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脑残的问一句,为啥非要台湾回归? -- 海上生月明

共:💬89 🌺860 🌵2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6-7

戰後台灣史記第六章

--------------------------------------------------------------------------------

東北慘敗vs臺灣成功

戰後台灣史記目錄

  國府在大陸的失敗,始自東北。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中國應取回昔日失去的領土,其中以東北和臺灣

最為特殊。東北長期為俄、日勢力範圍,九一八事變後被強佔十四年。臺灣則是日

本第一個殖民地,受該國統治長達五十年。日本奪取兩地最久,經營最深,也都留

下相當可觀的建設與資產。然而在戰後,兩地在中華民國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卻截

然不同:國民政府因無法順利接收東北,而在內戰中失去優勢;卻因成功地收回臺

灣,而在淪亡之際得一逃生之地,延續「中華民國」而展開另一段歷史。

  國民政府之所以無法順利接收東北,固然與蘇聯在大戰結束前夕揮軍南下,擊

潰日本關東軍,駐紮該地,並未對國府接收人員多加配合有關;而國府本身接收計

畫之錯誤設計,更難辭其咎。

  早在戰爭結束前,蔣介石私人政治顧問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即建議蔣

挑選東北人訓練並派東北籍官兵前往接收,以收地利之便,但未被蔣所採用,因此

蔣周圍沒有代表東北的聲音[註一]。一九四四年五月十四日,蔣介石在中央設計局

之下設立「東北調查委員會」,由沈鴻烈擔任主委,張群、吳鼎昌、熊式輝等政學

系主要成員擔任委員,皆非東北籍人士。至於馬占山等東北耆宿,只能在原駐防地

「待命」,並未受到重用[註二]。軍事接收則由黃埔一期,原駐防於雲南的杜聿明

部隊,千里迢迢北上負責。這些久處南方溫暖地帶的軍士,不慣冰天雪地的氣候,

在東北未能發揮戰力,而且運送過程曠日廢時,終至貽誤戎機,可謂蔣之一大失策。

 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國民政府頒布收復東北各省處理辦法,在長春設立軍

事委員會東北行轅指揮一切,行轅設政治委員會與經濟委員會;劃東北為遼寧、安

東、遼北、吉林、松江、合江、黑龍江、嫩江、興安九省;在長春設外交部東北特

派員公署。九月四日,蔣介石任命中央設計局秘書長熊式輝兼任東北行轅主任暨政

治委員會主委,張嘉璈為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中國長春鐵路理事長,蔣經國為外

交部東北特派員。張嘉璈遲至任命前三天才知道將被派往東北[註三],根本不可能

充分籌劃方略,種下東北經營失敗的前因。

國府外交部對東北接收問題也是毫無準備。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四日,張嘉璈赴

外交部詢問中蘇友好條約簽訂後,有無與蘇俄討論具體接收程序。「據告僅有蘇方

撤兵及我軍接防問題有交換文件。而對我軍如何進入東北,行政人員如何接收政權,

及經濟事業如何移交,並無協議。良以我政府認為我軍一到東北,一切可以迎刃而

解[註四]。」

  熊式輝、張嘉璈、蔣經國等遲至十月十二日才抵達長春,與蘇聯紅軍總司令馬

林諾夫斯基(Roion Yakovlevich Malinovsky)接洽接收事宜。此時共軍早已趕赴

東北,準備就緒[註五],而杜聿明所率部隊尚在關內。馬林諾夫斯基堅持不准國府

軍登陸大連,並要求由山海關沿鐵路線進入,在熊式輝等人屢次協調下,亦只同意

開放營口及葫蘆島兩個港口。由於山海關、營口、葫蘆島均有中共軍隊出沒,國府

軍遲遲不能進入東北。十一月六日,蔣介石召熊式輝返回重慶。十一月十五日,軍

事委員會東北行轅由長春撤至山海關,僅留張嘉璈在長春與俄國人周旋。

  蘇聯紅軍滯留中國東北,直到一九四六年二月六日才開始撤退。撤退之前

先行拆遷電廠機器及各工廠設備。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二日,拆取豐滿大電廠發電機

