间不多了,未能进去瞻仰。
犹太区位于布拉格的老城区,如很多欧洲古老城市,犹太人只允许在城市特定的区域内居住,又称“ghetto”(隔都)。拿破仑征服欧洲其他国家时,解除了许多城市的犹太人必居犹太区的法律。在捷克,185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Joseph二世亦颁布法令允许犹太人移居犹太区外,布拉格的犹太区亦改名为“约瑟夫城Josefov”。现在犹太区开放的是以前六座老犹太教堂组成的“犹太博物馆”。最震撼的一处博物馆里一楼几乎一无所有,但是白墙上用黑色和红色的字体整齐密密麻麻地记录了纳粹时期在集中营里被害的犹太居民的名字和生卒年份。简单、朴素,却强大、直指人心。不能不钦佩欧洲国家对这场灾难反思的深刻和细致,以及“人本主义”-对个人的尊重和关怀。同样在上世纪经历那么多次的浩劫,好像我们说的都是一个大概的约数,如死亡多少多少万人,印象中却没有官方出面如此系统地对个人的记录和缅怀。
博物馆里都是禁止摄影,因此照片欠奉。
犹太区内印象最深刻的是犹太公墓。虽然去之前也见过一些照片,但走进去还是被惊呆。不大的一个区域内层层叠叠的墓碑,压抑,怪诞。读墙上的介绍,得知形成这样风貌的原因也简单 - 没地方了! 再当一次抄书匠,摘一段维基百科:
“老犹太公墓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昔日的犹太区约瑟夫城。自15世纪初开始使用(保存最古老的墓碑为1439年),直至1787年。墓碑的数量和埋葬在那里的人数无法确定,因为有好几层墓葬。但是,据估计,目前发现大约有12,000个墓碑,可能有多达10万人的墓葬。埋葬在老犹太公墓最重要的人物是耶胡达·本·比撒列(拉比·勒夫,卒于1609年)、莫迪凯·梅塞尔(卒于1601),大卫·甘斯(卒于1613年)和大卫·奥本海姆(卒于1736年)。根据犹太人的风俗,不得破坏犹太人墓地,特别是不允许搬走墓碑。这意味着当墓地用尽空间时,购买空余的土地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在已有的墓穴里分多层安葬,旧的墓碑取出后再放在新墓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墓地的墓碑会安放得如此紧密。这导致坟墓有12层的墓地。”
=====================================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从维也纳到布拉格 0.引子 54 沐桩子 字818 2011-05-26 04:54:33
🙂【原创】12. 布拉格:卡夫卡和犹太区
🙂【原创】11. 布拉格:黑白时分 8 沐桩子 字1025 2011-06-09 03:39:20
🙂布拉格城堡里面有个Lobkowicz Palace 2 Parsifa 字192 2011-06-11 16:26:56
🙂这艺术修养,这摄影技巧 1 GPRS 字8 2011-06-08 10:36:19
😁呵呵,谢兄捧场! 沐桩子 字0 2011-06-09 03:32:29
🙂【原创】10. 布拉格:蹓跶在街头 25 沐桩子 字3918 2011-06-06 21:09:29
🙂八月份要去 1 九九 字16 2011-06-09 20: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