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闲人对电动汽车产业商业模式的思考 -- szsag

共:💬1 🌺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闲人对电动汽车产业商业模式的思考

一、 前言

辞了职从公司出来,很难得享受工作时间的蓝天阳光,一扫抑郁的心情。自从通了地铁后就很少坐过公交车了,两点间的距离都是在地道与高架上高速的穿梭,反正时间都是空闲的了,去感受一把城市地面的风景吧。多走了几步来到科技园站,看着站台上的路线牌,茫然着又不知去向何方,扫了几眼,决定去莲花山吹吹风。等了不许久上了123路公交车,上了车感觉这车似乎和以住坐的公交车有些不一样,首先入眼就是四个大方柱,整个车内整个通道是平的,没有像以往公交车那样后半部分要高出一截,车内空气很好没有任何异味,再仔细看看车内标识牌,呵!不错,今天居然上了一辆传说中的电动公交车,顿时特感新鲜,把车内每个角落都扫了透,从不找陌生人搭讪的我,还主动找售票员MM聊了一下电动车的情况。从科技园到市民中心站大概坐了半个多小时,和以前坐过的燃油公交车、混合动力公交车相比,整体感觉良好,但细节方面也有让人很不爽的地方,就是那时高时低的电动机的声音让有些难受,特别是坐的时间长的情况下,这点要BS一下厂家,再怎么划时代的高科技产品也不能忽视用户的体验感觉。其它都还行,与燃油公交车比较就不说了,与混合动力公交相比,感觉比较明显的就是爬坡还行(这点感触太深了,曾经有一次坐混合动力的公交车遇到一个坡,全体乘客下车步行上坡再上车),司机和售票员与混合动力司售人员相比,对车辆本身一路没发任何牢骚,神色气度与燃油公交车司售人员无异。而且从售票员那里了解到,这车不是实验性质,确实是商业化的运营,每天都在跑。个人感觉,汽车电动化真的要开始了。

以前就在网上看过许多关于电动车的资料,国务院最近也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有了这次亲身的体验后,脑子里天天都是想的关于电动汽车的事(反正是无工作可想了,脑子闲着也是闲着),一直琢磨着要码点字,写点东西出来。

二、新兴产业需要用创新商业模式去推动

一看这个标题似乎就有点深奥,我曾经也想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深度阐述一番,结果我把脑子、肚子都翻了个底,不好意思的发现,确实没什么材料,就只好放弃了,各位看官不要见笑,在下只能以市井之人的市井之言来表达了。其实我想表达就是一个意思,不管哪次工业革命,哪个新兴产业的出现,技术上的创新世发明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如何去推广应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新的产品出来,如何去推广,如何去运营,因其属性与传统产品属性有很多实质性差异,因此就不沿用传统产品的商业模式去运作,必须要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就像大家无法想像在淘宝上开了个店,还要跑到大街上发传单做宣传。商业模式怎么创新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但觉有几个基本的原则要遵循:

第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支持(绝对不能只是简单的财政补贴、政府采购);

第二,厂商要专注于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售后,资金要能及时回笼,最主要能赚到利润,投入到产品的升级 完善;

第三、要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实现分工合作,不能一家包打天下,生产的生产、融资的融资、充电的充电、运营的运营;

第四、要让消费者满意,除了技术上的进步带来的全新消费体验,还要不增加财务负担(不管是个人的还是政府财政或是营运商财务);

第五、新的商业模式运作起来就该是简单的,最好政府不要参与,纯市场化去运作。

三、个人对现行电动汽车产业商业模式的理解

经常在网上关注一些电动汽车的新闻,个人大致总结了一下现行电动汽车的商业运作模式,首先是游说政府出台一些支持政策,如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汽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以及对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进行补贴。试点城市政府和一些新能源汽车厂商进行合作,以公交公司和出租车公司为运营平台,投入少量电动公交车和电动出租车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运作,当然也有面向私人用户销售,总体而言也是政府和相关企业通过试点运营,想去摸索一套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为将来产业成熟向市场大规模推广做前期准备。就我个人妄言,目前的情况似乎都不是很理想,有没有人告诉我奥运会投入运行的电动公交车还在跑没有,世博会投入运行的电动公交车还在跑没有,一台几百万投下去有什么意义,就是为了秀一把?出租车这块似乎还好一点,不管商业化成不成功至少还在路上跑。号称中央政府补贴多少多少,地方政府补贴多少多少,买了电动汽车的用户有多少人拿到手了,拿到补贴的过程是不是非常烦人?真希望有拿到补贴的网友分享一下心得体会。

