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帝国的精英:英军元帅亚历山大小传 -- 顾剑
如果单就军事指挥艺术而言,个人认为亚历山大元帅即便在二战英军将领中,也还算不上独占鳌头。我更推崇斯利姆。但称亚历山大为英帝国的精华,却一点也不过分。他出身贵族,毕业于哈罗公学,然后从军,从排长到战区最高司令,担任过每一级别指挥职务的正职,即便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和平年代,还参与过三场战争,其作战经验之丰富,在各主要交战国的所有将领中,恐怕都无出其右者。(也许只除了象当年我们中国这样连年战乱的国家,正不知该赞呢还是该叹) 。
1。从早年到一次大战
哈罗德-亚历山大,1892年生于伦敦。大概不少战史爱好者知道他家是世代爱尔兰贵族,其实从渊源来说,亚历山大的家族来自苏格兰,是斯特林伯爵Stirling的一支,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世代移居爱尔兰,所以是北爱尔兰亲英的家族,当时是平民。家族真正发达,是1772年詹姆斯-亚历山大加入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东方发了财,回到北爱尔兰建起卡尔顿城堡Caledon,并且从政。1801年詹姆斯-亚历山大受封为伯爵,进入爱尔兰上议院。亚历山大元帅的父亲,是第4代卡尔顿伯爵,母亲是诺伯利Norbury伯爵的女儿。哈罗德在兄弟4人中排行第3。按照古来欧洲贵族的通常习惯,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他的儿子,一般都以从军或者作教士为职业。哈罗德-亚历山大也不例外,1898年6岁时他的父亲去世,1906年他14岁上哈罗公学。懂英国近现代史的都知道,英国上流社会的精英教育,大学要么牛津,要么剑桥,中学呢,也是两所,要么哈罗公学,要么伊顿公学。1911年亚历山大从哈罗毕业进桑赫斯特军校。桑赫斯特在英国的地位,相当于西点之于美国。亚历山大那一届不到一年就毕业了。在这两所学校里,他的功课都是一般般,但是擅长体育运动,而且跟巴顿在西点一样,都是与军事有关的功课(象骑术,枪术,队列)特别好,语言,法律,历史这些文化课一塌糊涂。最终从桑赫斯特毕业的时候,172人中排名第87。1911年亚历山大加入军队,他挑选的团,理所当然地是精锐的英国近卫军,而且是近卫军中新成立的爱尔兰近卫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亚历山大获得中尉军衔,随爱尔兰近卫军团第一批赴欧洲大陆参战。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世纪初英国陆军的情况,因为亚历山大是在这个背景下接受军事教育的。20世纪初是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代刚过去不久,英国人傲慢,自信,有进取精神,并且野心勃勃。英国陆军则奉行精兵主义,当时的英国陆军素质,应该是全世界最精锐的,他们自信自满,技术过硬,并以从军为荣。可能大家一般的印象,总认为当时英国海军天下第一,而德国的陆军是素质最高的,其实单就士兵素质而言,德国陆军还真的不如英国。别的不说,英国是欧洲列强中唯一实行完全志愿兵制不搞征兵的国家,是完全的职业化军队,他们人数没有法国德国那么多,但是训练和技术出色,而且比法国德国更有作战经验:从19世纪后期的克里米亚战争,印度大起义,到世纪末的布尔战争,镇压马赫迪起义,虽然大家看史书总强调英军遭受这样那样的失败,但是最终这些战争还都是以英国人胜利告终。这段时间,法国和德国都是无仗可打,美国内战后保留的那支小型军队,则忙于在边疆欺侮印第安部落。当时英国普通士兵和军官的自豪和尚武精神,也反映了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风貌,这一点,大家看去年的“四片羽毛”那个电影就能看出来。但是这些战争,都是小型的殖民战争,它锻炼的是英军小规模的战术经验和素质。在大兵团作战艺术方面,英军跟德国的差距就出来了:德国从毛奇时代就建立了先进完善的总参谋部制度体系,而英军的总参谋部在亚历山大从军的1911年才建立起不长的时间,而且没有大兵团指挥的完整理论和经验可言。
1914年大战爆发的时候,英军的优势和弱点都很鲜明。亚历山大的爱尔兰近卫军团1营,是1000人的齐装满员部队,渡过海峡时英军中典型的情绪,不是紧张不安,而是兴高采烈,就象去参加一场板球比赛一样,最大的担心,是生怕到欧洲大陆之前,战争就会结束,自己捞不到仗打,错过立功扬名的机会。他们深信,战争很快就会结束。
