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印军山地部队现状及其攻防战术特点(1) -- 忘情

共:💬26 🌺44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印军山地部队现状及其攻防战术特点(3)

忘情:【原创】印军山地部队现状及其攻防战术特点(1)

忘情:【原创】印军山地部队现状及其攻防战术特点(2)

五、印军山地防御战术特点

1、防御分“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两种防御样式,采用不相同的防御部署。阵地防御的目的,在于扼守重要地区(目标)。师、旅进行阵地防御的防御部署一般区分为第一梯队、预备队和炮兵。第一梯队通常由三分之二兵力编成,占领一线阵地,依托预先构筑的工事,抗击敌进攻,杀伤敌有生力量;预备队多由三分之一兵力编成,配置在防御纵深,用于反冲击或增强第一梯队的防御;炮兵由建制和直接支援的炮兵旅(团)编成,配置在第一梯队之后便于射击的阵地内,以火力支援一线部队作战。

机动防御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师、旅进行机动防御时,兵力区分不同于阵地防御,第一梯队兵力较小,通常由一个加强旅(营)编成,占领一线阵地,在战斗过程中以部分兵力且战且退,诱敌前进;其两翼部队占领并坚守阵地,在防御正面上有计划地形成一个可以侧击敌人的“缺口”;预备队则由主力编成,配置在防御纵深预定歼敌地区的两翼或一翼,当敌人进入预定地区时,即以强大的反冲击予以歼灭。这种部署通常具有前轻后重的特点。一线部队为歼敌创造条件,战斗重心则放在便于歼敌的地区。

2、以支撑点为基础,以地堡为骨干、形成环形防御阵地。在现代条件下,特别是在山地防御中,印军多采用支撑点配系的阵地体系,构筑比较坚固的防御工事。采用这种阵地体系,目的在于抗击敌人密集火力突击,减少人员武器的损失,制止敌人迂回包围,便于扼守要点,提高防御的稳定性。

印军防御阵地编成最大特点,在于没有第一、第二、第三阵地之分。分排(班)占领的位置称防御哨,排、连占领的地域称阵地,营占领的地域称防御地域,旅、师占领的地区称防御地段,由若干个营防御地段组成。营防御地域包括若干个连、排支撑点。

连排支撑点多构筑在林缘、山腰台地、山口等隐蔽而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的地形上。各支撑点间隔为300-500米,每个支撑点由数个地堡群组成,以堑壕和交通壕相连接。地堡群由母堡和子堡组成,堡与堡间隔5-10米。

印军战术防御各级正面和纵深为:分排(班)防御正面30-50米;排防御正面75-150米;连防御正面400-500米,纵深150-300米;营防御正面1200-1500米,纵深500-1500米;旅防御正面4-6公里,纵深10公里;山地师防御正面30公里,纵深视地形而定。由此可以看出,印军战术防御具有地堡多(每连20-50个),防御正面较窄的特点。

3、严密组织空地火力协同,注重发挥火器的杀伤作用。印军在总结以往作战教训时指出:防御作战“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作战没有足够的炮兵和空军掩护,如果空军直接参加,那将在战斗中引进一种崭新的要素”。为此,印军近年来加强了陆、空协同训练,注重组织空、地火力协同。火力杀伤要求做到:远、中、近火力结合,空、地火力结合,火力机动与兵力机动结合。航空兵在支援地面防御战斗时,主要突击炮兵射程以外的目标,如机场、纵深集结的部队、后勤补给基地等;以及炮兵射程以内的重要目标,如炮兵阵地、发起进攻的部队、指挥所等。根据印军训练的情况,在主要方向上防御的旅可能得到航空兵数十架次的支援,师可能得到航空兵一个飞行联队的支援与配合。

为充分发扬火器的杀伤作用,强调建制的火器要靠前配置。印军要求轻机枪配置在分排的阵地内,与其他分排的火器协同,在排阵地前组成火网,杀伤冲击的步兵;重机枪、轻迫击炮、火箭筒配置在连主阵地,控制主要防御方向;120毫米迫击炮在营主阵地后占领发射阵地,支援营属各连战斗,并消灭反斜面上的敌炮兵;加农炮和榴弹炮兵在二线营之后占领发射阵地,担任旅(师)的火力支援任务。由此可见,印军战术防御中的火力具有正面较强,翼侧较弱的特点。

4、重视障碍配系。印军在战术防御中还很重视在前沿前和纵深设置各种障碍物,形成配系以增强防御的稳定性。

师、旅进行阵地防御时,通常在前沿前设置铁丝网、地雷场、鹿砦、陷阱等障碍物。要求障碍物与火力相结合,人工障碍与天然障碍相结合。从印军目前的情况看,铁丝网一般设在地堡前方30多米外,前沿前200-300米之间的地带内有防步兵地雷场和防坦克地雷场。在易接近的道路上设有爆炸性障碍物。由于阵地防御准备时间长,所以设置障碍具有层次多、正面宽、密度大的特点。

5、建立预备队、重视反冲击。印军进行战术防御时,营、旅、师都建立预备队,通过预备队的行动来影响防御战斗的进程和结局。预备队的兵力占各级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印军要求在拟制防御战斗计划时,一并拟制几个反冲击方案,战斗中一旦要点失守,就以反冲击夺回。

印军反冲击分局部反冲击和预有准备反冲击两种。局部反冲击的目的是保全阵地、鼓舞士气。由旅以下预备队实施,实施电动机多选在敌越过障碍物,还未建立桥头堡之前。预有准备反冲击的目的是,消灭突入防御纵深内的敌人。通常由师以上预备队在空军和炮兵火力支援下,按反冲击预案实施。时机多选在敌后续部队被隔离,步坦协同遭破坏时。无论哪种反冲击,反冲击方向通常指向敌翼侧。

六、结语

综上所述,印军山地部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相比六十年代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变化,战斗力有一定程序的提升。但客观的说,这种战斗力的提升多依赖武器装备更新而带来的量变,而在作战思想、战略战术上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质变。纵观印军山地部队的攻防战术特点,与六十年代相比,虽有所变化但并不明显,战术指导思想仍显呆板和保守。自成立之日起,印军就缺乏大规模战争的实战历练,尤其缺乏长时间逆境作战、以弱敌强的军事斗争环境的磨练,其有限的军事经验主要来自三次印巴战争及中印冲突。而这些有限的战争经验又因为战争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不长,因此形成不了自己特色的军事传统。加上印军脱胎于前宗主国殖民地部队,战术思想受其影响颇深,作战讲究堂堂之阵,凡事求稳,不肯轻易犯险。而印度那种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盲目攀比,盲目自大的国民性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印军的战术指导思想。

通宝推:中关村88楼,2313234454dfsd,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