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谈谈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历史变迁和产业概述 -- cmosplay
讲讲集成电路制造吧,算是对楼主的补充。由于所处环境视野所限,属于坐井观天,借用抱朴仙人的话,下面的东东,一律收入”放之四海而皆不准”专栏。
由于不会插图,就先简单铺垫下吧,现在IC产业链中,设计的价值占比大概50%~60%,最小资金规模10万到100万美金量级;IC制造价值占比20%~30%,最小资金规模十亿美金量级;封测价值占比10%~20%,最小资金规模千万美金量级。
现在还在搞和准备搞IC代工制造的,基本也就下面这几家了: intel,TSMC,UMC,IBM,GFS(Global foundries),SEC(三星),STM,SMIC,外加正要加入战场的HLMC(华力)。注意这里仅包含主流的12寸生产线,已经宣布退出竞争的一些公司(像Toshiba)虽然还有12寸生产线也没计入;另外memory生产公司也排除在外。其中intel是传统的一条龙(IDM),最近开始低调的代工。
从价值和资本规模看,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搞制造的越来越少。投资额巨大,一条12寸生产线要20亿美金,这还只是投资的冰山一角,继续研发新工艺也得不断烧钱,intel就宣称他们32nm工艺研发费用是70亿美金。IC制造是资本密集产业,容易亏,所以玩家越来越少,很多fab靠的是政府支持才能撑着。
为什么各国政府都大力支持呢?除了经济、就业等方面考虑之外,对于中国这类国家,还有两方面的战略意义。其一是大规模人员、技术的储备,可以轻易的在相近行业转化、渗透,例如国内近几年太阳能行业的飞速发展,很多核心技术、团队直接从IC制造行业搬过去。另外近年国内IC产业发展很快,但一个潜在问题是IC设计公司大多在海外投片,例如国内第一大的设计公司海思(2010年8亿美金的营收,来自台湾半导体业的统计),就是在台湾投片;而设备和原料供应极度依赖国外进口。IC制造是产业链的基石,离开制造,IC设计、设备、原料等上下游产业都是空中楼阁。中国现在每年进口芯片花的钱比石油还多,不发展IC制造等于引颈待戮。
看IC代工厂的竞争力,就是看它为客户(设计公司)提供的竞争力。而设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具体点,从代工厂看客户/产品大概可以分为下面三类:
第一类是小客户,产品量小,通常不采用最先进的工艺,例如目前大多数在65nm节点,正在往40nm转进。这类客户的特点是本身设计能力不强,并且无法承受流片验证失败。IC设计需要大量用到各类IP,约三分之二是设计公司自有IP,六分之一来自第三方IP供应商,六分之一来自IC代工厂,对于中小客户出于成本考虑后者的比例更高。代工厂在设计服务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除了帮助小客户成功以外,额外的回报是更好的绑定它们---如果要转移生产线,他们还得自己去研发这些IP。而流片验证失败,主要原因是代工厂提供的模型不准确。中小设计公司直接用代工厂提供的标准单元库进行设计,默认这些标准单元都是模型准确的,他们也无法校验。标准单元的校验是个工作量大又枯燥的笨活,把笨活做得扎实与否就是好与差的区别。当然,IC行业分工很细,把笨活委托给专业公司去做也是常规做法。
第二类是中端产品,寿命周期较长,市场需求比较大而且相对稳定,利润也较低,特点是量大。这类客户可能会在多家代工厂下单,他们主要考虑成本,质量和库存。成本和质量没啥好说的,其中库存主要取决于代工厂的产品制造周期,一旦市场开始不景气,他们会缩小战线,产品制造周期短的代工厂就有很大优势继续会获得订单,至于生产周期长的代工厂吗,你懂的。优秀的代工厂在缩短产品制造周期上是不择手段的,个人对此深有体会。曾经把某公司的一个极限做法(这里不说细节以免引出是非),和一个在三四家代工厂呆过,做过研发也做过厂长二十多年经验的老法师讨论,他听了之后第一反应是,不可能!
