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天降赞普——吐蕃王朝的崛起【已完结】 -- 京华烟云AMIP
1、“蕃”之源
“从五大行精华中,
生出一块大卵,
外边的蛋壳形成白神岩,
内层的蛋清里面,
形成白海螺旋转。
中间温热的蛋黄里,
六类众生全解脱,
卵形成十八块酪,
十八块蛋酪中块,
形成一块螺形,
是渴望生命的疮状人。”
——西藏古代史书《朗氏家族史》
几乎每个古代民族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创世神话,作为现代藏族人祖先的吐蕃人,自然也不例外。
如果现在你问一位藏族朋友,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他往往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你还没来得及惊叹达尔文进化论普及之广,很快他又详细补充道:人当然是猴子变的,人类的父亲,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猕猴绛曲赛贝,而人类的母亲,则是至尊度母化身的罗刹魔女,这是祖先们早就流传下来的故事。于是,这场谈话的内容,就哭笑不得地由科学转变为神话。
藏族传说,观世音所化的神猴绛曲赛贝正在山洞中修行,一个罗刹魔女爱上了他并向其求婚,当然遭到了他的拒绝。罗刹女遂言道:我是以众生血肉为食的女魔,如果你不答应我,我就只能嫁给同样以众生血肉为食的男魔,生下子孙仍是危害众生的魔鬼,你难道忍心出于一己之私而让生灵涂炭吗?
神猴陷入了深深的苦恼,最后他毅然决定放弃修行牺牲自己,与罗刹女结为夫妻,他们的子孙果然不再是魔鬼,而是成为一个新的物种——人类。据说神猴和罗刹女当初生活的山洞,就在现在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的贡布神山上。在藏传佛教的许多寺院中,都有表现这个题材的壁画。
猴子变人的故事不仅仅存在于藏族民间传说,藏族古代史书如《国王遗教》等也都有所记载,只不过,这部《国王遗教》的来源颇有些可疑,其作者自称是吐蕃时期的藏传佛教祖师莲花生,但后世学者考证后普遍认为,该书应为托名之作,大概成书于公元11至14世纪,那时候吐蕃早已经灭亡了。但即使这样,这部书的历史也相当悠久,所记录的内容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家从中应该看得出来,这明显是一个被佛教改造过的神话,而佛教传入西藏只有一千多年,在那之前吐蕃人信奉的多是接近于萨满教的原始苯教。在苯教神话中,创世之初天地间一片混沌,生成一枚鸡蛋状的东西,最后中间的蛋黄分裂成十八块,就在它们中间,诞生了渴望生命的“疮状人”,他逐渐生出眼、耳、鼻、齿、舌、脚等器官结构,这就是人类男始祖叶门,他与女始祖曲嘉结合,从此繁衍出人类。西藏古代史书《朗氏家族史》等对此都有记载。
那么,关于吐蕃人的起源,难道没有不带神话色彩的说法吗?真有,而且还不只一种。
一种说法认为吐蕃人起源于印度,是一个争权失利的古印度王子逃亡到西藏繁衍的后裔,西藏历史上著名的布顿大师(藏文大藏经的主持编修者)所写的《布顿佛教史》里就持这种观点。但是,此说除了布顿之外,似乎无人赞同,《贤者喜宴》等史书对其多有批驳,这种说法也逐渐被后世抛弃。
第二种说法认为吐蕃人的祖先是古代的氐羌人,他们由中国西北的黄河中上游地区逐渐迁徙到青藏高原并繁衍生息。人类学家研究发现,藏族、羌族、彝族三个现代民族与古代氐羌人确实有血缘上的联系,这三个民族很可能同为氐羌人的后代。考古学证据似乎也倾向于该说,从甘肃、青海等地都出土了大量古代民族迁徙留下的遗迹。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吐蕃人就是青藏高原土生土长的本地民族,这也有考古学证据的支持,比如昌都的卡若遗址就保存着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期时代晚期的人类生产生活的大量痕迹,只是,这些遗迹出土的文物有一些带有明显的黄河中上游文化痕迹,且其中还出土了许多已炭化的小米,这究竟是古代人类交往的结果还是这些人本身就是从西北地区迁徙至此,目前还没有定论。
藏族的祖先自称为“蕃”,关于这个词的来源也是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来自藏族祖先信仰的苯波教,“苯波”与“萨满”类似,都是对宗教祭司或巫师的称呼,据说该词来源于巫师占卜作法用的瓶子,又被称为“奔巴”,后来清朝用来遴选达赖、班禅等大活佛转世灵童的“金奔巴瓶”掣签制度,用的就是这个概念。
