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翻云跨海战大和(补图全) -- Light

共:💬75 🌺429 🌵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翻云跨海战大和(十)

三炸大和岛米格机参战之谜

图-2、拉-11、F-86都讨论过了,唯一还未触及的是戴维斯击落的那架米格-15的战果。虽然仅是区区1架的出入,却牵扯到当日米格-15是否参战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根据以往中方的公开资料,这次战斗由拉-11和图-2独力对付F-86机群,空3师7团的24架米格-15机并未参加,空战发生时7团的米格-15仍在朝身弥岛上空飞行的途中,直到轰炸机投弹完毕,脱离战斗,米格-15也就遵命返航,完全没有与美国飞机接触的纪录。

但是根据美方记录,飞行员们确确实实地目击了位于高空的16架米格-15机群,赛门斯也对中高度的小群米格机群有过攻击,巴尔顿座机遭到米格机围攻而受创,有赖戴维斯赶来解救,戴维斯击落1架米格-15更有照相枪影片为证。双方说法有很大出入,有待细究。

首先,美军飞行员目击在高空的米格-15机群是谁?

如前所述,这批位于高空的16架(2个大队)的米格机群,很可能是苏联第64航空军提供高空掩护的机群。根据志愿军公开资料,仅仅提到图-2轰炸机群及拉-11机群在2000米低空飞行,空3师7团在7000米的中高空,高空却毫无掩护,这是完全说不通的。对空中作战来说,高度和速度代表着能量,高空没有掩护,等于把空门卖给敌人。这段时期连志愿军的战斗机单独出击时都需要苏联空军在高空掩护,很难想象脆弱的轰炸机出击时会没有高空掩护。

韩明阳的回忆也提供了另一个线索。他回忆11月6日当天机群飞行时的景况:“在2000米的高度上,我们的轰炸机大队和活塞式歼击机群汇合了,编成了整齐的混合编队战斗队形。在高空中还有我们的喷气式歼击机群,他们拉着长长的白烟。”这看似十分正常的现象却暗藏着玄机。白烟即是凝结尾云,秋冬之际在北朝鲜上空喷气机通常要飞到8000米或9000米以上才会产生凝结尾云,可是当天空3师7团的24架米格机却是在7000米高度。所以,这些凝结尾云不太可能是他们的飞机产生的。

美国飞行员观察到的两个细节也可以作为判定这个机群是苏军飞机的旁证。首先是美国飞行员观察到这些米格机对中国混合机群被攻击刚开始的时候表现得浑然不觉似的,直到空战开始后2分钟才抛掉副油箱准备投入战斗。即使空战开始后,志愿军飞行员及地面指挥所掌握状况有所延误,但最多也不过是几十秒至1分钟的时间就会弄清楚,怎么要迟至2分钟之后才警觉有状况,最合理的解释是这批机群是苏联机群;由于苏联第64航空军独立指挥自己的飞机,而且指挥所与空联司不设在一块,再加上语言隔阂,这才造成了通信上的延误。

第二个细节是赛门斯的报告。他爬高攻击在高空的米格机群时,看到米格机除了机鼻是红色之外,在垂直方向舵上有红色的细条。由于空3师飞机的涂装仅仅是机鼻为红色,而垂直方向舵上还是保持着金属原色的银白色,所以这些飞机肯定不是空3师的飞机。笔者查阅一些苏联资料,发现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王牌狄米特里·奥希金(Dimitri Pavlovich Oskin)少校座机的涂装正是机鼻红色,方向尾舵顶端有红色窄条,(注84)奥希金少校当时隶属截击航空兵第303师第523团,正是1951年底参战的苏联第64航空军的下属单位之一。

最后,再考虑到这些米格机抛掉副油箱后,似乎也没有加入战团的状况,更加大了它们是苏联飞机的可能性,因为此时轰炸机群已经出海,而苏联飞行员是被严令禁止飞到海上的。这个机群充其量只能沿着海岸飞行,在指定的空域巡逻。

虽然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在攻击开始之际美军飞行员所看到的米格机群可能不是空3师7团,但这并不意味着7团机群就完全没有参战。从11月6日的数据分析显示,护航的米格机群从通过义州至抵达身弥岛附近上空的巡逻区需要约10分钟。而11月30日的状况是轰炸机群提早了4分钟,那也就是说,当轰炸机群被美军机群拦截之时,3师7团的机群很可能还没通过义州或刚刚通过义州,在相对位置上等于是还在从后面赶上来,而不是已经超越轰炸机群往身弥岛方向飞行。

从15时07分前后轰炸机群被F-86攻击,一路交战至15时20分10秒在大和岛上空投弹为止,前后达10余分钟之久。即使通信再混乱,地面指挥所在美机开始攻击后不久总应已经清楚是敌机,也该通知从后赶上的7团飞机就近赶去支援。7团的米格机群怎么可能在这10余分钟的时间内仍按照计划向身弥岛飞行,而对轰炸机群被攻击一事浑然不觉?一道无线电命令,就可以让7团的米格机群赶来支援。如果连这道命令都没有下,那么志愿军空联司指挥中心人员简直就是严重失职了。

笔者并不相信空联司指挥中心会犯下这种严重错误,他们应该是发出了要7团前去支援的指令。因为,有诸多资料旁证空3师7团其实是参加了空战。他们很可能就是巴尔顿所遇见的米格机群,只不过救援无功,最后反被戴维斯击落1架。