第三类是一些走在行业前列的设计公司,产品走高端路线,采用先进工艺。他们的特点是力争第一时间进入市场,量产时间的迟早是主要考虑。新工艺研发期间,往往和代工厂一起做新产品设计,到工艺研发结束导入量产,产品设计也差不多定型。在导入量产阶段,1000片/月和10000片/月可能遇到完全不同的问题,实力雄厚的代工厂往往采取烧钱策略,例如量产导入一上来就上万片/月,客户订单不够就补以工程试验晶圆(一般一片晶圆卖几千美金),在导入量产阶段光晶圆的消耗就几亿美金,为的就是替客户省半年到一年的量产时间。
IC代工在进入45/40nm节点后,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设计公司转换代工厂的难度和成本大大上升,代工厂间的马太效应明显,intel是IDM暂不考虑,TSMC目前在这个节点的代工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二,同样的事情正在28nm节点发生。
IC代工的竞争,最终是各代工厂形成的产业链之间的效率竞争。为了提升整体效率,一些先进代工厂进行垂直整合,虚拟IDM(除了IC设计由于和市场直接相关,交由设计公司处理,其余全部一条龙服务)之间的竞争正是目前势态的最好表述。最有效率的虚拟IDM,将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
说起IC制造,就不能不提intel。ARM+安卓的移动平台,搭配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wintel联盟也抗不住了,微软宣布支持ARM, intel宣布加入安卓大家庭。现在是所有人都不看好intel,至少过去十几年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一幕正在完结,不过intel在制造工艺上是仍然领先,利用工艺上的优势来代工市场分一杯羹是很自然的选择。目前似乎intel还只在试水阶段,尚未对代工市场产生实质影响。
不过,就算intel加入代工市场,短期内也对TSMC难有威胁。TSMC建立了一条高效率的产业链,竞争优势极难复制。不过,intel的加入对于第二集团的打击将是巨大的,澡盆就这么点大还有个大象要挤进来,所有玩家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未来IC代工局面可能是,一两家独占鳌头,三四家仅能糊口,其余都在打酱油。
国内IC制造,12寸生产线就是SMIC和HLMC。其余的8寸甚至5、6寸生产线,低端工艺出来的产品附加值低,指望它们扭转中国70%以上芯片进口的局面是不现实的,毕竟,大家愿意掏几千块去抢ipad3/iphone5,对于五年前的山寨手机没人感冒。
SMIC可以说在推动国内IC产业链的建立起了汗马功劳,不过自身却不赚钱,一直却在亏、亏、亏。目前65nm工艺已经量产,40/45nm正在量产导入阶段,在IC制造业算是第三世界成员吧。纯技术角度看,SMIC主要的问题在于模型不准确,和设计服务部门太弱,为客户提供的IP不够扎实、丰富。这和它工艺研发的历史以及运营的指导思想直接相关,就是大客户倾斜导向。SMIC的主流工艺,一般都是在一些大设计公司提供产品的情况下开始研发,而这类公司一般有自己的标准单元库甚至模型,因此他们会要求SMIC调整工艺来匹配设计需求。他们的产品能够量产,不意味着小设计公司(只能用SMIC提供的模型和标准单元库)的产品能量产或者通过验证。SMIC的65nm工艺量产已经几年,国内的中小设计公司的订单还不成气候,这是主因。现在SMIC有点像一些大设计公司的专用后备厂,行业景气时会有订单,一不景气fab就要空转。史玉柱有句话说搞网游最应该关注的是不收费的客户,这句话放到IC制造业这也同样成立,做代工最应该关注的是没啥钱的小客户。SMIC的底子扎实,人员储备整齐,却一直在惨淡经营,除了在DRAM来回折腾过引起大笔投资打水漂外,行业竞争的激烈是个主因;另外对行业发展趋势关注不够,效率提升重心在工厂,和先进代工厂竞争就像快船对航母,结果吗,看看它的股价就知道了。
HLMC的成立,可以看成政府的一招战略棋,志在布局取势,着眼长远。短期内HLMC的发展非常不顺,买来的65nm/55nm工艺已经快要成非主流了但是仍然很难争取到客户,而40nm的发展却还未见曙光。如果说SMIC是恨铁不成钢但是好歹还可以打打酱油,那么HLMC目前就是无米下锅,更加可怕的是,它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发育阶段长期营养不良的后果是什么?内忧外患,形势不好。简单就个人所知,讲一下它的“内忧”吧。HLMC定位非常高,买的设备都是直接要求能做28nm,但是,决策者低估了一个代工厂的“软实力”的重要性,具体点的就是生产、运营、客户管理等等各类IT系统及其整合,还有人材储备不足。究起原因大概是觉得华力的前身宏力、华虹以前都是做代工的也还不错,拿来主义能有大用,结果没想到进入后才发现12寸生产线不好搞,雷区处处。设备相当于人的骨架,而这些IT系统就相当于筋腱,没有筋腱或者筋腱和骨架配合不好,去参加百米跑结果不言而喻。SMIC是发展了好多年,才有一套在业界都还称得上有效率的系统,HLMC要一切从头,蹉跎岁月是少不了的。从理论上讲,最好的选择是政府做黑脸,强迫HLMC直接从SMIC采购这些系统,既为HLMC省了时间,又让SMIC以前研发的投入有些回报,在强大的财务压力下喘口气,双赢的事情,可惜历史没有假设。第二,对于核心技术的轻视。在走入浸泡式光刻的时代,光刻可以说是IC工艺的核心,而OPC就是核心中的核心。现在浸泡式光刻所用波长193nm,HLMC建立时喊口号要做40/45nm,关键尺寸比波长还小得多的情况下,稍微有点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各种干涉、衍射的问题一大堆,解决这些问题就靠OPC。数千万美金一台的光刻设备都买了,却不着力建设OPC团队,诸位有见过吃饭的家伙都外包的吗?第三,HLMC走的也是SMIC的老路,不重视设计服务,看起来也是准备当二奶,让人无法看好它的未来。政府下这一着棋,本意是布局做眼,现在看起来倒像出了一个昏招,且看接下来的发展吧。