和其他所有产业一样,只要政府发布一个什么有真金白银的产业支持政策,中国人民就会充分发扬大跃进的革命精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毫无相关专业背景的厂商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到处冒出来,然后发挥他们游说政府能力的特长,打着“弯道超车”这样激动人心的口号,再弄个宏伟的产品研发方案和商业规划书,号称技术将是多么多么先进,产业化将会产生多少多少GDP和税收,让政府感觉不掏钱都不好意思,然后这里买个底盘,那里焊个壳,再捣腾几块电池,拼起来,呵,能跑起来了,再开上个什么鉴定会,弄个什么报告,盖上个戳,国内领先或是国际领先就这样诞生了,亲生儿子既然生出来了,那就再淘点钱买上几台,让它去溜溜吧,那结果自然是蚁力神,谁用谁知道。最后让政府下定决心:技术坚决引进。希望这一幕在现实社会,不要真实上演,所以不管是政府还是真正有实力的企业,都要认真思考一下各自的角色,建立起一套真正能推动产业发展的简单可行的商业模式。

四、闲人对电动汽车产业商业模式的的思考

其实我一闲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思想,只是作为一个多年的老房奴,“按揭”这俩字是深深的刻于我的脑海,所以我个人对电动汽车产业商业模式的思考的核心就是“按揭”,下面我将从政府、银行、运营商(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充电场)、电动汽车厂商这几个角色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首先当然是我们的伟大的政府了,要检讨一下现行补贴政策,政策的作用首先不是你能给别人多大支持,而是要创造这个行业是一个公平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现行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争议是很大的,网上有多很评论,科研方面的补贴是大都是针对整车平台的而不是针对核心技术或是核心零部件的,结果真正做核心技术研发却得不到补贴,反倒是做壳的能忽悠到。这点政府一定要认识得到,就像大众迈腾双离合变速器的车型技术很先进,可是这个双离合变速器与大众有什么关系呢,不是采购博格华纳就是鲁克的。还有就是对私人采购电动汽车予以财政补贴,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在中国还有三千万人口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去补贴相对富裕的群体购买汽车产品,是不是有点影响政治形像,毕竞一台车的补贴可以解决5到6个人一年的温饱问题。

前面说了这么一段,各位看官觉得我这个闲人就会在网上抄,那我也整了点个人想法来。对科研方面的补贴,一定要明细化到核心技术或核心零部件,电动汽车的三大核心技术:电机、电控、动力电池还不够细,要细化到如动力电池里面的正极材料、负级材料、隔膜等。对购买电动汽车的财政补贴取消,毕竞电动汽车还不是很成熟,还达不到向个人消费群体普及的阶段。而代之以支持银行向运营商(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贷款按揭购买电动汽车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政策,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这种方式在工程机械领域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了,只是做工程机械利润比较高,他们自己有金融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国内做电动汽车公司主要的资金还是要投向研发方面,不知有没有能力运作汽车金融公司支撑,所以还是要靠银行去进行金融运作,而且电动汽车在公交和出租车领域,也和工程机械一样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在商业运营过程中是可以产生收益的,是可以在运营过程中通过收益逐步偿还贷款的。

(二)银行方面,据央行公布的数据统计,2011年全年房地产累计新增贷款共1.26万亿元,较前一年下降38%,这说明什么问题,银行有钱,但是这两年中央调控房地产市场,对银行的生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钱还贷不出去了,虽然民营经济的小微企业很想获得贷款支持,中央政府也发了若干个支持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的政策,但是基于社会现实情况考虑,其结果估计与中央发几百个文件管不住公款吃喝的问题一样,不会有什么结果。假如银行每年能将投向泡沫经济贷款总额的百分之一二(两百亿左右)投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那将会推动未来中国社会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政府出台一个由财政担保支持银行向公交企业(出租车公司)贷款购买电动汽车运营的政策,公交企业(出租车公司)都是公有性质的企业而且还有财政担保,这是旱涝保收的好生意啊,我相信各家银行都会抢着去做。但是这样下来政府的风险是不是很大啊?各位看官不要着急,看下面慢慢细说。

