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壹】 -- 京华烟云AMIP

共:💬184 🌺18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英雄序曲:两君王》之《7、甲木萨悲歌》

《龙狮之舞——唐蕃争霸英雄记》之《一、英雄序曲:两君王》

7、甲木萨悲歌

  

大昭寺,西藏最神圣的寺院,也是西藏现存最早的吐蕃时期建筑和西藏现存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它曾先后被称为“惹刹”、“逻些”——这两个词后来都演变为拉萨的古称,因此也可以说,没有大昭寺,就没有拉萨这个名字。

一般认为,大昭寺建于公元647年,也就是吐蕃与泥婆罗联军攻入北印度的那一年。也许是由于文成公主名气太大所造成的误导,更可能是因为大昭寺中现在供奉着文成公主带来的那座国宝级的佛像,人们往往被告诉说大昭寺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但这其实是不对的,附近的小昭寺才是其丈夫为她建的,而大昭寺则是松赞干布为自己的另一位夫人——来自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修建的寺院。

误会的产生大概源于另一位远嫁吐蕃的公主。公元8世纪初期,大唐帝国的金城公主成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的王后,两位唐朝公主都并非皇帝亲生而是所谓的“宗室女”,但文成公主名义上是太宗皇帝的女儿,金城公主名义上则是太宗之孙中宗皇帝的女儿,因此两人是祖孙的辈分。

金城公主大概有理由对其姑奶奶竟居于尼泊尔公主之下感到不满,也有可能觉得辉煌的大昭寺应该供奉更巍峨的佛像,总之她将寺内原供奉的尺尊公主带来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移置于小昭寺,而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那座更大更拉风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等身像)迎至大昭供养。二者互换之后,估计此后以讹传讹,大昭寺就变成文成公主的寺庙了。

在藏语里,对文成公主有个专门的尊称——“甲木萨”,“甲”意为“汉”,“木”意为“女”,“萨”意为“妻室”或称“氏”,合意为“汉族王后”,而这位甲木萨公主嫁入吐蕃以后的生活,其实一直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前面我们说过,松赞干布的年龄问题是一个千古之谜,笔者前面采用的所谓“享年三十四岁”不过是其中一种被人们接受较多的说法,其实另外还有三十六岁、五十八岁、八十二岁(这是多数藏族史书所持的看法)等多种说法。于是随之而来,关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这对新人结婚时候的年纪,就有了很有意思的八卦。

两人成婚时,根据唐朝女子普遍的早婚现象,文成公主在二十岁以下应该是公认的结论,但关于松赞干布却有不同看法。通常的说法比较心善,认为这位藏王当时25岁,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两人的年纪到也般配,可谓郎才女貌,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但不那么中听的,却说这位赞普时已为年过七旬的垂垂老朽,于是这桩名垂千古的著名姻缘便成了大煞风景的祖孙配。

比如,已故著名藏学家任乃强就认为松赞干布当时已73岁高龄,因此那位去迎亲的吐蕃赞普,可能并非两唐书所说的松赞干布本人,因为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未必能远赴河源地区拜会唐朝送亲队伍,退一步说,即使他能过去,也未必会向正年富力强的李道宗王爷“执子婿礼”,否则这也太过滑稽。

任先生认为,去迎亲的人可能是王孙芒伦芒赞,当时王孙已有16岁,文成公主先是安排要嫁给王孙芒伦芒赞,后因松赞千布虽老而精神矍砾,爱慕中华文化与公主之美,因而自纳;或因禄东赞等大臣劝阻,恐公主外仗李唐之势而内控幼主,对吐蕃未来发展不利,故大臣们劝松赞干布自纳为王妃;或者因吐蕃人当时的伦理观念,父子祖孙可以相承同娶一妻……

即使纯粹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希望这不是事实,不是吗?而且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婚时已73岁,这位藏王去世时82岁的话,在那个医学极不发达的古老年代,再考虑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借用天朝某位官员的话说:这是一个奇迹。

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按照中国国务院新闻办2008年的公布,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藏族人口平均寿命,才由解放初期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当然,并非说这个奇迹在那个年代不可能发生,因为古代确有凤毛麟角的少数藏族老人活过了这个年纪,比如四世班禅甚至寿高九旬,只是它发生的概率不可能很大。