六組、撫順煉鋼廠煉鋼爐兩具。十四日,將偽滿鈔票全數提走,封閉印鈔局,哈爾

濱以北鐵路改為蘇式寬軌,以便將劫掠所奪之工廠機組運回蘇聯(由戰術眼光來看,

可能也有便於將來向中國用兵的考量)。十月二十日,張嘉璈致函蔣介石:「蘇軍

已將各工廠及電廠機器拆卸遷走[註六]。」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一日,蘇聯駐華大

使彼得羅夫照會外交部,東北境內一切個人企業,均為蘇聯戰利品。到了一九四六

年二月二十七日,美國合眾國際社記者報導,瀋陽工廠僅剩二十餘家仍舊開工,其

餘均遭焚燬,機械劫掠一空。依據美國賠償代表鮑萊(E. W. Pauley)於一九四六年

七月二十四日宣稱,蘇聯自中國東北搬走之工業設備價值超過二十億元美金。蘇聯

不僅搶運機械,並擄走所有工程師與技術人員,以及五十九萬四千名關東軍俘虜。

日本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以來所作建設,至此獨肥蘇聯。至於軍事要

地及日本關東軍武器則移交中共。共軍得到這批精銳武器,聲勢愈發浩大。待國府

面臨接收時,已是一片殘破不堪。其後國府失去東北,即兵敗如山倒,退守臺灣。

 相較之下,國府接收臺灣的工作則顯得順利許多。以新任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

為首的接收官員所面臨的對象,是前臺灣總督兼臺灣軍司令官安藤利吉所率領的文

武官員。臺灣省前進指揮所主任葛敬恩於一九四五年十月五日率隊抵臺北時,由於

畏懼日軍的威勢,曾躲在飛機上,不敢露面[註七]。隨後,國府第七十軍及第一○

七師也「在美海空軍掩護下於基隆附近順利登陸[註八]。」

日本天皇既然宣佈無條件投降,臺灣軍參謀長諫山春樹於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

二日率同西浦、杉浦兩名參謀及總督府農商局長須田一二三,攜帶第一次軍需品接

收目錄,赴南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部」,會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臺灣省警備

總司令部前進指揮所主任葛敬恩,聽候差遣。同年九月九日,「支那派遣軍」總司

令岡村寧次在南京投降,諫山參謀長再次渡海,與前進指揮所聯繫。日方選任五名

參謀為接收委員:杉浦成孝負責總務、西浦節三負責軍事及運輸、澀谷正成負責航

空、安藤正負責接收及後勤、中村正經負責對美軍聯絡及俘虜關係[註九]。在國府

進駐前,做成確實詳密之全目錄。日方相當合作,負責接收的各單位只要按圖索驥

即可,因此頗為迅速。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十一月一日起開始各項行政接收。十二月底,除軍事之

外,各單位悉數接收完畢。一九四六年一月三十一日,軍事接收完畢。前後僅三個

月的時間即告完竣,在國府各接收地區,臺灣顯得最有效率。

臺灣與東北一樣,有外國勢力干擾。蘇聯在東北強硬阻擋國府接收;美國則在

臺灣暗中活動。美國的軍事及外交人員,一方面協助陳儀接收臺灣,另一方面也開

始積極滲透臺灣社會。大戰期間美國海軍曾企圖佔領臺灣;戰後臺灣雖交給中國,

美方仍繼續對臺工作。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日,美國戰略情報部(OSS,CIA的前身)派員來台從