(三)公交企业方面,能够自负盈亏我不知道有没有,但他是公益企业全世界都要靠政府补贴(或是免费给地皮商业运作),基于上是按照政府购买公交车交给公交公司运营,公交公司向乘客收取较低的费用补充企业运营费用,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根据电动汽车购买成本高,运营成本低的特点,我们来计算一下,假如现在公交公司需要添置一辆柴油公交车,市场价格大概在60万左右,60万肯定买不到一辆电动公交车(约200万),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按揭的方式,60万可以作为首付款,向银行贷款140万,这样购置车辆时不会增加政府财政的额外负担,在运营过程中,一辆柴油动力公交车每百公里油耗大约为30升油,30×8.03=240.9元;一辆电动公交车百公里耗电120度,按夜间谷电价格计算120×0.3=36元;公交车每天跑250公里可节省240.9×2.5-36×2.5=512.25元,每月可节省512.25×30=15367.5元,按电动公交车厂家质保五年,银行贷款按揭周期也为五年即60个月,按现行房贷按揭计算器计算,每月应还银行27655.67元,两相减还有12288.17元没有着落啊,怎么办呢,不要着急,还有一笔帐没算,据网上搜集到资料,一辆柴油公交车的运营成本,燃油费用只占到30%,当然这不是权威数据,而且各地成本控制也有差异,但是不管怎么样,大家都能看得到的事情,一辆车去掉最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机,换上电动机和电池,它的维修保养成本会低得多,维修保养那些太明细的项目我无法计算得出,但相信只要控制得好,每月12288.17元的费用能够抠得出,假诺如此(只能是假诺,没有实际运营数据),政府财政按燃油公交车标准正常拔款和补贴公交车公司,在不增加任何预算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公交电动化,又支持了新兴产业发展何乐而不为呢,且不说减排、环保那些伟大的主题了。这里有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也有部分城市投放过电动公交车,但大都是形象工程、骗子工程,能够实际运营的估计很少很少,如何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把那些形象制作公司和骗子公司排除在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银行、公交公司、生产厂家三方签订的合同里,必须有一个前提条款,厂家在车辆运营期间出现质量问题时,必须保证几天内修好,如果超过这个期限还没有修好不能正常运营,此期间该车所要负担的按揭费用由厂家赔付,这样用强制性的惩罚性条款让那些骗子公司却步。

(四)出租车方面,按深圳市电动出租车运营的情况,我个人觉得不用政府担保也不用政府补贴,完全可以商业化了,在这里我更多的是要聊一些社会化问题,时下有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既得利益集团”,什么叫“既得利益集团”,我也不知道,但我个人感觉出租车公司就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一辆出租车24小时两班倒,出租车司机没有社保、医保,一天12 小时都呆在车上,基本上没有任何休息日,多年下来脊椎、结石方面的病痛将是必不可少,谁都不会否认他们创造了财富,但是他们得到多少财富呢?他们既不是强势群体也不是弱势群体,似乎没有过多的舆论关注他们,但是近年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就不乏有出租车司机群体的身影,事件的核心也不无一例外都是份子钱问题,就以深圳为例吧,一辆红的,每日跑500公里左右,油费大约400元左右,收入在1200元左右,份子钱400元左右,车辆折旧费100元左右、还有维修保养费等其它费用,大家想想,两个人还能拿到多少钱,深圳大约有15000辆汽车,每天出租车公司光收份子钱大约就有6百万,一月就有1.8亿,一年就有21.6亿,我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上缴财政,出租车公司有几个人大家都可以算得出,他们不从事生产经营,只需拿牌照收钱,然后过着富翁的生活,两相对比难怪会有群体事件的发生。

前面似乎走题了,我这里想要表达的是,我们人民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有一些系统思维,在制定产业政策也能顺带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该多好啊。我这里假设一下,假设政府出台一个支持电动汽车在出租车行业推广的优惠政策,支持购买电动汽车运营,一台电动出租车30万,一台汽油出租车10万,出租车公司首付10万以牌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20万购买电动出租车,按出租车的运营周期,分三年36个月返还代款,每月还贷6143.46元,每天大概就两百块,每百公里耗电30度左右,份子钱政府优惠只出200元(其中100给政府充公交基金,100给出租车公司),两相对比每日费用对比如下表:

车型/ 每日里程(公里)/ 每日收入(元)/ 油费/电费(元)/ 份子钱(元)/ 按揭(元)/ 折旧(元)/ 维修保养(元)/ 司机剩余(元)