《朝鲜大空战》一书中也提供了一点蛛丝马迹:“担任空中掩护任务的空3师24架米格-15战斗机,按计划于15时04分自浪头机场起飞.编队飞至身弥岛上空,此时,那些F-86已经返航。轰炸机群也己投弹完毕,退出战斗,米格-15便遵令返航。驾驶米格-15的空3师大队长牟敦康为营救战友而坠海,发生一等事故。”(注85)

1951年11月30日当天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报中央军委的一个电报则称:“……1架喷气式机没有回来,下落不明……”。

近年来,7团飞行员的回忆也旁证了当日确曾参战。7团第1大队大队长刘玉堤近年接受访问时称自己当天对F-86开了炮,他说:“实际F-86也打下来过,结果胶卷曝光了,还有在打那个大和岛和小和岛,1架敌机跑到我前面去,我开了1次炮,我看着是打到了,但是回来没胶卷了。那不算。”(注86)

更重要的回忆来自当时是7团第3大队副大队长的赵宝桐。由于牟敦康阵亡,在此战之后他替补升任大队长。他回忆道:“我的前任牟大队长就在对敌机F-86的战斗中牺牲了。”(注87)

如果米格-15未曾参战,何来“营救战友”之说?如果未曾参战,刘玉堤怎么会提到打中敌机?而若真是从身弥岛奉命返航,那应该还是成群编队,大队长的座机怎么会“下落不明”?赵宝桐怎会认为牟敦康是在对F-86的战斗中牺牲?美方的资料正好解释了这些疑点。很可能的情况是7团赶来救援的途中编队失散,然后又碰上了巴尔顿的飞机,经验不足的飞行员们在混乱中群起围攻巴尔顿,却错失救援轰炸机群的机会。最后,飞散的米格机各自返回基地,落单的牟敦康却被赶来的戴维斯击落,才会“下落不明”。

要知道,空3师此时才赴朝参战没有多久,此时这些飞行员不要说作战,连保持编队飞行都有问题。刘玉堤自述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在1951年11月10日,11月23日又出动一次,赵宝桐第二次参加战斗也是在11月21日,此时则是11月30日。他们飞米格机都没有多久时间,刘玉堤自己在喷气机上也才飞了十几个小时。

这些飞行员当时作战能力如何?王海在《搏击长空显英豪》一文里提到:“参战初期,由于指挥员和飞行员都缺乏空战经验,对空战指挥和空战战术知之甚少,加上求战心切,情绪急躁,每个人都想打下敌机,缺乏整体观念,忽视集体行动,因而产生了打乱仗的现象。其表现是:有勇少谋,敢于大胆向敌人攻击,但缺少灵活机动的打击敌人的方法和技巧,不讲战术,没有协同,很少指挥,不会指挥。发现敌人后,指挥员、飞行员一齐下手,惟恐打不上,谁看见谁打,甚至呼叫也不听,一味追击,各自为战,不能保持编队。缺乏搜索能力和方法,警戒搜索东张西望,没有重点,没有分工。因而不能提前发现敌人,多是敌人已飞到近旁才仓促应战,失去了主动而陷入被动。”

所以,巴尔顿很可能是不自觉地成了吸引7团米格-15的磁石。但这点对志愿军空军来说,反而可能是福非祸。

传统上关于此役认为轰炸机群提早进入战区、失去3师7团米格-15的掩护以致于遭到重创的解释其实并不正确。因为如果连巴尔顿单独1架F-86都对付不了,7团的米格-15要是碰上成群F-86机群时只会更加吃力而不会更轻松。

轰炸机群若没有提早,根据无线电监听导航的结果,普雷斯顿率领扫荡组的10架F-86可能会先撞上7团的机群,再加上随后的马歇尔8架掩护组,以7团经验、技术都要欠缺的飞行员极可能会在米格-15性能处于相对劣势的中低空遭到精锐美军飞行员驾驶的F-85痛击,很可能蒙受重大损失。

另一方面,若这18架F-86机群与米格机群交战而未投入攻击轰炸机群,也就不会有空域过于拥挤而自相干扰的问题,戴维斯的攻击组8架飞机当能更自由地攻击,轰炸机的损失可能反而更大。

既然7团米格-15的掩护并不可靠,那么如果轰炸机群在遭到攻击时赶快脱离返航又如何呢?事实上,这个假设是不实际的后知之明。当时志愿军空军指挥人员并不会知道美军F-86缺油状况而无法穷追,自然也不可能下达脱离以减少损失的指令。

在历来的空中作战中,即使遇到敌方战斗机拦截,不管有没有足够掩护,轰炸机采取的措施通常是缩小间距、保持紧密编队以增加自卫火力,仍然一往直前,尝试突破敌机封锁,坚持攻击目标。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途岛战役中,从“大黄蜂”号航母起飞的美海军第8鱼雷轰炸机中队15架老式鱼雷轰炸机,在日军零式战斗机数个小队的围攻下,虽然没有战斗机护航,但仍坚持朝日本海军“苍龙”号航母突进,试图在被击落前投掷鱼雷攻击,而终遭全数击落,机组员中仅1人生还;该中队从中途岛起飞的分遣队6架鱼雷轰炸机中,也有5架被击落,仅1架挣扎返回中途岛。所以,图-2轰炸机群在遭到攻击后继续保持紧密编队,坚持到目标上空投弹,虽然效果不彰,却是正确的战术。

注84:Red Devil第238页附页图12,有15架战果的D.P. Osakuna(应为Dimitri Pavlovich Osakin)飞机涂装。

注85:赵建国、马爱,《朝鲜大空战》,第224页。

注86:郑赤鹰,《我打下了美国飞机》,虎胆。

注87:沈阳日报2002年11月7日,都市家庭报,“赵宝桐英雄总牵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