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5)代替啤酒

直到六十年代行将结束的时候,英国都不像五十年代那样特别倾向于闹罢工。罢工的范围多局限于某一地区,一般并不正式,而且通常都能很快得到解决。大多数年景里的通货膨胀率都低于4%,自愿执行的收入政策也没有激发全国性的冲突。但是1968-69年间通货膨胀涨势迅猛。威尔逊尝试使用“啤酒加三明治”的手段与工会领袖套近乎(不过第一次用这一招的时候他发现用来招待工会领袖的三明治太薄,对方根本吃不饱)。但是他很快就抛弃了幻想。1966年的海员罢工尤其令他感到受挫。于是这回坚守立场的人破天荒地成了威尔逊。为他撑腰的是老牌左翼分子兼现任就业大臣芭芭拉.卡斯特,这回她也十分难得地成了抨击工会的批评家。为了向她早年的偶像比万致敬,卡斯特借用了比万撰写的《代替恐惧》之名,将自己整顿工业的计划称为“代替纷争”(1)。计划内容包括赋予政府举行罢工前投票的权力,以及罢工发生28天前必须提请报告的规定。这样政府最起码可以应付一下那些乱打乱撞的突发性罢工。如果违反这些规矩就要遭到罚款。这套一揽子章程和日后出台的有关法律相比应该说还算宽松,但是当时知名的工会领袖杰克.琼斯(2)与休.斯坎隆(3)依然视其为法律限制不可接受的反攻倒算,工会几十年来的斗争就是为了去除这些限制。

接下来的这一仗几乎断送了威尔逊与卡斯特的政治生涯。他们的失败也使得撒切尔革命成为了不得不发的结果,尽管这还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代替纷争”的失败是当代英国政治所错失的最好机会之一。为什么会失败呢?简单的解释是工会的力量过于强大且过于受欢迎,起码受工党后座议员的欢迎。芭芭拉.卡斯特不是最有手腕的谈判家,也不是最灵巧的战术家。她愤怒的长篇大论令许多男性报纸评论家与议员们大为不耐,他们则干脆称她为喋喋不休的老泼妇。这帮人十几年后攻击撒切尔也还是这套台词。此外她也犯了不少低级错误,例如搭乘英国头号资本家佛特勋爵(4)的游艇在最敏感的时期前往地中海度假,一边晒日光浴一边讨论辞职的问题。之后不久当威尔逊与工会领导你好我好地坐在一起喝白兰地抽雪茄的时候,她每天上床睡觉前都会累得筋疲力尽。但是无论威尔逊还是卡斯特都很清楚这是一场有关政府权威的斗争,任何拿自己当回事的政府都无法容忍在这样一场斗争中失利。

1969年夏天双方进行了一次出名的交手,当时工会领袖们受邀前往财政部吃晚餐。席间斯坎隆再次直接警告两人,他不会接受任何惩处性法律甚至新立法的出台。威尔逊回应道如果他身为首相接受这一立场,那么他无异于管理着一个没有管理权的政府。如果工会动员支持他们的议员投票反对他,“那么毋庸置疑,工会联合会(5)这个国中之国在确定政府职权方面已经将自己凌驾在了政府的头上。”这番私下发表的言论与日后希斯的公开言论毫无二致,再后来撒切尔还会用更为严厉的措辞传递同一信息。斯坎隆反唇相讥道威尔逊已经成为了头号两面派,一位拉姆西.麦克唐纳德(6)。威尔逊情绪激动地予以否认并将眼下的局势与去年遭受苏联红军镇压的捷克改革运动联系了起来。“我可不打算当杜布切克(7)第二,把你的坦克从我的草坪上开走,休伊!”

但是坦克依然纹丝不动地驻扎在他的鼻子底下,琼斯与斯坎隆毫不动摇,他们的枪口直指着工党的声誉。威尔逊与卡斯特开始考虑联合辞职。因为首相大人还有最后一件压箱底的兵器,如果他真的辞职,托利党必然上台并采取比他更为严厉的手段来对付工会。但是随着双方僵持不下,工会方面仅仅给出了几份自愿协议以及意向书。他们之所以如此强硬是因为他们十分了解政府的内情,知道威尔逊与卡斯特已经遭到了孤立。和这两人作对的不仅有一贯反对工业关系改革的左派——攻击卡斯特背叛原则的《论坛报》议员,几十名实用主义叛逆以及工会资助的议员,他们的资助人正在拉扯缰绳——还有许多身居要职的右翼大臣。正如通常那样,重大问题的表层之下总免不了个人虚荣与野心的拉拉扯扯。与工会关系密切的吉姆.卡拉汉对此就持彻底的反对态度。身为现任内政部长以及曾经的工会官员,他在一次工党全国执行会议上投票反对自己政府的计划。他的敌人们相信他认为工会改革的失败将会把威尔逊解决掉,而“代替纷争”也会变成“代替威尔逊”。

