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非疯勿扰 -- 淮夷

共:💬52 🌺8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非疯勿扰 2

当人们依照山川河流制作地图或者沙盘时,难免要对实物进行抽象化,加入先决条件,如等高线、比例尺等。而考察不到的深沟急流,制作沙盘的木屑、胶泥材质所限,总是使得映射到另一个层面的模型无法尽显真实。这时候聪明的做法是详加考察,尽可能仔细地加以标注,可是有的沙盘制造师却去责怪山川长歪了。我觉得某些经济学家在做这样的事。

Dan Ariely 本人并不是这样的“理性经济人-原教旨主义者”,他承认“非理性”是常态且合理的,用“发疯”来形容,不过是语出惊人,让书好卖而已。但他简单地将“非理性地(投资)决策”展现出来,以“诱饵效应”心理活动来解释,我觉得粗陋。

至少可以有两个扩展:

首先,人们的购买行为,不仅仅是购买商品,同时也在购买安全感,荣誉感,社会地位的提升,是诸多收获的综合利益最大化,而且是基于购买者本身现实情况定制的利益最大化行为。经济行为上的愚蠢,换得了某时刻心情上的爽,这个小窍门,不需要top10 商学院的MBA课程,每一个广告人、推销员的上岗培训都会学到。

更有意思的是,我很可惜Dan没有在这上面加以发挥,是决策者自身对成为“理性经济人”的反动。所谓的经济人,即supposed 会基于个体总资产数额做决策的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得不进入这样的角色,日常生活精打细算,聚沙成塔。可谁告诉你说,我去买条巧克力,也要在脑子里面过一遍银行账户?不,我不想多想我那可怜的银行账户数字,我拒绝考虑,甚至,我找寻可以拒绝考虑的机会。对于财务上没有获得绝对自由的个体而言,他/她会有被动和主动的心态去不成为“理性经济人”。恰恰是这种冲动,使得他/她进入简单判断也就是所谓“心理锚定”的scenario,在其中,处于强烈信息不对称的(购买者)一方,实际上被预设了两个前提:“必须买”,“不从外界寻求其他信息来帮助决策”。

我把这种情况称作消费者/投资者的“自我疯狂化”。当然,其中夹杂了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说自我美化,投机心理,最大的成分还是:“不想”(不进行经济理性的思考)。

禅宗有故事说:樵夫落崖,攀藤于壁,上有猛虎,下见长蛇,有鼠唧唧,啮藤近断,忽然身畔,红果如玉,其颜烁烁,其质彬彬,艰难以口就之,此味天下无双。这个樵夫,就是个“自我疯狂化”的消费者,他不是理性地驱虎杀蛇,攀援而下,那个比较难,而是做了简单判断,吃了果子。如我上面所说,樵夫是真实的山川河流,经济学系统里的“经纪人”是沙盘上的一堆泥,当两者对不上时,山川河流没错,是泥错了。

从樵夫的故事,我们甚至可以得到第三个扩展,即处于财务弱势的消费者,会更主动地“自我疯狂化”,进入非理性判断的场景。这需要一些更用心的实验设计来证明,比如说丑女应该更容易在布莱特彼特和克鲁尼的实验中做出倾向设计者导向的决定,因为她潜意识里更倾向于得到这个机会;非常富裕的家庭,反而不容易去买纸版加网络版的《Economist》;比较了解红酒的人,15块一瓶就是15块一瓶,喝不起贵红酒的人,更容易根据驾照尾数定价... 这些实验,Dan没有做,也许他做了没有发表,因为看上去政治不那么正确。估计他水平不够,没有想到 :)

但我有更好的例子来证明这个推论,我观察到当股市下跌通道形成时,已经有部分资产被套住的人,更倾向于在股票市场中寻找相对有利(超跌、猛烈反弹)的股票进行加买,而无视于整个大市明显的下跌趋势。而且被套住的资产比例越高,这种找便宜加买--必须买的倾向越明显。相反,下跌开始时空仓的投资者,很容易一路保持空仓/低仓直到大市反转。

通宝推:amazo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