事情報工作[註一○],暗號為Canary(黃鶯計畫),任務是蒐集佔領軍政府所將面

臨各種問題的情報[註一一]。一九四六年一月至四月,OSS幹員在街頭訪問各階

層的人對以下三個問題的意見:?臺灣人是否應繼續接受中國人統治??是否要接

受日本再次統治??將來是否願意在聯合國的安排下,接受美國託管?調查結果,

臺灣人不願接受中國統治,情願接受美國託管。這個舉動引起臺灣長官公署向美軍

駐華總司令魏德邁將軍(General Wedemeyer )抗議[註一二]。四月一日,美軍聯

絡組(American Liaison Group )撤離臺灣只留下領事館人員。

 美國駐臺灣領事館所扮演的角色,絲毫不亞於OSS。副領事喬治.柯爾

(George E.Kerr )曾服務於美國海軍,對臺灣佔領與託管的計劃相當熱衷。由於

他曾經在臺灣工作,人脈頗熟,對於鼓吹託管運動,甚為方便。一九四六年初,柯

爾說服黃紀男,說臺灣先民離鄉背井來臺墾殖,其意義與「美國人移民新大陸之脫

離英國而獨立一樣」,臺灣人的素質比中國大陸的人民高,並告知「目前臺灣有兩

派嚮往獨立的人士,一為陳逸松所領導的『託管論』,一為楊肇嘉領導的『臺獨派』

[註一三]。」黃紀男終成為柯爾的信徒,為美國託管臺灣到處奔走。一九四六年六

月,黃紀男以「臺灣青年同盟」名義提出一份請願書,要求柯爾轉交美國政府及聯

合國,倡議臺灣獨立,並由聯合國舉行公民投票,成立如瑞士一般的永久中立國。

二二八事件後,黃紀男與廖文奎、廖文毅兄弟等,在香港成立「臺灣再解放同盟」,

並說服原本傾向聯省自治的廖文毅搞臺獨[註一四]。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美國

外交領事人員與「臺灣再解放同盟」關係相當密切[註一五]。

  然而美國在臺灣所扮演的角色與蘇聯在東北的角色並不相同。首先,美國並未

佔領臺灣,而蘇聯駐軍東北,交涉難易程度有如天壤之別。其次,在臺活動的美國

官方人士層級甚低,不能與蘇聯紅軍總司令直接受命於史達林相比。因此,前者對

國府的困擾不如後者嚴重。

  除了美國與蘇聯之外,身為戰敗國的日本政府也利用國府接收東北與臺灣之前

的空檔,奪取兩地的經濟利益。根據「滿洲國」皇太弟溥傑之妻「愛新覺羅浩」的

傳記記載,「滿洲國的金塊(約四億圓),由滿洲國中央銀行總裁,利用飛機,在

蘇聯進入之前,運到日本[註一六]。」而前臺灣總督府主計課長鹽見俊二,則於一

九四五年九月將日本銀行所印刷之鉅額臺灣銀行券,運送來臺灣。由於飛機上裝滿

紙幣,鹽見只能匍匐於鈔票之上,數量之大,由此可見。鹽見發給在臺日本公務人

員至翌年三月份的薪水及退休金,以及戰爭末期建造要塞工事人員的薪水,及其他

一切必要經費,全數付清[註一七]。其濫發鈔票所造成的通貨膨脹,也是促成二二

八事件的原因之一。

了外國因素外,東北與臺灣一如其他淪陷區,都爆發了各股勢力的接收爭奪。

所不同的是,在東北的熊式輝、張嘉璈、杜聿明,政、經、軍三巨頭勢均力敵,一

齊下手競賽接收;行政院各部會均有所轄;遼瀋地方政府取其主管;軍方乘時爭奪

其間;而「黨營事業」亦不甘示弱;行轅本身,當仁不讓,又成立了「統一接收委

員會」,亂成一氣[註一八]。然而在臺灣則由陳儀統一接收,除經濟部資源委員會

將最賺錢的企業奪走外,其他派系並無可觀之分沾,導致日後各派系聯合起來鬥垮

陳儀,並在二二八事變中煽風點火。

其實在戰爭結束之初,國民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在東北等富饒地區,對於小小的

臺灣並未多加重視。這也是負責接收東北者為熊式輝、張嘉璈、杜聿明、蔣經國等

重量級人物;而來臺灣的官員中,並無足以和陳儀抗衡者。這種人事上的差異,對

於接收工作的進行有相當大的影響。然而熊式輝等人對東北的了解與掌握,遠不如

陳儀之於臺灣。加上蘇聯與美國所採取的策略不同,以及戰後中國共產黨的主力往

北方發展等因素,致使國民政府在東北灰頭土臉,相較之下,在臺灣的接收工作堪

稱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臺史公曰: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失去東北,收復臺灣,為國民黨政權

