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天降赞普——吐蕃王朝的崛起【已完结】 -- 京华烟云AMIP

共:💬60 🌺51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7、黄帝与仓颉》

7、黄帝与仓颉

  

  

在西藏首府拉萨西南的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至今保存着一座古老的庄园,据说是从吐蕃时代一直传下来的,现在这里还居住着四户人家共20多人,以制作藏香和藏纸闻名于世。而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它的主人是吞巴家族,位列当年西藏的五大“第本”家庭之一。

在本文的开始部分我们说过,“第本”家庭因祖先的血统高贵而著称,吐蕃王的后裔拉加里家族就是其一,那么吞巴家族的祖先究竟是谁,他又何德何能,竟然能使后代忝身其中呢?

说起祖先,我们华夏民族的老祖宗姬轩辕先生——后人也称他为黄帝——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仅最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铸鼎而分九州,而且还推算出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制阵法,此外更有舟车、弓矢、房屋等发明创造,可谓纵横古今的全能人物。

其中文字的创建尤为后人称道,传说它的直接发明者是后来被称为仓颉的黄帝史官,这位先生的相貌相当有特色,据记载是“龙颜四目”,也就是长着四只眼睛,按照古人传统看法,这样的异相之人肯定也有异能。

果然,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也就是说,他创造了现代汉字的基础即象形文字。

当这项伟大发明诞生的时候,宇宙间简直轰动了,于是“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这些描述很有意思,按照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解释,文字把千百年的鬼事即过去的事一把捉着,鬼神便永远不得自由,永远跳不出几张纸,里面的人永远活着,不能变成死鬼,自然界的神,我们也可借文字宣布它的秘密,这都于鬼神不利,鬼焉得不哭。

据说,黄帝为了酬劳这位部下的伟大创举,特地按照他刚刚创建的文字赐其姓为“仓”——古体写做“倉”,借此谦虚地表示老仓的功劳已达到了“君上一人”,而自己只不过是“人下一君”。

甚至连老天爷为了庆贺这个历史性事件,都专门降给人间一场大雨,而雨点竟然都是那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谷子,即所谓“天为雨粟”,据说这就是现在“谷雨”节气的由来。

老扯闲篇儿,不好意思,让我们言归正传。在藏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古代吐蕃王朝也有类似黄帝与仓颉的这样一对君臣,他们就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他的大臣、传说中藏文字的创造者吞弥桑布扎,而后者,相传就是吞巴家族的祖先。

平定了四方叛乱后,即位不久的松赞干布做了一件对后世西藏影响巨大的事情——将吐蕃的国都,由现在的山南地区迁到拉萨河流域。

后世藏族佛教史书如《王统史》和《教法史》说,松赞干布按照父祖之意,为了统一吐蕃全境,保持安定,他首先考虑迁都之事,与众臣商议,对吐蕃中部地区的地形地貌详细考察后发现,伍茹下部(今拉萨河下游,即达孜至曲水沿河一带地区)中心卧塘湖边景致优雅,地势宽坦,中间的小山与左右山脉分离独立,仿佛狮子跃空,今天的布达拉宫所在地红山地势优越,立居山顶,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附近之地平如掌心,也可以看出对面摧伏异部的善相。于是,松赞干布在红山修建庄严宫殿,君臣、将士迁居这里,建立了统治全蕃的核心。

当然,这块以卧塘湖为中心土地当时还是无名之地,要到后来填湖建造了大昭寺,它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这就是日后圣城拉萨的雏形。

与黄帝相似,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吐蕃许多基础制度的创建者,比如他设立了处理吐蕃政务的“尚论”系统,由九位部长级大臣分掌政事;将吐蕃本土按如、千户等划分行政单元,行政长官由国王直接任命,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王权;创建了区分官员级别的“告身制”,以玉、金、银等装饰来体现等级。

此外松赞干布还是位伟大的立法者,吐蕃的根本大法《赤则本谢之法》、确定度量衡的《本色妥夏哇坚之法》、立足奖惩制度的《王朝准则法》、类似于民事诉讼法的《扼要决断之法》、规定终审判决规则的《犯罪双方同审权威判决之总法》以及体现和谐精神的《内府之法》等六大法典,都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制订的。

在文化建设方面,松赞干布也成果颇丰,比如说后世一般认为佛教就是在这时候传入西藏,他也被后世佛教徒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方面的情况后面再详谈,在此不多说了。

由于松赞干布享年很可能只有短短的三十四岁,且其中相当多的时间是用来征战而非建设,如果让他独自一人来搞这么多事情,即使三头六臂也不太可能做到,因此以上成就他肯定是在手下许多人的襄助下完成的,而他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就是传说中发明藏文的吞弥桑布扎,也就是吞巴家族的祖先。

