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明帝国海风云》(一) -- 碧血汗青
《明帝国海风云》(四)
碧血汗青
3,来自西域的穆罕默德后裔郑和及其舰队成员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人氏。他由于在“靖难之役”对李景隆的一战中功绩显赫,被永乐大帝赐姓为“郑”。
郑和出身于一个祖上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家庭,并且是回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
郑和家族的由来,在《郑氏家谱》的序中,是这样写的:
吾郑氏自宋以上,吾不得而知。宋神宗熙宁三年,由西域天方国普化力国王,因被邻国侵略之,不忍以土地这故而害人,舍国适宋,……马哈木长子赛典赤?赡思丁,帝特命驻镇咸阳,为都招讨大元帅,授上柱国左丞相,封咸阳王,仍管平章政事。
而在中国回教史研究的两大重要史料之一《赛典赤家谱》中,则有这样的记载:
十五世所非尔普花力国王。公以宋熙宁三年率弟艾尔沙入贡京师,神宗大悦,封宁彝侯,升庆国公,赠朝奉王,遂家咸阳,……十六世赛严,十七世苏祖沙,十八世麻哈木,二十世赛典赤之平章政事,封太师,咸阳王。谥忠惠。公讳赡思丁,……元帝命驻咸阳,为都招计大元帅。……授上柱国,左丞相,仍管平章事……三命安抚滇南,……为云南名宦第一,此入滇之始祖也。
由此可见,郑和是自西域来中原的穆斯林后裔一事,确凿无疑。因为这一家族名字前面的“赛典赤”,并非是名字,而是一种尊称,在回教词汇中是“圣裔”的意思,也就是说他们是回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
郑和是元朝上柱国左丞相、咸阳王赡思丁的第五子马速忽后裔,赡思丁的六世孙。此一脉赛典赤的后裔,以马为汉姓。郑和的曾祖父名伯颜,祖父察尔?米的纳是伯颜的长子,元末时被封为滇阳侯,察尔?米的纳之子,就是郑和的父亲米里金。
米里金出生于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官授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并袭封滇阳侯。其妻温氏共育有两子四女,长子马文铭,次子马和,就是后来的郑和。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去过天方(麦加)朝觐,所以有“哈只”之称,时人不识此乃回教中对朝觐过圣地之人的尊称,故有误以为其名字为“哈只”者。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傅友德率悍将沐英、蓝玉等人攻入云南,郑和的父亲滇阳侯米里金战败被杀(一说病死)。年仅十岁出头的郑和被俘获,没入宫中为奴成了一名宦官,最后被发配到北京的燕王朱棣府中,开始了他的宦途,也是在这里,他随宫中太监的惯例加入了礼佛的行列,因此具备了另一个宗教身份――佛教徒,并拥有佛教法名。
除了郑和之外,郑和舰队中还有相当多的重要成员是回教穆斯林。
前面提到的郑和助手,《瀛涯胜览》和《星搓胜览》两书的作者马欢、费信,就都是回教穆斯林。
马欢,字宗道,别号汝钦,又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人。他精通阿拉伯语,因此以“通译番书”的身份,参加了郑和的第四、六、七三次远航。马欢在航行途中,记录了沿途所见的风俗人情、疆域地理和各地物产,分为十八篇,名曰《瀛涯胜览》。书中记载有占城、爪哇、祖法儿等亚洲、非洲十九国的详细情况,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费信,字公晓,吴郡昆山人。他也和马欢一样精通阿拉伯语,以“通事”一职随郑和四次下西洋。费信亦是每到一地,就记叙当地的人物风情和地理物产等情况,并据此撰写了《星槎胜览》,分为前后两集,前集记其在当地之所见,后集叙其于外国之所闻,所以和《瀛涯胜览》一样,此书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另外还有一位郭崇礼,时人说他与马欢二人“皆西域天方教,实奇迈之士也”,是杭州仁和人。马欢《瀛涯胜览》一书的刊行,他出力甚多,在《瀛涯胜览》之《纪录汇编》本后序(撰序人及年月均不明)中,曾有这样的记叙:
余少时观《异域志》而知天下舆图之广,风俗之殊。……今观马君宗道、郭君崇礼所经历诸番之事实,始有以见夫《异域志》之所载,信不诬矣。崇礼乃杭之仁和人,会稽山樵宗道,皆西域天方教,实奇迈之士也。昔太宗皇帝敕令太监郑和统率宝船往西洋诸番开读赏劳,而二君善通番语,遂膺是选,三随并轺,跋涉万里。……而远造阿丹、天方,凡二十余国。皆录之于笔,毕而成佚。其用心亦勤矣。二君既事竣归乡里,恒出以示人,使人皆得以知异域之事也。崇礼尚虑不能使人之尽如,欲锓莘以广其传,因其友陆庭用征序于予,遂录其梗概于后云。
在研究中国回教史的资料中,有两大重要史料,一个是《赛典赤家谱》,另一个则是宋末泉州市舶使蒲寿庚家族的《蒲氏家谱》。根据《蒲氏家谱》记载,蒲家是福建地区航海世家,精通航海之术,通晓外域故事。蒲寿庚的后裔泉州人蒲和日,字贵甫,是位虔诚的穆斯林,在元末时他和金阿里共同修造了泉州的清净寺,后为郑和所请,参与了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第五次下西洋。在这次出航前,身为穆斯林的郑和到泉州穆斯林圣迹灵山圣墓进香,蒲和日勒石立碑,名为《郑和行香碑》,此事遂得以流传。蒲和日在归国后被加封为泉州卫镇抚,并负责守卫灵山圣墓(1)。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四月,郑和第四次奉敕前往西域阿拉伯各国,他在行前来到了西安。西安的《万历重修清净寺碑记》说,郑和此次“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
哈三,西安人,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在郑和第四次远航期间作为郑和的翻译和顾问,他一路“揄扬威德,西夷震砻。及回旆,海中风涛横作,几至危险,乃哈三吁天,恳恳默祷于教宗马圣人者。已而,风恬波寂,安孕得济。”《碑记》中这段说因哈三吁天而安息风浪的文字,不免过于夸大,但是从郑和归国后资助哈三重修了西安清净寺这个举动来看,这位大清真寺掌教应该在远航中起过不小的作用,至少是舰队回教穆斯林们精神导师,也是和回教世界打交道的重要人物。
在郑和舰队中,除了这些有名有姓的回教人士外,还有很多无名回教人士。根据《瀛涯胜览》记载,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就曾派遣了七名通晓阿拉伯语的通事,前往麦加圣地朝圣,还“买得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并画《天堂图》真本回京。其默伽国王亦差使臣将方物跟同原去通事七人献赍于朝廷。”这次明帝国外交使节团朝觐麦加圣地的举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备官方身份的穆斯林朝觐行动,而他们带回中国的《天堂图》真本,应该也是我国最早的一份麦加地图。
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知道,郑和不但是来自西域回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是一个传统回教穆斯林家庭的成员,还是蒙元王朝滇阳侯的嫡出子孙,同时他也是一名佛教徒。如果永乐大帝的目标是想在陆地扩张完成后持续向海外扩张,那么郑和这样的身份,显然足以使他成为远航舰队司令官的不二人选。而郑和舰队中招揽了如此之多的回教穆斯林精英,也不会是偶然的或仅仅是因为需要他们的航海知识。
郑和的穆罕默德后裔、回教穆斯林身份,对中亚、西亚的穆斯林世界无疑具有相当强的亲和力,而他蒙元王朝贵胄后裔的身份,也会让他在和蒙古势力可能进行的外交活动中,拥有相当的说服力,且易于获得对方的尊敬。同时他的另一重佛教徒的宗教身份,显然也可以使他在和南亚国家,譬如印度等佛国的交往中,获得很大的认同感。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如此好文,每篇送花 大卫 字258 2005-05-05 06:19:26
用yahoo和hotmail的邮箱都给兄回复过,是否收到? napolen 字0 2005-04-22 23:37:00
其实就海上力量而言,明是远不如宋的 napolen 字973 2005-04-27 00:56:19
【原创】《明帝国海风云》(四)
是可以这样说,我们只是出发点和角度有点不同而已 碧血汗青 字736 2005-04-27 12:15:12
老兄何时答复的?我没有收到啊? napolen 字140 2005-05-05 04:13:23
郑和有亲和力一说,是否有确实的证据? 高秀岩 字208 2005-04-21 23:59:09
这么看来,那个时候穆斯林的影响力在东南亚也已经很大了 铁手 字202 2005-04-28 21: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