  在臺復興之契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一]Owen Lattimore ,China Memoirs-Chiang Kai-shek and the War against

Japan ,磯野富士子編譯 (東京:???書房,一九九二年 ),頁一二七~

一二八。

[註二]田雨時「東北接收三年災禍罪言-大陸一角初陷自省錄(四)」,『傳記文

學』第三十六卷第三期,頁九九。

[註三]姚崧齡輯「張公權日記中有關東北接收交涉經過(一)」,『傳記文學』第

三十六卷第二期,頁二八。

[註四]同上,頁八○。九月二十八日的張嘉璈日記又說:「自九月十九日送呈蔣主

席節略後,至十月十日離渝赴東北止,此三星期中,曾有兩次政務經濟兩委

員會聯席會議:一為九月二十二日,一為九月二十八日,均討論接收辦法,

而從未聞外交當局對蘇聯,如何交還政權,如何交還佔領之經濟事業,有何

指示。大致我外交當局及熊(式輝)主任均認為蘇方撤兵,絕無問題。」同

上,頁三一。

[註五]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五日,中國共產黨成立東北局,以彭真為書記,並抽調一

百團之班、排、連、營、團各級幹部及政治幹部,隨彭真等剋日馳赴東北。

九月十九日,劉少奇在請示過毛澤東及周恩來後,令林彪部隊取道熱河,急

驅遼寧;羅榮桓及蕭華率部自山東煙臺渡過渤海,登陸旅、大。

[註六]姚崧齡,前引文,頁三六-三七。

[註七]葉明勳「後世忠邪自有評」,『傳記文學』第五十二卷第五期,頁四七。

[註八]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臺灣省行政長

官公署施政報告』(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一九四六年 ),頁七。

[註九]台灣會(代表安藤正)編『??台灣軍-??想?出?記錄』(福島縣=本

松市:台灣會,一九八三年),頁二三。

[註一○]George E. Kerr 著,佚名譯『被出賣的臺灣』,頁六四~六五。

[註一一]Douglas L. Fix ,"U.S.Wartime Intelligence Regarding Taiwan",一

九九三年九月十日至十一日,臺大歷史系主辦「臺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

會」發表論文,頁二一~二三。

[註一二]George E. Kerr ,前揭書,頁八八。

[註一三]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黃紀男泣血夢迴路』(臺北:獨家出版社,一

九九一年),頁一三九。

[註一四]李世傑『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投降始末』(臺北:自由時代

出版社,一九八八年),頁五四~五五。

[註一五]美國外交人員與「臺灣再解放同盟」的關聯可以從以下兩份美國國務院解

密檔案獲得證據。柯爾於一九四九年一月七日曾致函美國國務院遠東司長

巴特沃斯(W. W. Butterworth ),主張以廖文奎、廖文毅等人組織傀儡

政權。詳見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ent Central Files,

Formosa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5-1949. "894A.00/1-749 CSBM.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三日美國國務院政策計劃處主任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向國務卿艾契遜(Dean Achison )提出「臺灣意見」,表示「現

在情勢分明,欲使臺澎不為共產黨佔據,並與中國大陸隔絕,首須排除國

民政府在臺之統治行為,而代之以暫時性國際或美國之管理……國務院在

聽取軍事單位意見前應……宣傳『臺灣再解放同盟』運動之資料,以為本

問題討論之背景。」 詳見F.R. 1949, Vol. 9, pp.346-350。

[註一六]愛新覺羅浩『流轉?王妃-滿洲宮廷?悲劇』(東京:文藝春秋社,一九

五八年),頁二三二。

[註一七]鹽見俊二『秘錄終戰直後?台灣-私?終戰日記』(高知:高知新聞社,

一九七九年),頁三七、四二、一七○~一七三。

[註一八]田雨時,前引文,頁九七~九八。

我的主页

戰後台灣史記第七章

--------------------------------------------------------------------------------

戰後「臺獨」的始作俑者

戰後台灣史記目錄

  國府在大陸的失敗,始自東北。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中國應取回昔日失去的領土,其中以東北和臺灣