汽油出租车/ 500/ 1200/ 400/ 400/ 0/ 100/ 未知/ 约300

电动出租车/ 450/ 1050/ 100/ 200/ 200/ 100/ 未知/ 约450

(原谅我没法弄表格)

从上表可以看出,即使不需政府财政补贴,电动出租车商业化运营成本相比汽车出租车还是有很大优势,假如政府以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名义,同时进行出租车行业政策微调,收获将不仅仅是产业升级、节能减排,而且会大大提升这一社会群体的幸福感(深圳有3.2万出租车从业从员,连上他们的家属有近十万,全国至少有上千万),消除一些潜在社会隐患,同时增加政府收入,补充公交运营资金来源(假如深圳有10000辆出租车电动化,政府每年可获得3.6亿元收益)。

当然数字是美好的,理想也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肯定是困难重重的,首先现有的出租车公司是肯定不会支持的,因此在具体实施上应实行新能源新政策,传统能源传统政策,政府在今后新成立的出租车公司,一律要求用电动出租车运营,在牌照数量上予以支持,虽然所得的份子钱少了很多,没有暴利了,但是还是有利可图的,相信还是会有许多公司去做的。至于现有的出租车公司,基于历史的原因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当前也不需去触及他们的利益,毕竟电动汽车还有一个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估计至少得有十年吧),就像温水煮青蛙,慢慢让新能源的市场竞争优势,将那些传统的不合理因素慢慢随历史一样流走。

(五)充电场方面,首先要强调的是再也不能让现有垄断企业去垄断未来的产业了,至于哪些是垄断企业这就不用我去细说了,天朝人民都知道。从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非法集资的新闻,这说明民间资本还是很多的,只是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像那些资本需求大而又有稳定利润的产业(能源、化工、电信、金融之类),似乎没有民间资本进去的渠道,而资本的属性总是要去投资的,结果就是非法集资的现象频发,既扰乱了金融市场,又影响了社会稳定。我们可不可以换个思维想像一下,投资新兴产业发展是有很高的风险性,短期内也不会产生收益甚至亏本,我想国有资本肯定没有投入的积极性,假如我们的政府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给他们一定年限的专营权,一个城市投入几十亿,全国投入将是数千亿乃至上万亿,这样既解决了民间资本合法投资,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又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了,民间资本所有者也不是傻子,肯定不会去干赔本赚吆喝的事,具体怎么操作呢,首先是专营权,政府将某个城市充电场的专营权承包给一家或两家财团,政府免费出地,财团投入资本建设充电设施,期限至少得70年(达到期限还可以续),再者由于前期是投入阶段,前10年完全免税免费,仔细算算帐,10内肯定不会赚钱,但是十年后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那将是坐着收钱的日子,而且不止是三五十年,甚至是他们的子子孙孙,相信有眼光的民间资本一定投入的,再说这种投入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也不要一下拿出几十亿来。完了再补充一下,考虑未来还是有收益的,政府也还是要有点生意观念,政府出让了专营权也免费给了地,一定得占有一部分干股,当然了前十年内肯定是不分红(估计也无红可分),到了真正产生收益的时候,可将此项收益纳入公交基金,支持未来的民生事业。

(六)生产厂家(有技术有实力的厂家非忽悠者)方面,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诞生于小农经济的社会环境,讲求自给自足,什么东西都要小而全,什么都想着自己去搞定,专业分工的思想还没有深入到灵魂深处,新兴产业要想发展起来,必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分工的生态产业链,千万不要想着自己既作为电动汽车生产商,又作为充电设备生产商,甚至还是运营商(成立出租车公司,建设充电场),一个新兴产业靠一家公司是推动不起来,如果哪家公司有心作为领军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如从技术质量上切切实实保证电动公交车夜间充满电能跑整一天且能正常保用五年,给政府、给社会信心,然后联合同行游说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调动全社会相关联力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让这个产业能持续健康的发展,让政府、社会、产业、企业都获得属于自己的利益。

五、后言

闲人无事找事,堆砌了这一大通文字,毕竞是升斗小民中的行外之人,毫无专业背景,因平时的关注而致兴趣,所依据的数据材料也皆是从网上搜罗而得,也不知说得在不在理,欢迎各路神仙、砖家、网友来指点、拍砖、交流。(原文发表于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zsag1111,邮箱[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Tags): #电动汽车 商业模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