关于文成公主抵蕃后的生活,如敦煌历史文书和两唐书等汉藏第一手史料中均缺载,只有在后代西藏史书中才能找到蛛丝马迹。比如,成书于14世纪的《王统世系明鉴》(即<西藏王统记>)中,就生动描述了文成公主到达西藏后的遭遇:

当文成公主抵达吐蕃的时候,西藏臣民皆来欢迎,一片欢腾。适巧藏王的另一个老婆泥婆罗公主在皇宫屋顶晒太阳,瞧见后妒意大发,于是发表了一篇饱含着醋味儿的言论:

“凡事要有个先来后到!老娘俺是先嫁过来的,而且还是泥婆罗王的女儿,我才是大老婆,后来的就只能做小老婆,大老婆就是王后,小老婆就是丫头!怎么?不服气啊?!那您就过来和老娘练练,如果搞不过老娘,那您就别指望陪大王睡觉,也别指望当什么王妃!”

文成公主听了,心中悔恨不已,“自念抛去父兄荣华享用,远来异邦,初来此地,未得居室,未得所依,未得见王,未受浩封,未得识内外上下诸臣,而无端受此嫉妒敌意”。

当时,那个满肚子坏水的吐蕃宰相禄东赞,也正对唐朝皇帝怀恨在心,看到公主鄙薄藏地,又回想起在当时在唐朝遭受诸多留难,遂又一次大冒坏水,“使公主上下人等,无人服侍”。于是进藏后几近一个月,公主都没有见到藏王,而且一行人连吃喝都没法保证。

《王统世系明鉴》继续写道:“公主从人皆出怨言,谓藏地号称饿鬼之乡,真实不虚,饮食服用均将不继。公主闻之,心中实难忍受,召禄东赞来质问,为何做此无耻小气之事,应供给我主仆上下人等饮食服用。

“禄东赞回云:我实无力奉送饮食,亦无力渴见赞普,诸事皆由泥后做主,你自行言于彼!言罢径去。”每读到这里,仿佛看到禄东赞正带着一脸坏笑,这就是那个传说中和文成公主有一腿的人吗,估计当时公主口中,那匹蛰伏已久的无敌神兽草泥马,几乎已经呼之欲出了。

文成公主大怒,决定率随从立即返回中原,他们马上收拾行李,并且大声放出话去:“都说吐蕃是个鸟不拉屎的破地儿,这回算是亲眼见识到了!”

这下事儿闹大了,老狐狸禄东赞赶紧跑过来劝阻,他自觉无法搞定,马上派人去叫松赞干布。于是,当时很可能已七十多岁的松赞干布老爷爷,不得不亲自跑过来哄自己刚刚娶的这位小萝莉。公主纵怀大哭,历数进藏以来自己受到的种种委屈,以及吐蕃人的种种卑鄙无耻下流。

没想到这一数落却像捅了马蜂窝,藏史载“当时诸臣等亦来斥责公主,作不平之鸣。禄东赞亦言:一切汉人皆轻视我等,除馆妇一人外,乃无一人同情于吐蕃,尤以唐皇帝偏私心重,即公主本人,对我吐蕃亦多所鄙薄轻视。”兄弟我在长安的时候,除了大使馆里那个打杂的阿姨,其余没有一个人鸟我们,现在到了我们的地盘了,公主您还敢得瑟什么呀?

于是,“公主闻之,亦生内疚,不复再一言。”这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只是不知道这位十几岁的可怜萝莉,是真“内疚”了,还是被“诸臣”们吓的……

学者们认为,从上述西藏史籍所载,可以反映出一些讯息:

第一,公主进藏后,因文化差异,在生活起居、行事思想上,均与当地相隔阂,引发彼此不少怨气。

第二,相对于物产丰饶的家乡,藏地在器用上,不及家乡丰厚精致,公主心中不免有所怨尤。

第三,由于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晚年才娶进来,而在她之前,藏王已有其他妃殡,除泥婆罗公主外另有三妃,后宫妃殡的争风吃醋,彼此宫斗,也是人之常情,但也引发不少冲突与不平。

第四,文成公主年仅十余岁,又来自当时最强大的帝国,心中不免有些骄气,吐蕃王考虑她很可能骄傲难制,因此吩咐后宫嫔妃和大臣们挫挫她的锐气,所以一直避而不见,这种情况也很可能存在。