卡拉汉对于这个一揽子措施的反对并非完全出于私心,但是他本人对于如何应付工会的想法却薄弱到了可笑的地步。很久以后身为首相的他将会因为他在1969年的表现而得到丰厚而公正的回报。当时支持改革的大臣们对他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在一次气氛恶劣的内阁会议当中,克劳斯曼恳求道他们要么一起沉底,要么一起游泳。卡拉汉取笑道不如说“要么沉底,要么沉底”。这下克劳斯曼按捺不住了。“你怎么还在这儿坐着?滚出去!”另一位和卡拉汉一样来自卡迪夫的议员,日后的下院发言人乔治.托马斯(8)则干脆将卡拉汉称作“我们自己的叛徒犹大”。不过其他大臣也有各自的打算,并且开始与威尔逊和卡斯特保持距离。工党右翼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托尼.克罗斯兰希望自己能在卡拉汉取代威尔逊的前提下如愿以偿地成为财长。金肯斯倒是没有推翻威尔逊的打算。一方面是因为谁也不敢说威尔逊的下台就一定意味着他或者卡拉汉的上台,另一方面他一贯指责威尔逊缺乏原则,这回威尔逊好容易坚持了一回原则,在这个时候从他背后捅刀子实在是好说不好听的行径。不过后来金肯斯还是晚节不保,据他说这是因为他担心强行通过这一计划将会“把政府搅成一锅粥”。以往一直热情支持卡斯特的托尼.本这次也改变了主意。一次重要的内阁会议之后威尔逊怒火中烧地冲出会议室对自己的职员说,“我不介意管理一个缺乏经验的内阁,可打死也别让我管一个一吓就倒的内阁!”*34*。

人们完全可以说卡斯特的计划对于1969年的现实来说过于强硬,尽管威尔逊最终改变了观点并承认了惩罚措施的必要性。*35* 但是倘若工党政府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团结在威尔逊身边,那么这次的工会立法改革很可能获得强行通过,即便当时的工党议会也无法阻止,这样一来许多日后的苦境都能得到避免。威尔逊的名声,工党的名声以及整个英国政坛的走向都会因此而大不相同。但是在内阁与议会同时造反的情况下,威尔逊除了屈服也别无选择。他一开始的辞职威胁很快就被人遗忘了。他有一次对手下的一名官员十分粗鲁地谈起了卡斯特,这番话可能也反映了他本人当时所承受的压力。“可怜的芭芭拉,到现在还在坚持,就好像抱着个死产的孩子一样。她就是接受不了孩子已经死了的事实。”*36* 最后两个人得到了一份没什么效力的“严肃而有约束力的”协议,协议中工会方面称愿意在非正式罢工当中接受工会联合会的意见。“严肃协议”的原意是个维护颜面的摆设,但一经出台就成了全国的笑柄。内阁十分虚伪地称赞威尔逊高超的谈判能力,而他也十分虚伪地接受了他们的称赞——尽管此时身体已经濒临崩溃的卡斯特毫无保留地对他们发泄了一通自己的厌恶与轻蔑。托利党与报界自然少不了冷嘲热讽。金肯斯则在自己的回忆录当中承认,尽管他一贯不佩服威尔逊,但这次他的身上却笼罩着一层李尔王式的崇高气质。“他没有躲闪也没有哀怨……这是个十分悲哀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他与芭芭拉.卡斯特的表现比我们其他人加在一起都更值得称道。”六十年代工党政府的最主要问题是假如当时有一个更为强硬的领袖,政府是否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国家的种种弊病。如此之多的才干过人、聪颖自信的人才都集中在这样一个内阁里,为什么它最终的成就却微乎其微呢?一定程度上这是由错综复杂的官场政治造成的,“代替纷争”事件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_Place_of_Strife

(2) 外链出处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gh_Scanlon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rd_Forte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des_Union_Congress

(6) 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工党首相外链出处

(7) http://baike.baidu.com/view/243538.htm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