一次大战爆发于1914年8月,英国向大陆派出的远征军,最初是1个集团军规模,总司令弗伦奇爵士(French,很恰当的名字) ,下辖黑格将军的第1军 ,格里尔森的第2军(James Grierson,后来是史密斯-多林将军接任Smith-Dorrien) ,和艾伦比的独立骑兵师(Allenby,一战后期的英军名将,耶路撒冷的征服者) 。亚历山大的营隶属于第1军2师第4近卫旅。英军在法国勒芒Le Mons附近展开,掩护法军最左翼的Lanrezac将军的第5集团军,1军在左2军在右,所面对的,正是德国克鲁克Kluck的第1集团军,施利芬计划中最关键的“强大右翼迂回,袖拂海峡”中的右翼尖端部分。英军初次与德军交战,德军的人海特别密集,英军则经验丰富,早已在过往的战争中学会避免这种徒增伤亡的做法,而且英军步兵素质优越,临战沉着,轻武器火力精准。但是英军的炮兵比德军差得远,伤亡大量来自德军的野战炮火。英军虽然经过几次防御战逐步后撤,但是很大程度上是跟友邻法军阵线保持一致,而且撤退秩序不乱,并不落下风。退过马恩河以后,向德国第1集团军暴露的右翼发动反击。这就是马恩河战役。1914年10月,德军又开始进攻。在第一次伊普雷Ypres战役期间,亚历山大晋升连长,获得上尉军衔,在这次战役中大腿和胳膊被炮弹炸伤,回国修养。1915年秋天回到前线。后来又在爱尔兰近卫军旅当中,晋升营长,每次晋升都是因为作战勇敢表现突出,而他周围当初一起参战的职业军人,也越来越少了,大量被征召的新兵被补充进来。在一次大战的4年中,亚历山大除了在英国养伤的几个月,从来都是出入于前线枪林弹雨,根本没有在司令部当参谋的经历。在二战的著名将领当中,这样的一战履历也是极罕见的。这几年有几次战役可能对他日后担任高级指挥有所启示:一次是1915年9月的英军卢斯Loos攻势,当时他所在的近卫师属於英国远征军总预备队第6军(Haking将军) ,当攻势发展到高潮投入总预备队时,英军高级参谋部的无能马上表现出来:接近前线的道理一片混乱,交通堵塞,花了2天时间才从集结地点到达前线,结果错过战机,预备队未能突破德军第2道防线。1916年黑格接任远征军总司令以后,为减轻法军在凡尔登的压力发动索姆河战役,亚历山大所在的近卫师又是预备队,这次投入的时机又晚半拍,还是未能突破德军后续防线。这些亲身经历教会亚历山大:第一要注意预备队投入时,控制自己战线后方的秩序,第二是冬季泥泞季节不宜作战。这些教训,二战他在地中海战场注意得很好。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与德国媾和,德国抽调东线主力,在美军主力投入西线之前,发动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迈克尔行动” ,企图一举奠定胜局 。此时已是近卫军营长的亚历山大作为预备队调上前线,填补防线空白。这是近卫军战史上最惨的一战,近卫旅边打边退,旅长眼睛被毒气暂时熏瞎,27岁的亚历山大代理旅长,旅下面三个营,其中爱尔兰近卫营打到每连只剩40人,而第3寒溪近卫营和第4掷弹兵近卫营伤亡到不得不合并建制。但是最后英军还是挺住了,“迈克尔行动”没有达成一举定乾坤的目的。爱尔兰近卫团的一战团史,是出自英国大诗人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基普林的手笔,因为基普林的儿子也在这个团阵亡。在团史中,基普林不止一次单独提到亚历山大的武勇。亚历山大从1914年的排长,四年的时间因功升到营长并短时间代理旅长,也算战争的幸运儿了。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帝国的精英:英军元帅亚历山大小传
😄好像因为大家都没上来,居然可以坐到顾剑兄精品贴的沙发。 配合配合 字0 2005-03-20 20:41:34
😁“沙发”的来历 MacArthur 字92 2005-03-20 20:47:04
闹闹闹,沙发的来源不只那一个说法地 配合配合 字15 2005-03-20 20:49:34
有道理 吴健 字32 2005-03-20 20:51:13
不闹拉,要不辜负顾剑兄大作了。 配合配合 字0 2005-03-20 20:57:15
对顾剑兄的大作我可是战战兢兢,声不敢出啊。 吴健 字36 2005-03-20 20:44:24
哈哈,原来是这个原因,让无知小子占便宜了。 配合配合 字0 2005-03-20 20: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