最為特殊。東北長期為俄、日勢力範圍,九一八事變後被強佔十四年。臺灣則是日

本第一個殖民地,受該國統治長達五十年。日本奪取兩地最久,經營最深,也都留

下相當可觀的建設與資產。然而在戰後,兩地在中華民國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卻截

然不同:國民政府因無法順利接收東北,而在內戰中失去優勢;卻因成功地收回臺

灣,而在淪亡之際得一逃生之地,延續「中華民國」而展開另一段歷史。

  國民政府之所以無法順利接收東北,固然與蘇聯在大戰結束前夕揮軍南下,擊

潰日本關東軍,駐紮該地,並未對國府接收人員多加配合有關;而國府本身接收計

畫之錯誤設計,更難辭其咎。

  早在戰爭結束前,蔣介石私人政治顧問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即建議蔣

挑選東北人訓練並派東北籍官兵前往接收,以收地利之便,但未被蔣所採用,因此

蔣周圍沒有代表東北的聲音[註一]。一九四四年五月十四日,蔣介石在中央設計局

之下設立「東北調查委員會」,由沈鴻烈擔任主委,張群、吳鼎昌、熊式輝等政學

系主要成員擔任委員,皆非東北籍人士。至於馬占山等東北耆宿,只能在原駐防地

「待命」,並未受到重用[註二]。軍事接收則由黃埔一期,原駐防於雲南的杜聿明

部隊,千里迢迢北上負責。這些久處南方溫暖地帶的軍士,不慣冰天雪地的氣候,

在東北未能發揮戰力,而且運送過程曠日廢時,終至貽誤戎機,可謂蔣之一大失策。

 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國民政府頒布收復東北各省處理辦法,在長春設立軍

事委員會東北行轅指揮一切,行轅設政治委員會與經濟委員會;劃東北為遼寧、安

東、遼北、吉林、松江、合江、黑龍江、嫩江、興安九省;在長春設外交部東北特

派員公署。九月四日,蔣介石任命中央設計局秘書長熊式輝兼任東北行轅主任暨政

治委員會主委,張嘉璈為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中國長春鐵路理事長,蔣經國為外

交部東北特派員。張嘉璈遲至任命前三天才知道將被派往東北[註三],根本不可能

充分籌劃方略,種下東北經營失敗的前因。

國府外交部對東北接收問題也是毫無準備。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四日,張嘉璈赴

外交部詢問中蘇友好條約簽訂後,有無與蘇俄討論具體接收程序。「據告僅有蘇方

撤兵及我軍接防問題有交換文件。而對我軍如何進入東北,行政人員如何接收政權,

及經濟事業如何移交,並無協議。良以我政府認為我軍一到東北,一切可以迎刃而

解[註四]。」

  熊式輝、張嘉璈、蔣經國等遲至十月十二日才抵達長春,與蘇聯紅軍總司令馬

林諾夫斯基(Roion Yakovlevich Malinovsky)接洽接收事宜。此時共軍早已趕赴

東北,準備就緒[註五],而杜聿明所率部隊尚在關內。馬林諾夫斯基堅持不准國府

軍登陸大連,並要求由山海關沿鐵路線進入,在熊式輝等人屢次協調下,亦只同意

開放營口及葫蘆島兩個港口。由於山海關、營口、葫蘆島均有中共軍隊出沒,國府

軍遲遲不能進入東北。十一月六日,蔣介石召熊式輝返回重慶。十一月十五日,軍

事委員會東北行轅由長春撤至山海關,僅留張嘉璈在長春與俄國人周旋。

  蘇聯紅軍滯留中國東北,直到一九四六年二月六日才開始撤退。撤退之前

先行拆遷電廠機器及各工廠設備。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二日,拆取豐滿大電廠發電機