中国中央电视台偶尔也能出一两部好的片子,比如说前几年它拍了部关于西藏的人文记录片——《天上西藏》,起码笔者自己觉得做得相当不错,其中有一集《祖先的记忆》,讲的就是吞弥创建藏文的故事。

2003年9月的一天,吞巴乡吞达村村民白玛桑珠在清扫房间时,无意中将贴墙的报纸揭去,墙上的白灰也跟着脱落下来。在白灰的后面,隐藏多年的壁画显露了出来,只见壁画上吞弥桑布扎正在把第一部藏文赞美诗献给藏王松赞干布……

人们研究后发现,这些壁画记载的其实是吐蕃大臣吞弥桑布扎学习梵文和创造藏文的过程。

相传,吐蕃当年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松赞干布赞普有感于跟被其征服的广大区域以及周边地区频繁打交道时,没有一种文字的话进行交流相当困难,于是派了16个年轻的贵族,去喜马拉雅山另一边的印度学习语言文字。藏文古籍《贤者喜宴》中记载,这16个被松赞干布派往印度去学习文字的青年,有些人害怕路途艰辛而半途返回,有些人虽到达印度却中暑而亡,有些人苦于不懂梵语返回了吐蕃,都没有实现松赞干布的愿望。

藏王不得不派出了吞弥桑布扎,这是一个聪慧、正直、机灵、出身高贵的年轻人。在接过松赞干布赏给他的一升沙金和带给印度土王的慰问品后,吞弥桑布扎就踏上了去印度学习文字的遥远路途,这一走,就是七年。

吞弥桑布扎在游历了印度大部分地区以后,在南印度拜一位精通语言的大学者婆罗门李勤为师,学习了关于文字的所有知识,经过潜心修行,成为了一名很有影响的学者。七年后,他带着很多经典礼品和书籍返回了吐蕃。

在今天拉萨市郊区北面的山坡上,有一处古建筑群,它的名字叫帕崩卡,“帕崩卡”的藏语意思是建在巨石上的宫殿。当年吞弥桑布扎回到拉萨后,松赞干布亲自把他送到了这里,让他在这里集中精力创制文字。

桑布扎住进去以后,从此闭门不出,独自一人在里边夜以继日地造字。他根据梵文字母以及藏语语音的特点,整理出藏语的30个辅音字母以及4个元音字母,能拼写出藏族人所有的语言,表达藏族人所有的意思。同时,他还创造了藏文字母大楷、小楷、大草、小草等字体。

当时松赞干布把国事委托给了几个大臣来处理,不理会民间的种种猜测,也住进了帕崩卡跟吞弥桑布扎学习文字。相传,在三、四年的时间里,松赞干布不但精通了藏文,还和吞弥一起制定了《十善法》,就是用藏文写成的第一部法律条文,也就是所有西藏人都要遵循积善修德为道德规范。

民间还传说,松赞干布在学会了藏文后,写下的第一组字就是此后藏区最常见到的六字真言,我们通常读做“唵嘛呢叭咪吽”。

因为对藏族文字发展的贡献,与前面提到过的中兴吐蕃的茹拉杰一起,吞弥桑布扎后来被位列吐蕃七贤臣之一(他在七人中排名第四,而前三位都与茹拉杰一样是传说中的人物,也就是说,吞弥在信史人物里排名第一),吞巴乡吞达村的人们至今还为此感到自豪。据这里的人们说,当年吞弥桑布扎从印度归来时,有许多文字想不起来了,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山下村中的小路蜿蜒,正好像一个个文字般神秘显现出来,于是吞弥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些新的字母。

如同仓颉造字后获奖无数,吞弥也得到了藏王慷慨的赏赐,这引起了许多人的嫉妒,据说吞弥曾特地为此赋诗一首,来向世间显摆自己的功绩,以绝众人之口:

“在这边野狭陋的蕃境,

我是最初有成就的智者,

我是消除黑暗的明灯,

荣获君王如日月般的顶敬。

百官臣僚中,舍我其谁!

对雪域蕃地的众生,

我吞弥的恩惠非轻!”

其实,有关藏文起源的问题,各界有很多种说法,传统藏传佛教界认为是吞弥桑布扎所创造的,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认为是苯教始祖辛饶米沃奇所创;还有的学者认为是脱胎于伽湿弥罗文,或者象雄玛尔文;国外学者根据新疆出土的古于阗文卷子,认为吞弥是到克什米尔学的古于阗文;近代著名藏族学者学者、《白史》的作者根敦群培则认为藏文源于古印度岌多文,等等。但是,吞弥桑布扎规范了藏文的这个说法,是被一致认可的。

藏族有了文字以后,知识便有了传播的最好载体,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吞弥对此善莫大焉,因此他的后代才能列身“第本”,人们对此也觉得理所应当。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