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一、从豊到禮 -- 桥上

共:💬43 🌺17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六、礼与朝聘 4.

公元前五七九年(晋厉公二年,楚共王十二年,宋共公十年,郑成公六年),夏五月,在宋国的首席执政大臣华元的撮合下,两大霸主晋国和楚国在宋国西门外达成了和平协议,随后,晋国的郤(xì)至(温季)出访楚国,再一次与楚国盟誓,重申两国的和平意愿。

盟誓完成后,楚共王设宴招待郤至,楚国的大司马子反(公子侧)是这场宴会楚共王的助手(子反相)。这里的“相”是当时常用的词,意思是辅助,后来的“相国”乃至更后来的“宰相”其中的“相”都用的是这个意思。但是此时子反所“相”的是这场宴会,而不是“国”。由于当时各种礼仪非常复杂,所以在各种仪式上都要有“相”,帮助行礼者正确完成各种仪典。

此次子反命令在正堂下面修了一个地下室,把那些钟磬之类的乐器摆放在这个地下室里,等郤至登堂的时候,脚下忽然传出了钟声,把他吓了一跳,赶紧跑了出去,再也不肯进来。子反只好出去劝驾,对他说:“现在已经快中午了,敝国国君还在等着,您还是赶紧进去吧。”

郤至回答说:“贵国国君不忘两国先君的友好,施惠于臣下,以这样隆重的礼节接待我,还让人演奏最高规格的音乐,那要是有朝一日如天之福,两国国君相见,那时该怎么办呢?臣下可不敢接受这样重大的礼遇。”

子反告诉他:“要是真有那么一天,如天之福,两国国君相见,那不过是多加上一枝箭的事,还用得着什么音乐?敝国国君还在等着,您还是赶紧进去吧。”子反是说“王不见王”,两国国君相见只能是在战场上,所以会用箭来招待。

郤至只好说:“要是以箭来招待,那就是天大的祸事了,还有什么福可言?天下太平,各家诸侯朝觐天子之余,也会互相朝见,也就有了享、宴之礼,享的目的是提示共(恭)俭,宴的目的是展示慈惠,行礼的时候要共俭,布政的时候要慈惠,政以礼成,老百姓才能休养生息。百官也照此办理,早朝就把公事处理完毕,不用晚上再兴师动众,这就是公侯们护佑他的百姓的方式啊,所以《诗》里才说:‘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如果天下大乱,各家诸侯只顾自己的贪欲,互相争斗,为了一点土地就让老百姓流血流汗,把那些武夫们笼络过来,作为自己的腹心、股肱和爪牙,那就是《诗》里说的‘赳赳武夫,公侯腹心’了。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您今天的话,乱之道也,不可以为法。不过您是主人,‘至’怎敢不听您的安排。”

于是郤至进入堂上,完成了朝聘中的享、宴之礼。

郤至回国以后,把这事告诉了范文子(士燮),范文子说:“无礼,必食言,吾死无日矣夫!”果然,没几年,楚人又来进攻,被晋人打败,就是著名的鄢陵之战。

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到,“礼”的形式——“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映“行礼者”的内心,这就是“仪”的意义所在。

下面是《左传》中的一些相关段落:

宋-华元克合晋、楚之成,夏五月,晋-士燮会楚-公子罢、许偃。癸亥,盟于宋西门之外,曰:“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菑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胙国。”郑伯如晋听成,会于琐泽,成故也。(《成十二年传》(p 0856)(08120201))

晋-郤(xì)至如楚聘,且涖(lì)盟。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县(xuán)焉。郤至将登,金奏作于下,惊而走出。子反曰:“日云莫矣,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宾曰:“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贶(kuàng)之以大礼,重(zhòng)之以备乐。如天之福,两君相见,何以代此?下臣不敢。”子反曰:“如天之福,两君相见,无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遗,焉用乐?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宾曰:“若讓(让)之以一矢,祸之大者,其何福之为?世之治也,诸侯間于天子之事,则相朝也,于是乎有享、宴之礼。享以训共(gōng)俭,宴以示。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政以礼成,民是以息。百官承事,朝而不夕,此公侯之所以扞城(gǎn chéng)其民也。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gān chéng)。’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今吾子之言,乱之道也,不可以为法。然吾子,主也,至敢不从?”遂入,卒事。归以语范文子。文子曰:“无礼,必食言,吾死无日矣夫!”(《成十二年传》(p 0857)(08120401))

冬,楚-公子罢如晋聘,且涖盟。十二月,晋侯及楚-公子罢盟于赤棘。(《成十二年传》(p 0858)(0812040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