六組、撫順煉鋼廠煉鋼爐兩具。十四日,將偽滿鈔票全數提走,封閉印鈔局,哈爾

濱以北鐵路改為蘇式寬軌,以便將劫掠所奪之工廠機組運回蘇聯(由戰術眼光來看,

可能也有便於將來向中國用兵的考量)。十月二十日,張嘉璈致函蔣介石:「蘇軍

已將各工廠及電廠機器拆卸遷走[註六]。」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一日,蘇聯駐華大

使彼得羅夫照會外交部,東北境內一切個人企業,均為蘇聯戰利品。到了一九四六

年二月二十七日,美國合眾國際社記者報導,瀋陽工廠僅剩二十餘家仍舊開工,其

餘均遭焚燬,機械劫掠一空。依據美國賠償代表鮑萊(E. W. Pauley)於一九四六年

七月二十四日宣稱,蘇聯自中國東北搬走之工業設備價值超過二十億元美金。蘇聯

不僅搶運機械,並擄走所有工程師與技術人員,以及五十九萬四千名關東軍俘虜。

日本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以來所作建設,至此獨肥蘇聯。至於軍事要

地及日本關東軍武器則移交中共。共軍得到這批精銳武器,聲勢愈發浩大。待國府

面臨接收時,已是一片殘破不堪。其後國府失去東北,即兵敗如山倒,退守臺灣。

 相較之下,國府接收臺灣的工作則顯得順利許多。以新任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

為首的接收官員所面臨的對象,是前臺灣總督兼臺灣軍司令官安藤利吉所率領的文

武官員。臺灣省前進指揮所主任葛敬恩於一九四五年十月五日率隊抵臺北時,由於

畏懼日軍的威勢,曾躲在飛機上,不敢露面[註七]。隨後,國府第七十軍及第一○

七師也「在美海空軍掩護下於基隆附近順利登陸[註八]。」

日本天皇既然宣佈無條件投降,臺灣軍參謀長諫山春樹於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

二日率同西浦、杉浦兩名參謀及總督府農商局長須田一二三,攜帶第一次軍需品接

收目錄,赴南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部」,會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臺灣省警備

總司令部前進指揮所主任葛敬恩,聽候差遣。同年九月九日,「支那派遣軍」總司

令岡村寧次在南京投降,諫山參謀長再次渡海,與前進指揮所聯繫。日方選任五名

參謀為接收委員:杉浦成孝負責總務、西浦節三負責軍事及運輸、澀谷正成負責航

空、安藤正負責接收及後勤、中村正經負責對美軍聯絡及俘虜關係[註九]。在國府

進駐前,做成確實詳密之全目錄。日方相當合作,負責接收的各單位只要按圖索驥

即可,因此頗為迅速。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十一月一日起開始各項行政接收。十二月底,除軍事之

外,各單位悉數接收完畢。一九四六年一月三十一日,軍事接收完畢。前後僅三個

月的時間即告完竣,在國府各接收地區,臺灣顯得最有效率。

臺灣與東北一樣,有外國勢力干擾。蘇聯在東北強硬阻擋國府接收;美國則在

臺灣暗中活動。美國的軍事及外交人員,一方面協助陳儀接收臺灣,另一方面也開

始積極滲透臺灣社會。大戰期間美國海軍曾企圖佔領臺灣;戰後臺灣雖交給中國,

美方仍繼續對臺工作。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日,美國戰略情報部(OSS,CIA的前身)派員來台從