也有人认为,“蕃”是指“经营农业的地方”,吐蕃王朝起源地——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龙河谷是当时高原农业的中心,因此被称为“蕃域”,后来这个“蕃”就逐渐成为由此地向整个青藏高原扩展的藏族祖先的自称。还有人认为,这个词来源于牧人吆喝牲口或彼此联络的呼唤声。如此等等众说纷纭,可惜无论汉文还是藏文古代史书对“蕃”的起源都没有明确的解释。
最先剖析“蕃”这个词具体含义的史书,是近代著名学者根敦群培的著作《白史》,根敦群培是西藏第一位学贯中西的伟大学者,通晓汉、藏、蒙、印度、克什米尔以及英语等多种语言,他的未竞之作《白史》也是广证博引各方资料,被认为是西藏第一部不依托宗教和神话而独立存在的历史著作。
可惜根敦群培研究的结果说了等于白说——他分析的“蕃”的意思是:“不能说‘蕃’有任何意思,可能是一种随意定的名称”。根敦群培接着解释说,“蕃”或者是将吐蕃王号当作地方和民族名称,或者是来自于苯波教,在《白史》中他写道:“始初,称为‘苯之地’。后,音讹成‘蕃’。”
按照藏族古代地理区划概念,这片广袤的“蕃”地又被分为三围、卫藏、多康等几大部分。“三围”即现代西藏的阿里地区和克什米尔部分地方,藏族史书称为“象雄”,汉文史书多称为“羊同”;“卫藏”包括现代西藏的拉萨、山南(合称为‘卫’,即前藏)以及日喀则(称为‘藏’,即后藏),是藏区的核心地带;“多康”则是安多和康区的合称,包括青海、甘肃甘南、四川甘孜、阿坝、云南迪庆和西藏昌都等地,这里是藏区和汉地的交界地带,其归属历来存在争端,也是日后唐朝和吐蕃争夺的主要焦点。
关于各片区域的地形地貌,彼此差异很大,藏族史书写道:
“上部阿里三围如池沼,
中部卫藏四如像沟渠,
下部多康六岗若田地,
全境犹如身在海洋中。”
连各区域生活的的动物并不相同,藏族史书继续写道:
“上部三围为糜鹿野兽之地,
中部四如为虎豹猛兽之地,
下部六岗为飞禽鸟类之地。”
上部、中部、下部,阿里、卫藏、多康,或三围、四如、六岗,就是古代藏族对自己生活地域的称呼。
至于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西藏”这个词,似乎产生的相当晚,学者们考证说它大概出现于清朝康熙时期——《清实录》中康熙二年(1663年)八月丙申条中有“西藏班禅胡土克图故,遣官致祭。”此后在康熙六年(1667年)十月丙申条中又有:“上年差往西藏之喇嘛回称:达赖喇嘛遵旨传各台吉申饬,不许生事。”
至少到《清实录》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己亥条,已多次出现“西藏”一词。到了1721年,清军驱逐侵扰西藏的准噶尔军后,康熙帝撰《御制平定西藏碑文》,其中有“爰记斯文,立石西藏”一语,这被后人认为是“西藏”这个词正式成为官方用语的标志。
在那之前,除了“吐蕃”这个称呼外,人们还把这片土地称为“土伯特”(许多人认为其来源于‘吐蕃’的转音)或“乌斯藏”——对《西游记》熟悉的朋友也许还记得,猪八戒日思夜想着散伙回去的那个安乐窝高老庄,就位于“乌斯藏”。
在元明时期,来到内地的一些西藏喇嘛们仗着皇帝的宠信,欺男霸女横行不法,甚至以宗教的名义残害生命,例如《元史》记有以人皮为佛像座垫的事、以人心做贡物的话,而以荒唐著称的明武宗也相当迷信喇嘛,甚至据说他还热衷于搞“男女双修”,弄得“乌斯藏”在当时也连带着声名狼藉,吴承恩同学把老猪的丈人家安排在那里,也许是想表达一种讽刺或不屑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才看到您的文章,好文章啊! 1 胡乱三刀 字146 2011-11-29 03:58:43
🙂热烈欢迎 sitan 字14 2011-09-26 22:58:40
🙂RE: 热烈欢迎 京华烟云AMIP 字215 2011-09-27 04:04:05
🙂《1、“蕃”之源》
🙂《2、天上掉下的王》 28 京华烟云AMIP 字6834 2011-09-24 22:34:32
🙂赞普的起源,虽然都是些神话 连续杀人 字104 2012-05-08 18:10:59
🙂《3、高空作业的赞普们》 40 京华烟云AMIP 字6068 2011-09-25 08:16:17
🙂《4、噶朗王族的故事》 41 京华烟云AMIP 字6949 2011-09-25 20: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