站得高点,从IC制造产业链角度看,和先进国家地区相比国内差距不小。前面讲了些制造相关,其实稍微内行点的人都看到,楼主也提到过的EDA公司并没有包含在内。长远看,3C (IP characterization, process characterization,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才会是国内产业链中最弱的一环。如今IP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看看ARM的发展),所谓“NO IP, NO IC”,IP characterization越来越重要,而尺寸进入亚波长之后、3D架构的引入,各种工艺问题层出不穷,28nm起高K金属栅带来的材料选择、工艺制备也问题多多,这也是它们存在的原因。打个比方,把IC制造当作汽车,它们就相当于润滑油。这些润滑油公司的客户通常大而少,还大多惨淡经营,任何公司摊上这样的客户都好不了,所以它们也是生存唯艰,正因为如此,也将成为国内产业链的短板---IC设计,处于价值链的大头,凡是赚钱的,国外再怎么封锁,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迟早要赶上的,看看国内设计公司的发展就知道了;IC代工制造,是基础产业,除了少数赢家,最终都是要靠政府输血输血再输血,最后就是比后台的财力,而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但是润滑油公司,产值相对整个产业链太小,又无名气又不赚钱,还需要厚积才能薄发,这种领域不会有私人资本愿意进入的。
顺便一直有个疑问,希望河友们帮忙解惑。美国有很多像润滑油公司这种小公司,创业时前面好几年都是挣扎求存,它们当时所处的环境看起来并无大好前途,却得到IBM、TI等的支持而生存下来,绝处逢生后厚积薄发在产业链中创造不小的价值。一个范例如ARM的成长。这不是个案,不是偶然因素所致。似乎美国的产业资本,眼光比国内的长远,到底什么样的因素使然?
整篇下来,都在说IC代工制造,几乎不提IDM。主要是因为,从全球行业发展来看,IDM受到IC代工威胁,生存空间逐渐狭窄,很多IDM公司不是变成fabless,就是fab-lite,从AMD,TI,TOSHIBA等的转向可见这是大势所趋。国内IC制造业的未来,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代工上。
一句套话,国内IC制造业前途是光明的(有全世界最有钱的后台),道路是曲折的(跟上别人非常辛苦困难)。SMIC和HLMC(或者还有大连的intel?)在未来十年里,将是国内整个产业链的支柱。
SMIC过去几年换帅风波不断,可能很多人认为这类企业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管理的问题,个人倒是觉得巴菲特说了实话,良好的管理记录与其说是因为你多有效率,倒不如说是因为你上了哪条船。IC制造业显然就像是一条险恶的航道,国内又是两条漏水的船,换谁来掌舵也都吃力。
这个行业的发展,现在不缺市场,也不缺基础人才、专业人才,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到底缺什么呢?窃以为真正缺乏的能从产业链的角度看问题的领导型人才,千军易得,将帅难求。IC产业的特点是发展快,不在潮头不易看清形势,国内IC制造业发展起步晚,一直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缺乏相应的环境是主因。不管是从海外引进,还是国内其余行业转移,或者着眼未来现在开始培养,都必须抱着客观的态度。事实上对于国内IC制造业应有的期望,就是在三到五年内进入IC制造业的第二世界,技术上只落后一代左右,财务上勉强糊口不用国家输血便是绝大的成功。
[B][/B][IMGA][/IMGA][IMGA][/IMGA][QUOTE][/QUOTE][FLASH][/FLASH][IMGA][/IMGA]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有什么不明白,整体竞争力还是不行呗 金口玉言 字118 2012-02-03 19:38:40
🙂CMOSPLAY=CMOS+COSPLAY? 悦独 字0 2012-02-02 00:46:16
🙂就是CMOS+PLAY,当时随手写的,后来懒得改了 cmosplay 字0 2012-02-13 03:35:56
🙂也谈IC制造
🙂关于设计服务 1 cmosplay 字457 2012-02-13 02:32:56
🙂回复:关于设计服务 20 beiba 字3219 2012-02-14 10:30:24
🙂钱是有,支不支持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zkland 字329 2012-02-10 18:38:12
🙂被INTEL整死的美国IC小公司,在硅谷遍地都是, 5 愚弟 字634 2012-02-01 13: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