事情報工作[註一○],暗號為Canary(黃鶯計畫),任務是蒐集佔領軍政府所將面

臨各種問題的情報[註一一]。一九四六年一月至四月,OSS幹員在街頭訪問各階

層的人對以下三個問題的意見:?臺灣人是否應繼續接受中國人統治??是否要接

受日本再次統治??將來是否願意在聯合國的安排下,接受美國託管?調查結果,

臺灣人不願接受中國統治,情願接受美國託管。這個舉動引起臺灣長官公署向美軍

駐華總司令魏德邁將軍(General Wedemeyer )抗議[註一二]。四月一日,美軍聯

絡組(American Liaison Group )撤離臺灣只留下領事館人員。

 美國駐臺灣領事館所扮演的角色,絲毫不亞於OSS。副領事喬治.柯爾

(George E.Kerr )曾服務於美國海軍,對臺灣佔領與託管的計劃相當熱衷。由於

他曾經在臺灣工作,人脈頗熟,對於鼓吹託管運動,甚為方便。一九四六年初,柯

爾說服黃紀男,說臺灣先民離鄉背井來臺墾殖,其意義與「美國人移民新大陸之脫

離英國而獨立一樣」,臺灣人的素質比中國大陸的人民高,並告知「目前臺灣有兩

派嚮往獨立的人士,一為陳逸松所領導的『託管論』,一為楊肇嘉領導的『臺獨派』

[註一三]。」黃紀男終成為柯爾的信徒,為美國託管臺灣到處奔走。一九四六年六

月,黃紀男以「臺灣青年同盟」名義提出一份請願書,要求柯爾轉交美國政府及聯

合國,倡議臺灣獨立,並由聯合國舉行公民投票,成立如瑞士一般的永久中立國。

二二八事件後,黃紀男與廖文奎、廖文毅兄弟等,在香港成立「臺灣再解放同盟」,

並說服原本傾向聯省自治的廖文毅搞臺獨[註一四]。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美國

外交領事人員與「臺灣再解放同盟」關係相當密切[註一五]。

  然而美國在臺灣所扮演的角色與蘇聯在東北的角色並不相同。首先,美國並未

佔領臺灣,而蘇聯駐軍東北,交涉難易程度有如天壤之別。其次,在臺活動的美國

官方人士層級甚低,不能與蘇聯紅軍總司令直接受命於史達林相比。因此,前者對

國府的困擾不如後者嚴重。

  除了美國與蘇聯之外,身為戰敗國的日本政府也利用國府接收東北與臺灣之前

的空檔,奪取兩地的經濟利益。根據「滿洲國」皇太弟溥傑之妻「愛新覺羅浩」的

傳記記載,「滿洲國的金塊(約四億圓),由滿洲國中央銀行總裁,利用飛機,在

蘇聯進入之前,運到日本[註一六]。」而前臺灣總督府主計課長鹽見俊二,則於一

九四五年九月將日本銀行所印刷之鉅額臺灣銀行券,運送來臺灣。由於飛機上裝滿

紙幣,鹽見只能匍匐於鈔票之上,數量之大,由此可見。鹽見發給在臺日本公務人

員至翌年三月份的薪水及退休金,以及戰爭末期建造要塞工事人員的薪水,及其他

一切必要經費,全數付清[註一七]。其濫發鈔票所造成的通貨膨脹,也是促成二二

八事件的原因之一。

了外國因素外,東北與臺灣一如其他淪陷區,都爆發了各股勢力的接收爭奪。

所不同的是,在東北的熊式輝、張嘉璈、杜聿明,政、經、軍三巨頭勢均力敵,一

齊下手競賽接收;行政院各部會均有所轄;遼瀋地方政府取其主管;軍方乘時爭奪

其間;而「黨營事業」亦不甘示弱;行轅本身,當仁不讓,又成立了「統一接收委

員會」,亂成一氣[註一八]。然而在臺灣則由陳儀統一接收,除經濟部資源委員會

將最賺錢的企業奪走外,其他派系並無可觀之分沾,導致日後各派系聯合起來鬥垮

陳儀,並在二二八事變中煽風點火。

其實在戰爭結束之初,國民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在東北等富饒地區,對於小小的

臺灣並未多加重視。這也是負責接收東北者為熊式輝、張嘉璈、杜聿明、蔣經國等

重量級人物;而來臺灣的官員中,並無足以和陳儀抗衡者。這種人事上的差異,對

於接收工作的進行有相當大的影響。然而熊式輝等人對東北的了解與掌握,遠不如

陳儀之於臺灣。加上蘇聯與美國所採取的策略不同,以及戰後中國共產黨的主力往

北方發展等因素,致使國民政府在東北灰頭土臉,相較之下,在臺灣的接收工作堪

稱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臺史公曰: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失去東北,收復臺灣,為國民黨政權

