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神童为什么不神了? -- 河蚌

共:💬65 🌺438 🌵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神童为什么不神了?

在我们的身边一直有一些孩子,似乎他们天生就是为让别的父母羡慕而生的。从来不用操心他们的学业,也从来不用管孩子用不用功(这些孩子看起来似乎也确实没怎么用功),但是他们就是学习好,而且不但学习好,别的地方也一样突出。似乎上天对他们情有独钟,将众多的IQ撒在他们身上,于是这些孩子自小就在前辈的期望中长大,每一个台阶都比别人升的早,最终甚至会成为一代名人。

这种孩子,经常会被别人称为“神童”。这个世界上一直不缺乏神童,即使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依然也经常地会看到这样的孩子,他们幼小的脑瓜里,似乎总会蹦出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智慧火花,以至于经常听到大人们开玩笑,“这孩子,该不会是没喝孟婆汤吧”。但是实际生活中,不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火花却越来越淡,最后“亦乎众矣”。

历史上最著名的神童,孔融大概算是一个,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但是知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典故的却并不多。这事是孔融十岁时的做的,显然比其让梨之时又大了很多岁,所以表现出的神童品质就更加出众,但是此时有个人却评价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聪明,大了也一定),这话显然是当着孔融面说的,于是孔融马上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想来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虽然这个故事中,让人称奇的是孔融的快速应对,但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却在以后的岁月中成为名句。小时候太聪明,长大之后并不会太好,虽然好象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却屡屡被事实所言中。“神童”最后不神了,而那些小时候很木讷的孩子,却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出他们某些曾经被忽略或者说是小时候根本表现不出来的潜质,成为新星。

先说为什么“了了”的孩子会“大未必佳”。我们知道,人的能力要分为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分为表象的和内在的。表象的能力有反应能力、语言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内在的能力有记忆力、归纳力、逻辑推理能力,小时候孩子表现的,主要还是表象的能力,比如反应能力、语言能力,而内在的能力,则主要体现在记忆力。比如两岁的孩子会背唐诗,会背小九九,那就被很多人称赞,但是到了七八岁,如果还是只会背这些东西,那这孩子?谁家的父母这么倒霉。

所以小时候让人称奇的东西,大了也就未必是奇了,而小时候不需要表现的能力,大时却又成为关键因素。 小时候能背比同龄人多的东西,只体现了记忆力的强大,这个记忆力,确实是天生的东西。而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记忆力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归纳能力和推理能力,而这两样能力的获取,都不是来自于天生,而是来自于不断的学习。小孩子到了四五岁,大家就开始训练加减法,并且出一些逻辑推理题,而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训练出来。据说,那些十几岁还重回人世的“狼孩”们,永远无法说话,也无法学会人的思维,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经过这个阶段。

人的能力是随着生活历练不断增加的,对于小孩子而言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素质,人长大了,自然也就会有的。而那些超凡的特质,如果不加训练强化,到了大时,就会“亦乎众矣”,而这其中,那些曾经的神童们还可能面对着一个新的风险,小神童们似乎都有一项共同的素质,那就是他们的反应能力。反应能力是人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那些小时表现出神童气质的孩子,往往具有比别的孩子更强的反应能力,他们能对大人的问话表现出超于常人的反应(很多所谓的”神童“实际上就是成人对反应能力和语言能力出众的孩子的一种错觉)。但是反应能力的一个副作用就是这些孩子可能不会专注于某件事情,外界的各种刺激会很容易打断他们思考的过程。

我们经常看到,自闭症患者能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超强的能力,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专注(上帝关上了他们对外观察的窗子,就自然会给他们留一个通天的门)。而在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素质也是专注,静思和冥想在任何时候都是解决难题的最佳手段。而如果这些神童们,长大后依然是有响必应,不能专注,那么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会大大减弱,反而是那些小时候反应能力不足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强大的内在素质,成为学习中的姣姣者。

除了反应能力到了大时可能会影响到学习的专注,而神童们还可能遭遇另外的挫折。实际上针对孩子的教育,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在学龄前,重点发掘的实际上孩子的记忆力、感知能力,对于那些记忆力好、反应能力出众的孩子,这一阶段所有的题目都不在话下,而到了上学之后,教育的重点变成了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很多题目是小时候根本没有见过的,需要仔细的去思考。孩子们面向新的领域,往往会用老的办法解决问题,那就是记住答案,而对于自己去思考则很不耐烦。如果不扭转这种思维模式,孩子就会在成长中出现停滞。

对于聪明的孩子而言,只要教育得当,归纳和分析能力的掌握,其实还是比那些普通的孩子要更容易,因为毕竟这些能力是以记忆力、反应能力为基础的。我们常常有一个误区,能力是锻炼出来的,但实际上锻炼出来的,只是表象的能力,而如记忆力、分析能力,则很大部分来源于天生。“天才等于99%的汗水加1%的灵感 ”,但是正是那1%的灵感造就了异乎寻常的能力,这就象我们的基因一样,人与猴的差别,还不到1%。因此对于一个聪明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通过他们的天赋去培养那些后天养成的能力。

而神童们成长中最大的危险,不是来源于他们本身的内在能力,而是来源于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力,而这则可以归结为表象能力的最后一项,就是待人接物的能力。一个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孩子,一个打小就被所有的人当作宝的人,往往意味着待人接物能力的缺失。神童们长大之后,很可能理解不到普通人的心态,变成一个唯我独尊的人。而且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他们的神奇,往往让长辈们对他们在其它方面采用一种放任的态度,所以很容易造成他们将所有的旁人都视为俗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可以看到,越有能力的人,就越是偏执,甚至到有些张狂和放纵。当然偏执并没有什么过错,特别是在技术领域,往往就需要不信邪反权威的精神,但是将此推及生活中,那就是完全错误了。也许其它人不具备你的思维能力,但每个人自有自己的长处,当你的眼中不揉任何沙子的时候,你可能就成了所有人眼中的沙子。历史上除了功成名就的天才外,还有许多怀才不遇的人,我们在感叹他们的命运之时,难道不应该去分析他们在待人方面的问题吗?

我们再来说孔融的这个故事,当一个长者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之后,这孩子立即就能接话,“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里面,就可以看出来,孔融小小年纪,已经具有了极佳的反应能力、语言能力(这种快速斗嘴能力是很多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且在内在能力上则又体现出了归纳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不论是前几种能力的超级表现,还是后几种能力的超常拥有,对于这个年龄段自我意识还比较缺乏的孩童,确实有点“智近妖”的感觉。但是,这是一个孩子该对长辈说的话吗?(十岁,已经不小了!!)

孔融家上承智圣先师的血脉,本就是出神童的世家,和他家相关的故事还有“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不过这却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故事。而这最后一个故事却真的证明了,孔融大了之后,确实称不上太佳。学识还是有的,文章也是不错的,但是进不能保境安民,退不能齐家修身,最后甚至因言获罪,终至身死族灭。而这一切后果,其实由这句”想君小时必定了了“的回应,就已经种下。对孔融的这个表现,我们只能以“智商超绝,情商低下”来评判,说白了,就是徒逞口舌之快,而他这辈子,最终也确实毁在这个嘴上。

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岐路,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可能暴殄天物。”神童“是上天赐给人间的礼物,而父母的责任,就是应该让我们眼中的”神童“一直神下去,让他们顺利的成长,并成为出众的人,以最好的培养去回报上天的恩赐。

--------------------------正文分隔线--------------------------------

附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世说新语·言语》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世说新语·言语》

元宝推荐:希宝, 通宝推:联储主席,希宝,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