第五,藏史记载禄东赞怨恨汉地,所谓“汉人皆藐视我等”、“特彼唐帝偏见尤重”等,明显异于两唐书所载太宗对其之特殊礼遇。另外描写文成公主被禄东赞报复得凄惨狼狈状等,按照著名藏学家任乃强的看法,认为这种描写主要是因为从明朝以来汉族人轻视藏族,导致藏族史家借写此事以泄愤。

相比宫廷而言,藏族民间对这位甲木萨公主却有着极强烈的好感,比如每当提到青海的日月山,他们会说文成公主进藏时曾在此摔破了随身携带的日月宝镜,以示与家乡永别的决心,传说宝镜的碎片就化做了日月山,后人又在垭口两侧各修建了一座小亭子来纪念公主,这也就是山上日月亭的来历,而该山附近的那条倒趟河,人们则说是文成公主思乡的泪水形成。

再比如藏族人最主要的农作物青稞,人们说也是文成公主带过来的,传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许多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其中的麦子不断变种,最后成为青稞。其实,考古证明青稞在藏族地区已有约3500年的栽培史,远比公主的历史长的多。

此外,藏族人还传说公主带来了三千八百种农作物,极大改善了西藏的农业,有分教:

“……

汉族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三千八百类,

西藏的土地从此肥沃多产;

汉族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西藏的工艺从此繁荣昌盛;

汉族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五千五百种,

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

——西藏民歌

另外,关于包括大昭寺在内的西藏各著名寺院的选址,藏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传说。筹建大昭寺时,尺尊公主每次亲自选址建寺后都会坍塌,后得知文成公主精于历算,但争斗太久自己不好意思去问,便托狡猾的宰相禄东赞疏通,这家伙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竟成功忽悠来文成公主勘察建寺地址。根据勘察和计算的结果,文成公主认为西藏地形犹如一位仰卧的魔女,拉萨的一片湖泊(大昭寺基址)由魔女的心血汇成,红山和药王山形似魔女心脏的骨架。若能在此湖上修庙,供奉释迦牟尼,在红山上建王宫,就可以镇住魔女。于是松赞干布下令填湖造庙,在填湖工程中,大量的土是用白山羊作运料驮畜。当然,在魔女身体的其他重要位置,此后也相应地修建了许多座寺院进行镇压,具体不再赘述。

另外,大昭寺的镇寺之宝是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即觉卧佛像。传说佛祖等身像世上仅存三尊,都是按照佛祖本人形像塑造的并由佛祖自己开光,这便是其中之一(附近小昭寺主供的佛祖八岁等身鎏金铜像即不动金刚佛像也是这三尊之一)。据说凡是见到这尊像的人,都能够解脱三毒的痛苦,生起真实的信仰,具足一切见、闻、念、触的功德,与见到了佛陀本人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差异。相传当时佛祖亲自为等身像开了光,散花如持,藏于印度金刚座寺。佛像后来在南北朝时期由印度国王赠送给中国,一直供奉在洛阳白马寺,直到大唐贞观年间才由太宗皇帝赐给文成公主相伴入藏。

文成公主十几岁入藏,九年后(公元650年)丈夫松赞干布去世,她没有回大唐,仍住在吐蕃直至公元680年逝世。这位伟大的女性在青藏高原生活了近四十年,成为藏王们尊敬的老祖母和百姓们爱戴的绿度母,死后备极哀荣。

迷惘的历史中我们只能猜测,遥远的一千三百余年前,一位年仅十几岁,一向养尊处优的宗室少女,被皇帝命令嫁往既遥远,而又地有冷瘴、甚至喘气都困难的高原。她千里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完全陌生的国度。饮食起居、风土人情、语言文化等,均得重新适应与学习。

不仅如此,后宫原有殡妃争风吃醋;夫君亡后,守寡三十余年,夫家与娘家又长期争战流血不止;其立场之尴尬,难以自处;所遭受的忽视、歧视,自不待言,终致患病而亡,客死他乡……

*******************************************

京华烟云,A Moment In Peking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Tags): #大昭寺#尺尊公主#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拉萨通宝推:foureyes,玉垒关2,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