  在臺復興之契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一]Owen Lattimore ,China Memoirs-Chiang Kai-shek and the War against

Japan ,磯野富士子編譯 (東京:???書房,一九九二年 ),頁一二七~

一二八。

[註二]田雨時「東北接收三年災禍罪言-大陸一角初陷自省錄(四)」,『傳記文

學』第三十六卷第三期,頁九九。

[註三]姚崧齡輯「張公權日記中有關東北接收交涉經過(一)」,『傳記文學』第

三十六卷第二期,頁二八。

[註四]同上,頁八○。九月二十八日的張嘉璈日記又說:「自九月十九日送呈蔣主

席節略後,至十月十日離渝赴東北止,此三星期中,曾有兩次政務經濟兩委

員會聯席會議:一為九月二十二日,一為九月二十八日,均討論接收辦法,

而從未聞外交當局對蘇聯,如何交還政權,如何交還佔領之經濟事業,有何

指示。大致我外交當局及熊(式輝)主任均認為蘇方撤兵,絕無問題。」同

上,頁三一。

[註五]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五日,中國共產黨成立東北局,以彭真為書記,並抽調一

百團之班、排、連、營、團各級幹部及政治幹部,隨彭真等剋日馳赴東北。

九月十九日,劉少奇在請示過毛澤東及周恩來後,令林彪部隊取道熱河,急

驅遼寧;羅榮桓及蕭華率部自山東煙臺渡過渤海,登陸旅、大。

[註六]姚崧齡,前引文,頁三六-三七。

[註七]葉明勳「後世忠邪自有評」,『傳記文學』第五十二卷第五期,頁四七。

[註八]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臺灣省行政長

官公署施政報告』(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一九四六年 ),頁七。

[註九]台灣會(代表安藤正)編『??台灣軍-??想?出?記錄』(福島縣=本

松市:台灣會,一九八三年),頁二三。

[註一○]George E. Kerr 著,佚名譯『被出賣的臺灣』,頁六四~六五。

[註一一]Douglas L. Fix ,"U.S.Wartime Intelligence Regarding Taiwan",一

九九三年九月十日至十一日,臺大歷史系主辦「臺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

會」發表論文,頁二一~二三。

[註一二]George E. Kerr ,前揭書,頁八八。

[註一三]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黃紀男泣血夢迴路』(臺北:獨家出版社,一

九九一年),頁一三九。

[註一四]李世傑『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投降始末』(臺北:自由時代

出版社,一九八八年),頁五四~五五。

[註一五]美國外交人員與「臺灣再解放同盟」的關聯可以從以下兩份美國國務院解

密檔案獲得證據。柯爾於一九四九年一月七日曾致函美國國務院遠東司長

巴特沃斯(W. W. Butterworth ),主張以廖文奎、廖文毅等人組織傀儡

政權。詳見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ent Central Files,

Formosa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5-1949. "894A.00/1-749 CSBM.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三日美國國務院政策計劃處主任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向國務卿艾契遜(Dean Achison )提出「臺灣意見」,表示「現

在情勢分明,欲使臺澎不為共產黨佔據,並與中國大陸隔絕,首須排除國

民政府在臺之統治行為,而代之以暫時性國際或美國之管理……國務院在

聽取軍事單位意見前應……宣傳『臺灣再解放同盟』運動之資料,以為本

問題討論之背景。」 詳見F.R. 1949, Vol. 9, pp.346-350。

[註一六]愛新覺羅浩『流轉?王妃-滿洲宮廷?悲劇』(東京:文藝春秋社,一九

五八年),頁二三二。

[註一七]鹽見俊二『秘錄終戰直後?台灣-私?終戰日記』(高知:高知新聞社,

一九七九年),頁三七、四二、一七○~一七三。

[註一八]田雨時,前引文,頁九七~九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